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很好的提示。

  佛报言:我功德圆满。

  这世尊是无疑的!因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满之诸佛世尊,是未有任何功德不满的事情的,功德圆满。功德不圆满,十号难以成,怎么以十号相加?这个地方是给我们每一个现前的菩萨们都有一个提示,我们怎么来面对自己现前的因缘?实际这真是一个应该深深地反思的大问题。要不反思,这个地方的确很容易给我们带来迷失,在这功德的守护问题上。

  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

  那我们这个色身,我们这个业缘所守护的是什么?诸位善知识也一定会有一个观察、一个感知。

  是故言爱。

  爱功德者,知功德恩分故。佛尚知功德之恩,那我们能不能知现缘之恩呢?我们经常会提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实际一切因缘皆是我们的恩德主、功德主,皆是与我们作成佛之增上缘。若是四重恩,若是三涂苦,若是布施对象,若是加持对象,皆是恩德所遇者,是佛法活泼运用、成熟之对象。世尊在这个地方讲的话语对修法者、对我们每一个佛子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策励。“是故言爱。”

  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那么这一段文字提示,昙鸾法师用了这么一个故事,很平白地告诉我们不可忽略小功德,不可以忽略任何现前的小因缘——因缘无大小,因缘是没有大小的!要是我们还有大小的知见,那你对待的种性、种子尚未停止,善恶的种子造作尚未停止,那个法性随顺修持的菩提心——就是无造作菩提心,或者说誓愿意乐的清净菩提心都没有生起。所以说我们对每一个细微的现前的因缘,是不是恰到好处地把握、实践、运用,就是这一段文字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

  希望每一位善知识能看到这段文字,接触到这段教导,都有一个重新思维、认识自己每一个现前机会的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往往凡夫都有自己一个思维方式——成熟的、已经定型了、自己认为很恰当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些善知识给我们提的这些教言、榜样的力量无外乎是让我们走出原来的自我、自我的机制,来真正做一个学佛的、实践佛法的一个佛教徒、智慧者。

  好,我们看下面文字。

  菩萨四种庄严功德

  1、不动遍至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善哉!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教言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一个安稳的法则,你若能守护就很容易于佛法得到利益而无染着,于佛法有所运用,无有知见的固执。在这个阎浮提中,众生所有的沉沦皆因妄想与固执而造成的种种苦难沉重,于这种沉重固执的、执着的沉淀的过程中不能自拔,所以设置了这样一个菩萨正修行,或者说正观察心智的法则。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我们顺法性来观察,一切无造作心智中的确是安乐,是清净。因为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源心智与诸佛心智了无差别,所以是为安乐。此安乐载负着一切逆顺世间有情、凡圣有情。一切有情莫能出此清净安乐、本源心智,就是我们说从法性。此清净在浊国土,在凡有情,不可毁坏;在诸佛如来,顺智建立,不可增长,所以是为清净。用“安乐国清净”来彻彰法性之真实庄严相,我们可触可知,用这个“安乐国清净”来感知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诸佛亲证这样的庄严我们能感知得到。

  所以天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文字中处处彻底顺性表达安乐国二十九种庄严的描述,所有的描述无外乎但显众生之法性。诸佛庄严,众生法性真实所在。因为这是本质所在故。众生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蒙蔽不能得见,所以善知识不断宣化,洗涤我们执着、分别的心垢,令我们心智荡然,一时安乐,远离造作,彻还本源。若以此法性观察世间,“常转无垢轮”是为必然。

  我们在学佛的任何过程中,实在是无可得失的,但以世俗得失心故,往往会沉浸在得失的观察选择中。诸大善知识顺性观察世间了了分明,无所得失,安住自性,广利世间,所以“常转无垢轮”。生命之轮犹如愿轮,愿轮但以利益世间,无得无失。知法无自性故,无染无著,广利世间而无染无著。此无垢轮者,我们常称为转妙*轮,这个*轮就是净化世间,利益有情。这个转者是生命相续相,生生息息,无有断灭。因为一切众生生命未有离开法性之刹那,我们没有离开过,一切诸佛如来未有离开过法性之清净,一切众生颠倒妄想亦未有离开法性清净平等本质,未能真正地污染法性。所以“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我们若正观、细观、顺性观、安乐观、清净观、平等观,时时刻刻于无垢轮中得以安住。生命清净延续,照耀世间。

