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著你的生命,浪費著你的機會、現前的機會。

  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衆,不動本處,遍至十方,

  不動本處。這對凡夫有情來說,不動本處,利益十方,實在是一個大問題。我經常聽到人這樣說,“哎呀,我要回家一趟。”“回家幹什麼?”“我家裏人讓我幫他念念佛,我家裏人讓幫他打打七,我家裏人幫他……”我說:“你不回家能不能幫著呢?”他說:“不能啊,不回家怎麼能幫助呢?”這是對待的距離心智成熟了,就是你對待的距離、親疏的距離成熟了,這個執著成熟了,它成爲一種堅固的知見。什麼知見?有距離。

  好比說,我家在中原,那我不回到中原我怎麼能幫助他呢?那麼這個機製成爲事實了,這事實你就必須得回家了,那麼這個執著就很有力量了。而我們說這是事實啊,那麼這事實就是衆生事實份,衆生在這個事實上就會産生事實的力量,什麼力量?你必須得回家,沒有什麼說的。那我們每遇到事情,很多學佛人都會遇到。尤其出家人遇到這事情,看你是對法則守護還是對人情守護,馬上迅速就成就了。要是有人說我不能座在不動的心智——法性的心智上來修證佛法。家裏有一點事,就是一有風吹,就要有草動,所以東風吹來西方倒,馬上倒過去了,你管不住自己的心。爲什麼?你心中有種子,什麼種子?分別執著,親疏遠近,距離的種子。這個種子外緣一熟,你就必須得倒了。這樣生死不了,煩惱不減,他牽製你啊,菩薩!不光是生死不了,你煩惱都減少不了的。你跑回家了,煩惱更加確定一個煩惱。確定一個什麼樣的煩惱?你的心智晃動了,你又增加一個強化煩惱的純熟的機製,就是你又重複一段你的業習罷了,你的業習又重複了。我好比有分別執著的妄想,你又一次觸見它了,更堅固它,更確定它了。回到家裏幫幫忙,什麼忙?倒忙!就是家裏忙,你也忙。什麼忙?忙著分別,忙著執著。

  這是個很大的障礙。哎,別人罵我了,別人誹謗我了,別人說我罪惡了,別人怎麼樣了,心裏開始晃動了,那我也就難受,或者說我也去誹謗對方,或者去和對方解釋辯解,那麼這樣還是會有種子。這個分別執著的種子,外緣一激就成熟了,它認取這個,不斷地認取,那就是凡夫業。所以外緣一生起,八風就吹動了。我們不要說蘇東坡,八風吹不動,隨便來個事就動了,因爲什麼?兩個字就把他動了,我們都知道這個典故。現在在這種修法機製中這種以妄心修法,隨境而動的心智的修法,實在是很可憐的。

  很多菩薩就不明這個不動發心,被外境晃動,實際是你心地的分別執著的種子成熟了,外緣一映你就開始晃動了,你不能自製,你不能如實守護自心,就是順性觀察世間,了無所得,了無有情可得,了無衆生可得,了無煩惱業障可染,那你這樣是修法來了。修什麼法?順性安住不動,順性無量光無量壽,順性南無阿彌陀佛,順性安樂國,順性轉無垢輪,順性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住持什麼?無動無搖,無染無著,這實在是個修法的心理機製,心靈深處的一個自我感知。是順性觀還是逆性觀?是染著觀、執著觀、分別觀還是平等觀、清淨觀、不動搖之觀?所以前者輪回世間,後者照耀世間,猶如日輪。那麼怎麼來用心呢?每一位善知識一定會知道我們學法就是爲了學習怎麼在外緣成熟的情況下,了解自己心靈的因、種子。一旦了解它了,你就開始真正明心見性,就這個現前因果成熟、現緣之中,我們來使自己走出自我,回歸到清淨的自性中來,如須彌住持,安住在這個世間,光耀世間,無動無搖。“不動本處,遍至十方。”

  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這一段文字實際就是講了一個我們怎麼用心的方法,觀察自己內心的因、外在的緣所組成的一個法則,就是你怎麼來運用這個外緣與內因。

  “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這段文字提示實在就是說讓我們來作一個隨文入觀、隨文知心、隨文生念的一個熏習的方法。佛教許多經、論、教誨不是讓我們理解什麼的,是讓我們如實地隨文知自己的心,隨文知自己的法則,隨文來入觀、思考、審視、照耀、洗滌自己的心垢的。

  但現在世人作解者多,用者少,知用者少。作解——作解不行,是爲邪見。所以我們來隨文入觀,隨文來洗滌心垢,隨文指導自己的行爲。那麼這個文字變成很有意義的一個指導行爲的法則,這樣我們就有其解,有其正行了。要不然就學了一個法就給別人去講,那麼到事實業緣成熟的時候,不相幹呐。那麼就是說徒于利他,象郵遞員一樣給別人傳遞東西,把佛法傳遞給別人了,自身不得少分利益,那實在是可惜。當然我們要是說自己于佛法有深刻的實踐,有所成就,有所守護,再能傳達給有情,那就自他二利,二種方便皆能建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現百川。

  若人嚴格持戒,在我們這個末法時代,戒香普熏法界,龍天決定守護;在我們這個時代,若有人勤行于法則,龍天感動,傳達十方,令有情莫不歸向;在我們這個時代,若有人勤苦傳播于佛法,宣化甚深教言,傳播十方,令衆生莫不依從教言而深入實踐佛法法則。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怎麼來運用這個不動不增不減的心智來傳播實踐佛法?這就是這一段文字所提出來的一個教言機製、一個方法,讓我們來如實地知,如實地行。

  而影現百川。日豈來耶?

