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你的生命,浪费着你的机会、现前的机会。
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
不动本处。这对凡夫有情来说,不动本处,利益十方,实在是一个大问题。我经常听到人这样说,“哎呀,我要回家一趟。”“回家干什么?”“我家里人让我帮他念念佛,我家里人让帮他打打七,我家里人帮他……”我说:“你不回家能不能帮着呢?”他说:“不能啊,不回家怎么能帮助呢?”这是对待的距离心智成熟了,就是你对待的距离、亲疏的距离成熟了,这个执着成熟了,它成为一种坚固的知见。什么知见?有距离。
好比说,我家在中原,那我不回到中原我怎么能帮助他呢?那么这个机制成为事实了,这事实你就必须得回家了,那么这个执着就很有力量了。而我们说这是事实啊,那么这事实就是众生事实份,众生在这个事实上就会产生事实的力量,什么力量?你必须得回家,没有什么说的。那我们每遇到事情,很多学佛人都会遇到。尤其出家人遇到这事情,看你是对法则守护还是对人情守护,马上迅速就成就了。要是有人说我不能座在不动的心智——法性的心智上来修证佛法。家里有一点事,就是一有风吹,就要有草动,所以东风吹来西方倒,马上倒过去了,你管不住自己的心。为什么?你心中有种子,什么种子?分别执着,亲疏远近,距离的种子。这个种子外缘一熟,你就必须得倒了。这样生死不了,烦恼不减,他牵制你啊,菩萨!不光是生死不了,你烦恼都减少不了的。你跑回家了,烦恼更加确定一个烦恼。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烦恼?你的心智晃动了,你又增加一个强化烦恼的纯熟的机制,就是你又重复一段你的业习罢了,你的业习又重复了。我好比有分别执着的妄想,你又一次触见它了,更坚固它,更确定它了。回到家里帮帮忙,什么忙?倒忙!就是家里忙,你也忙。什么忙?忙着分别,忙着执着。
这是个很大的障碍。哎,别人骂我了,别人诽谤我了,别人说我罪恶了,别人怎么样了,心里开始晃动了,那我也就难受,或者说我也去诽谤对方,或者去和对方解释辩解,那么这样还是会有种子。这个分别执着的种子,外缘一激就成熟了,它认取这个,不断地认取,那就是凡夫业。所以外缘一生起,八风就吹动了。我们不要说苏东坡,八风吹不动,随便来个事就动了,因为什么?两个字就把他动了,我们都知道这个典故。现在在这种修法机制中这种以妄心修法,随境而动的心智的修法,实在是很可怜的。
很多菩萨就不明这个不动发心,被外境晃动,实际是你心地的分别执着的种子成熟了,外缘一映你就开始晃动了,你不能自制,你不能如实守护自心,就是顺性观察世间,了无所得,了无有情可得,了无众生可得,了无烦恼业障可染,那你这样是修法来了。修什么法?顺性安住不动,顺性无量光无量寿,顺性南无阿弥陀佛,顺性安乐国,顺性转无垢轮,顺性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住持什么?无动无摇,无染无著,这实在是个修法的心理机制,心灵深处的一个自我感知。是顺性观还是逆性观?是染着观、执着观、分别观还是平等观、清净观、不动摇之观?所以前者轮回世间,后者照耀世间,犹如日轮。那么怎么来用心呢?每一位善知识一定会知道我们学法就是为了学习怎么在外缘成熟的情况下,了解自己心灵的因、种子。一旦了解它了,你就开始真正明心见性,就这个现前因果成熟、现缘之中,我们来使自己走出自我,回归到清净的自性中来,如须弥住持,安住在这个世间,光耀世间,无动无摇。“不动本处,遍至十方。”
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这一段文字实际就是讲了一个我们怎么用心的方法,观察自己内心的因、外在的缘所组成的一个法则,就是你怎么来运用这个外缘与内因。
“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这段文字提示实在就是说让我们来作一个随文入观、随文知心、随文生念的一个熏习的方法。佛教许多经、论、教诲不是让我们理解什么的,是让我们如实地随文知自己的心,随文知自己的法则,随文来入观、思考、审视、照耀、洗涤自己的心垢的。
但现在世人作解者多,用者少,知用者少。作解——作解不行,是为邪见。所以我们来随文入观,随文来洗涤心垢,随文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文字变成很有意义的一个指导行为的法则,这样我们就有其解,有其正行了。要不然就学了一个法就给别人去讲,那么到事实业缘成熟的时候,不相干呐。那么就是说徒于利他,象邮递员一样给别人传递东西,把佛法传递给别人了,自身不得少分利益,那实在是可惜。当然我们要是说自己于佛法有深刻的实践,有所成就,有所守护,再能传达给有情,那就自他二利,二种方便皆能建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
若人严格持戒,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戒香普熏法界,龙天决定守护;在我们这个时代,若有人勤行于法则,龙天感动,传达十方,令有情莫不归向;在我们这个时代,若有人勤苦传播于佛法,宣化甚深教言,传播十方,令众生莫不依从教言而深入实践佛法法则。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怎么来运用这个不动不增不减的心智来传播实践佛法?这就是这一段文字所提出来的一个教言机制、一个方法,让我们来如实地知,如实地行。
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
光照百川,川川有光有相,那你这个太阳是来是去?你能说来说不来吗?这不相干的,实不相干。这都是假设语的,但是光明普照,众生莫不得见得闻。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众生善根成熟,外缘机制也就纯熟了。你说我念念都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你念念中,佛就在你心目中、身周边因缘中放大光明,相应地影畅里表。关键是不是我们真正随顺法性,守护不动,照耀十方呢?