  这四句话实在是顺性起修、顺性观察、顺性安住、顺性守护的心智一个法则。但昙鸾法师后面的文字,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文字来说,他把这四句话提出来是菩萨四种正修行路。

  化佛菩萨日,

  佛、菩萨是个名字,众生、世间是个名字,此名字背后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是真实功德所在,是诸佛亲证真实利益所在。那我们把这个名字着实地认为有众生,着实地认为有菩萨,那么这个一着实就会执着分别,建立世间,这个世间就是浊恶杂居世间,对待世间所现。

  “化佛菩萨日”,诸大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出世,莫不以如是教化安立世间。依佛愿者,如佛行。所以我们经常会讲到这样一些善知识说:某某某是大成就者,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某某某大成就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像我们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某某某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实际这个化者实在是无所化,只是清晰地依着佛的愿力,顺性修持,假着佛的成就、誓愿来回施到自身的法性中来,本位的回归罢了。所以实在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地方来提示“化佛菩萨日”又有何意义?来鼓励大家无染无著智慧力,来运用这个智慧力,透视这个名字众生、名字佛,各个安立顺性之修持,普利于世间。“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如是因缘一切世间不能侵夺,一切顺缘不能淹没,一切违缘不能侵害。这四句话实在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自我审观的法则。这个法则是活活泼泼一个运用的法则,读起来很活,但它贯穿始终,就是随顺法性。所以“安乐”是法性之无衰无变之相,“清净”是法性平等一味之相。“转无垢轮”,无垢是法性之本质,“常转”是延续之相,“化佛菩萨日”实在是名字,所以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一时圆满,光耀世间,所以“如须弥住持”。这样的安稳世间,利益多变无依有情。世间有情实在是在多变无常苦中,欲觅有常,欲得安乐而不能,所以徘徊于业流之中,被迫于烦恼苦海之中,沉沦于生死之海,不能出离。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这文字我们看昙鸾法师他是怎么来解释: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因为我们知道这二十九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展现,欲使众生有所归依,有所参照,有所依从罢了。这是众生世间清净第一种清净,也就是菩萨四种正修行的第一个修行法则。

  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

  小菩萨,我们称为软心菩萨、初发意菩萨,或者说于诸大功德善巧不能成就者。

  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

  现在世间有情心智就比较受制约,也就是涉足的事情越多,心智的自由越少,自我的保护意识越强,那广大的心智是很难建立,所以“广作佛事”。

  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

  兴愿与发心是没有差别的。我们说愿者畅心体之说,佛在经典经常告诉我们:心不可知见,心不可自知故,那么愿——兴愿之时,令众生得见自心,得见用心之方便,知心之方便。所以以前读善导大师依愿标心,十分感慨。就是诸大善知识的语言善巧,能令我等迷失有情有法可依。我们过去说,明心——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认为这可能是证悟之后之说,那么在这个地方,善知识直接提出来,知愿以明心,标愿以明心。那么你这个就很直接的用一个法则,让我们来了解自己本不可见心,立愿标心,这样有一个心愿遵循,你可遵循一个法则,来了解怎么来用心的一个方法,也会了解诸佛如来为什么依愿来实践法则,建立国土,利益众生。

  诸佛菩萨莫不是以愿而建立自已的国土,建立自已普利世间的法则的。像我们读文殊菩萨有十大愿,读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读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读地藏王菩萨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佛道”之愿。读每一个佛菩萨他们的最初因地一直到现在的守护,莫不是以愿力透视的、清晰的、广泛的让世间有情依靠、认知、实践。那么这个愿就能令一切凡夫有情可以感知到这个法则,所以“是故兴愿”。

  我们有时候做事情感觉到这个事情不太清晰,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好,就是愿望不明,自己的愿望不明确了,不清晰了,不知道怎么来做人,不知道怎么来做事情了,不知道怎么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受到一定的迷惑的制约,择法不清晰的制约。制约——这个制约虽然是无意识的,但它浪费…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