..续本文上一页个混到一起,统名禅定,统名三昧力。但你要是有菩提心者与无菩提心者,那就是我们说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可能这样就好观察了,容易观察。
在皈依的机制中说,好比说你是再来人,你是大菩萨,你说我就不皈依,那你永远不入佛道,不是佛道中人。在见谛皈依中,他会自然纯熟守护三宝,利乐有情,发无上菩提心这个机制,他自然会纯熟的。那么仪式三皈依、戒体三皈依、法用三皈依、具足三皈依,我们说返邪归正之三皈依、五戒三皈依、八戒十戒三皈依、具足菩萨戒、具足戒三皈依,种种三皈依的名称的背后都是要三皈依的,就是说你这样是佛教徒,要不然你非是佛教徒。所以三皈依就是明心之方法、明心之依止、明心之妙用罢了,区别于外道。那你说我皈依不皈依我不管他,我还修外道的东西,你十年二十年蹲在佛教里也是狮子身上虫,你只能残害这个机制,你不能使这个狮子在世间作狮子吼,利益世间,涉足世间,那不可能,不能产生广大妙用。所以这个诸位善知识也会观察得到的。
我到一个寺院,这个寺院我不说名字,我尽量减少不相应的因缘。这个寺院的出家师父大部分在练拳术,后来他们请我去给他们讲课,我是一个一个问的。我说你这个法师什么发心?他说我怎么怎么发心;我说你这个出家人怎么发心的?他说我怎么怎么的……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最大两个字——“贼住”。我就在他们课堂上就对出家人讲的,就这样,“贼住”。我说如是于僧法中,如是于三宝誓愿中是为“贼住”,若不忏悔,是为贼住安立,此人当作恶道种。这样的话虽然是很歹毒的……很多年以后他们见到我还说你这法师嘴太坏了,我说我不管这个,因为什么呢?你让我讲,我就如实讲,这个地方人情我是不要了,我要是你尊重我,我就给你来个人情这个要不得的。因为你堕落受果报的时候,谁都不能替你承担。因为什么?你吃的是十方的什么的?让你修证佛法,去除烦恼的机制的。大部分练拳为了成什么高手的,我说这是“贼住”。那你说我爱护道场,我守护佛法,我就是练练拳也没有什么,这不叫“贼住”,这不能说是“贼住”。但你真正想成个武林高手,你这样不行,不相应。所以当时我写了这个“贼住”,虽然当时可能得罪了这些菩萨,可能脸面上有点不太好,但是真诚我是不敢否认自己的。
那我们要是在佛法中不发菩提心,象出家了你不守护出家人的法则,不实践出家人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应该引导自己引导他人守护什么、做什么,那还是贼住。这个贼住的果报就是狮子身中虫,败灭佛法。这个我们应该注意,不管是出家在家,这一点我们要学佛,要守护佛法;守护自己应该做,能做所做;忏悔自己不应做、已做的过失。这样来改习气,除烦恼,成就菩提,利益世间,是有意义的。
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这话特别重要,常修行而无染著,常立世间无有所沉淀,不计较于回馈、不计较于得失。刚才我跟当家师下面走了一圈,说这世间,我说这世间有情,报酬的心、回馈的心十分重的,在凡夫有情机类中,这是十分得当的。就是我有点作为,要有一个良好的回馈,这样就有一个鼓励性的,不断的实践鼓励……这是凡夫心中一个正常状态。但这不是菩萨之行,这不是顺性之行,这不是无畏之行,这不是解脱之行,这不是悲智之行,这是世俗之行,这可以说是因果之行。此行多有负重,若是回馈不及时,人都会生烦恼;回馈不相应,人就会生颠倒。这我们能观察得到的。
所以前面讲“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最后这一句话是真正智慧安慰、慈悲的安慰、解脱的安慰。往往一有点行,自己放不下那一亩二分地了,就认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了,你要一减损就受不了,那么这样就是染污修行,染污修行多于功利,他的心会落在功利二法上。就是我的功夫、我的受用、我的利益上,所以此人决定贪于身受,在意于外缘,就是外缘他特别在意,在意于外缘。这样不得解脱,你根本没法解脱的,没法得智慧解脱的,不要说大威德善巧,不要说住三昧善巧,成就不了三昧,这样的人直接给他戴个帽子说三昧不得成,那怎么办?不能这样修持。
所以“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这是一个机制。世尊在一切教言中,常常如是教导我们,常常引导我们正思维、正修行路。现在在世间,这样好比说我有所作、有所为、有所功利,这很正常。在佛法中,有所修行,有所作为,皆是福德成熟,善根成熟,应感恩行,应无染污行,应感恩戴德地无染污行。还要求回馈,那后面就是求功利了,那就会生怨、生烦、生嗔痴。这个诸位善知识,善于观察,善于审视,若不观察审视就会掉到一个所谓的染污世间的行持中,就是为功利而修持,为名利而修持,那这样不光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还会坏了自己学佛的正常健康的机会。
这两句话十分点人眼目,开人智慧的。我们都知道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要离开智慧这一门——瞎子!瞎子怎么在做事情?很危险!瞎子去布施也很危险,瞎子去精进还危险,瞎子修什么法都很危险的。所以手足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都是手足方便,那你具眼目就畅通无碍,所以自在利他,智慧为眼目,那这个后面“实无所修行”是眼目之证,开我们眼目的。前面常修行是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啊,这是具足威德之力,后面是智慧之行,所以“实无所行也”。
无染无著智慧力,大家一定要有概念的。在这要是用不上力,这个话虽十分好说,但真正智根成熟者稀少。很多人认为自己有智慧,结果落在一个顽空上了,落在一个泛业上了,那不行的。前面讲福德,后面讲智慧。福慧具足,世间威德。
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这一段文字是菩萨正修行第一种法则,也是阿弥陀佛观一切世间,但有声闻人天利益狭小者,发广大誓愿,令往生彼国之人,得广大善巧,如佛住世,普利世间。转向教化,转向度脱,如是辗转,无有穷尽。
阿弥陀佛的誓愿根本的依止就是这样子的:“设我作佛,令他方菩萨,未成佛道的,成佛道;未成菩提的,成就菩提;已成就佛道菩提的,转向教化,转向度脱,如是辗转,无有穷尽。”那么这个文字亦复如是。菩萨若生起正修行,就这样来广利于世间。“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我们作为一个因地修行初闻佛法者,在此处要常常薰修自己的心智,常常随文入观,来看自己的心相应不相应:一旦相应得无碍力;若不相应,以进校正。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个地方,明天我们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