以前说“放光寺”这个名字,他们考查说放光寺这个寺院真奇怪,国内很多寺,这个寺那个寺,就是叫放光寺的名字很少,有的寺院的名字就很多,象我知道这个普照寺不下几十个,太多了。那放光寺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第一次看到《鸡足山志》的时候很早的,大概是九四年,我到一个图书馆里去查资料,就查到《云南鸡足山志》,看到华首门底下有个放光寺,一小块石头上画一个小三角房子,这么个放光寺。我说怎么有这样一个石头?怎么有这样一个房子呢?说叫放光寺,怎么叫放光寺呢?就扔在那了。过了大概好几年以后就来到这了。这个寺院怎么叫放光呢?在佛教里法性不动守护,是为放光普照。你不动心智守护,就是外围因缘种种变异、种种侵害、种种变化,你实不相干,如是就是照耀十方,不动照耀。那放光寺谁能动摇?这个地方就这么个窝窝个地方,怎么动不了,这个地方大石头小砖头的。以前有个出家师父生烦恼了,说放光寺怎么样怎么样,骂街。我说小伙子,坐下,不要骂,我说你说放光寺是谁来代表它?你是骂某个人某个物?放光寺除了几块大石头之外还有什么?放光寺没有什么标志,实际就是一个表达罢了。
这个名字可能就是过去,他们这样记述说放光寺这个地方经常会出现光相什么的,以前我们才来的时候深信不疑,现在我都不相信了,这几年我都不相信了,不经常放光了。以前这地方经常有很奇特的光相,人少,也寂静,也安乐,心智也简单。象我们以前在这住九十天,悄悄地,四个人、八个人、五个人、六个人就这样,一点外缘都没有,悄悄第九十天过去了,它这地方经常有很多稀有的景象。因为啥?没有杂缘牵制,就象那个水很静一样,它会照耀出来很多很多光相,很自然就出现了。
随着这个地方外围因缘越来越多,我们的心智、凡夫心智晃动了,它这光相就消失了,埋没了,实际还在放光,只是被遮蔽了。以前象培军他们来的时候,那月亮一测就有三个光圈,你现在测八回也出不来光圈,因为什么?天地都尘垢了,都已经被蒙蔽了。那这个不是胡说,因为什么?杂缘炽盛,凡夫心智晃动故,就蒙蔽了,所以共业所蒙蔽。那放光寺究竟是个什么放光寺?就是不动的心智,就象我们说“如须弥住持”。
我们这个地方要是有一个人心智不晃不动了,不被外缘所侵害了,不被是非所侵害了,不被凡圣所侵害了,不被得失所侵害了,不被种种杂缘所侵害了,你不用放光,那就照耀着十方有情,十方诸佛加被你,十方诸佛赞叹你,一切大善知识爱乐你,那你就不用放光,就光照十方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放光寺这个名字暗合道妙,实在是没有什么。过去说这里放光什么的,现在放光不放光呢?我们的心智不动摇的时间,它就放光;一动一晃一摇它就什么光也不放了,冒黑气的这个地方,杂乱因缘到处游来游去它就变形了,它不要放光了。
以前我们试过,人的心智、定性的心智来这了,它就出现征兆、瑞相;心智晃动、烦恼炽盛的人一来,没了。他们以前做过试验,以前出家师父少,十个八个,来了,你看,一来(瑞相)没了,天就晕乎乎的;(人)走了,七彩出来了。以前真是这样子,老常住都知道的。心里晃动得越厉害的人,他想:“我想看看你这放光寺咋放光的,我就不走。”不走就不放光,一下去就放光。天地相应,境心一如。同一世界,感知差别无量。那共业是共业,大家课时也是共业,但心智之业差别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这段文字对放光寺来说太相应了,我们可以来正面地审视审视。
日岂来耶?岂不来耶?
说来说去,如镜照物,不可言语来去。我们拿个镜子照一个东西,过去古人说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你来个汉地人,镜子里面是个汉地人;又来个外国人,是个外国人。但是镜子里面也出生不了东西,外面也没有进来一个东西,它为什么会映现出来?清净故,无染故,无来去故,而能照见。你能守护这样的发心吗?你守护不了这样的发心,稀有明镜,你做不到的。心被污染,心被蒙蔽,现…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