  光照百川,川川有光有相,那你這個太陽是來是去?你能說來說不來嗎?這不相幹的,實不相幹。這都是假設語的,但是光明普照,衆生莫不得見得聞。佛菩薩亦複如是,無來無去,衆生善根成熟,外緣機製也就純熟了。你說我念念都想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你念念中,佛就在你心目中、身周邊因緣中放大光明,相應地影暢裏表。關鍵是不是我們真正隨順法性,守護不動,照耀十方呢?

  以前說“放光寺”這個名字,他們考查說放光寺這個寺院真奇怪,國內很多寺,這個寺那個寺,就是叫放光寺的名字很少,有的寺院的名字就很多,象我知道這個普照寺不下幾十個,太多了。那放光寺找來找去找不到,我第一次看到《雞足山志》的時候很早的,大概是九四年,我到一個圖書館裏去查資料,就查到《雲南雞足山志》,看到華首門底下有個放光寺,一小塊石頭上畫一個小叁角房子,這麼個放光寺。我說怎麼有這樣一個石頭?怎麼有這樣一個房子呢?說叫放光寺,怎麼叫放光寺呢?就扔在那了。過了大概好幾年以後就來到這了。這個寺院怎麼叫放光呢?在佛教裏法性不動守護,是爲放光普照。你不動心智守護,就是外圍因緣種種變異、種種侵害、種種變化,你實不相幹,如是就是照耀十方,不動照耀。那放光寺誰能動搖?這個地方就這麼個窩窩個地方,怎麼動不了,這個地方大石頭小磚頭的。以前有個出家師父生煩惱了,說放光寺怎麼樣怎麼樣,罵街。我說小夥子,坐下,不要罵,我說你說放光寺是誰來代表它?你是罵某個人某個物?放光寺除了幾塊大石頭之外還有什麼?放光寺沒有什麼標志,實際就是一個表達罷了。

  這個名字可能就是過去,他們這樣記述說放光寺這個地方經常會出現光相什麼的,以前我們才來的時候深信不疑,現在我都不相信了,這幾年我都不相信了,不經常放光了。以前這地方經常有很奇特的光相,人少,也寂靜,也安樂,心智也簡單。象我們以前在這住九十天,悄悄地,四個人、八個人、五個人、六個人就這樣,一點外緣都沒有,悄悄第九十天過去了,它這地方經常有很多稀有的景象。因爲啥?沒有雜緣牽製,就象那個水很靜一樣,它會照耀出來很多很多光相,很自然就出現了。

  隨著這個地方外圍因緣越來越多,我們的心智、凡夫心智晃動了,它這光相就消失了,埋沒了,實際還在放光,只是被遮蔽了。以前象培軍他們來的時候,那月亮一測就有叁個光圈,你現在測八回也出不來光圈,因爲什麼?天地都塵垢了,都已經被蒙蔽了。那這個不是胡說,因爲什麼?雜緣熾盛,凡夫心智晃動故,就蒙蔽了,所以共業所蒙蔽。那放光寺究竟是個什麼放光寺?就是不動的心智,就象我們說“如須彌住持”。

  我們這個地方要是有一個人心智不晃不動了,不被外緣所侵害了,不被是非所侵害了,不被凡聖所侵害了,不被得失所侵害了,不被種種雜緣所侵害了,你不用放光,那就照耀著十方有情,十方諸佛加被你,十方諸佛贊歎你,一切大善知識愛樂你,那你就不用放光,就光照十方了。

  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放光寺這個名字暗合道妙,實在是沒有什麼。過去說這裏放光什麼的,現在放光不放光呢?我們的心智不動搖的時間,它就放光;一動一晃一搖它就什麼光也不放了,冒黑氣的這個地方,雜亂因緣到處遊來遊去它就變形了,它不要放光了。

  以前我們試過,人的心智、定性的心智來這了,它就出現征兆、瑞相;心智晃動、煩惱熾盛的人一來,沒了。他們以前做過試驗,以前出家師父少,十個八個,來了,你看,一來(瑞相)沒了,天就暈乎乎的;(人)走了,七彩出來了。以前真是這樣子,老常住都知道的。心裏晃動得越厲害的人,他想:“我想看看你這放光寺咋放光的,我就不走。”不走就不放光,一下去就放光。天地相應,境心一如。同一世界,感知差別無量。那共業是共業,大家課時也是共業,但心智之業差別是參差不齊的。所以這段文字對放光寺來說太相應了,我們可以來正面地審視審視。

  日豈來耶?豈不來耶?

  說來說去,如鏡照物,不可言語來去。我們拿個鏡子照一個東西,過去古人說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你來個漢地人,鏡子裏面是個漢地人;又來個外國人,是個外國人。但是鏡子裏面也出生不了東西,外面也沒有進來一個東西,它爲什麼會映現出來?清淨故,無染故,無來去故,而能照見。你能守護這樣的發心嗎?你守護不了這樣的發心,稀有明鏡,你做不到的。心被汙染,心被蒙蔽,現…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