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P6

  ..續本文上一頁個混到一起,統名禅定,統名叁昧力。但你要是有菩提心者與無菩提心者,那就是我們說佛法與外道的區別,可能這樣就好觀察了,容易觀察。

  在皈依的機製中說,好比說你是再來人,你是大菩薩,你說我就不皈依,那你永遠不入佛道,不是佛道中人。在見谛皈依中,他會自然純熟守護叁寶,利樂有情,發無上菩提心這個機製,他自然會純熟的。那麼儀式叁皈依、戒體叁皈依、法用叁皈依、具足叁皈依,我們說返邪歸正之叁皈依、五戒叁皈依、八戒十戒叁皈依、具足菩薩戒、具足戒叁皈依,種種叁皈依的名稱的背後都是要叁皈依的,就是說你這樣是佛教徒,要不然你非是佛教徒。所以叁皈依就是明心之方法、明心之依止、明心之妙用罷了,區別于外道。那你說我皈依不皈依我不管他,我還修外道的東西,你十年二十年蹲在佛教裏也是獅子身上蟲,你只能殘害這個機製,你不能使這個獅子在世間作獅子吼,利益世間,涉足世間,那不可能,不能産生廣大妙用。所以這個諸位善知識也會觀察得到的。

  我到一個寺院,這個寺院我不說名字,我盡量減少不相應的因緣。這個寺院的出家師父大部分在練拳術,後來他們請我去給他們講課,我是一個一個問的。我說你這個法師什麼發心?他說我怎麼怎麼發心;我說你這個出家人怎麼發心的?他說我怎麼怎麼的……最後我在黑板上寫了最大兩個字——“賊住”。我就在他們課堂上就對出家人講的,就這樣,“賊住”。我說如是于僧法中,如是于叁寶誓願中是爲“賊住”,若不忏悔,是爲賊住安立,此人當作惡道種。這樣的話雖然是很歹毒的……很多年以後他們見到我還說你這法師嘴太壞了,我說我不管這個,因爲什麼呢?你讓我講,我就如實講,這個地方人情我是不要了,我要是你尊重我,我就給你來個人情這個要不得的。因爲你墮落受果報的時候,誰都不能替你承擔。因爲什麼?你吃的是十方的什麼的?讓你修證佛法,去除煩惱的機製的。大部分練拳爲了成什麼高手的,我說這是“賊住”。那你說我愛護道場,我守護佛法,我就是練練拳也沒有什麼,這不叫“賊住”,這不能說是“賊住”。但你真正想成個武林高手,你這樣不行,不相應。所以當時我寫了這個“賊住”,雖然當時可能得罪了這些菩薩,可能臉面上有點不太好,但是真誠我是不敢否認自己的。

  那我們要是在佛法中不發菩提心,象出家了你不守護出家人的法則,不實踐出家人應該說什麼、做什麼,應該引導自己引導他人守護什麼、做什麼,那還是賊住。這個賊住的果報就是獅子身中蟲,敗滅佛法。這個我們應該注意,不管是出家在家,這一點我們要學佛,要守護佛法;守護自己應該做,能做所做;忏悔自己不應做、已做的過失。這樣來改習氣,除煩惱,成就菩提,利益世間,是有意義的。

  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

  這話特別重要,常修行而無染著,常立世間無有所沈澱,不計較于回饋、不計較于得失。剛才我跟當家師下面走了一圈,說這世間,我說這世間有情,報酬的心、回饋的心十分重的,在凡夫有情機類中,這是十分得當的。就是我有點作爲,要有一個良好的回饋,這樣就有一個鼓勵性的,不斷的實踐鼓勵……這是凡夫心中一個正常狀態。但這不是菩薩之行,這不是順性之行,這不是無畏之行,這不是解脫之行,這不是悲智之行,這是世俗之行,這可以說是因果之行。此行多有負重,若是回饋不及時,人都會生煩惱;回饋不相應,人就會生顛倒。這我們能觀察得到的。

  所以前面講“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最後這一句話是真正智慧安慰、慈悲的安慰、解脫的安慰。往往一有點行,自己放不下那一畝二分地了,就認爲自己怎麼樣怎麼樣了,你要一減損就受不了,那麼這樣就是染汙修行,染汙修行多于功利,他的心會落在功利二法上。就是我的功夫、我的受用、我的利益上,所以此人決定貪于身受,在意于外緣,就是外緣他特別在意,在意于外緣。這樣不得解脫,你根本沒法解脫的,沒法得智慧解脫的,不要說大威德善巧,不要說住叁昧善巧,成就不了叁昧,這樣的人直接給他戴個帽子說叁昧不得成,那怎麼辦?不能這樣修持。

  所以“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這是一個機製。世尊在一切教言中,常常如是教導我們,常常引導我們正思維、正修行路。現在在世間,這樣好比說我有所作、有所爲、有所功利,這很正常。在佛法中,有所修行,有所作爲,皆是福德成熟,善根成熟,應感恩行,應無染汙行,應感恩戴德地無染汙行。還要求回饋,那後面就是求功利了,那就會生怨、生煩、生嗔癡。這個諸位善知識,善于觀察,善于審視,若不觀察審視就會掉到一個所謂的染汙世間的行持中,就是爲功利而修持,爲名利而修持,那這樣不光不能出離生死輪回,還會壞了自己學佛的正常健康的機會。

  這兩句話十分點人眼目,開人智慧的。我們都知道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要離開智慧這一門——瞎子!瞎子怎麼在做事情?很危險!瞎子去布施也很危險,瞎子去精進還危險,瞎子修什麼法都很危險的。所以手足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都是手足方便,那你具眼目就暢通無礙,所以自在利他,智慧爲眼目,那這個後面“實無所修行”是眼目之證,開我們眼目的。前面常修行是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啊,這是具足威德之力,後面是智慧之行,所以“實無所行也”。

  無染無著智慧力,大家一定要有概念的。在這要是用不上力,這個話雖十分好說,但真正智根成熟者稀少。很多人認爲自己有智慧,結果落在一個頑空上了,落在一個泛業上了,那不行的。前面講福德,後面講智慧。福慧具足,世間威德。

  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這一段文字是菩薩正修行第一種法則,也是阿彌陀佛觀一切世間,但有聲聞人天利益狹小者,發廣大誓願,令往生彼國之人,得廣大善巧,如佛住世,普利世間。轉向教化,轉向度脫,如是輾轉,無有窮盡。

  阿彌陀佛的誓願根本的依止就是這樣子的:“設我作佛,令他方菩薩,未成佛道的,成佛道;未成菩提的,成就菩提;已成就佛道菩提的,轉向教化,轉向度脫,如是輾轉,無有窮盡。”那麼這個文字亦複如是。菩薩若生起正修行,就這樣來廣利于世間。“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我們作爲一個因地修行初聞佛法者,在此處要常常薰修自己的心智,常常隨文入觀,來看自己的心相應不相應:一旦相應得無礙力;若不相應,以進校正。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個地方,明天我們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