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很好的提示。

  佛報言:我功德圓滿。

  這世尊是無疑的!因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世、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滿之諸佛世尊,是未有任何功德不滿的事情的,功德圓滿。功德不圓滿,十號難以成,怎麼以十號相加?這個地方是給我們每一個現前的菩薩們都有一個提示,我們怎麼來面對自己現前的因緣?實際這真是一個應該深深地反思的大問題。要不反思,這個地方的確很容易給我們帶來迷失,在這功德的守護問題上。

  無所複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

  那我們這個色身,我們這個業緣所守護的是什麼?諸位善知識也一定會有一個觀察、一個感知。

  是故言愛。

  愛功德者,知功德恩分故。佛尚知功德之恩,那我們能不能知現緣之恩呢?我們經常會提到“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實際一切因緣皆是我們的恩德主、功德主,皆是與我們作成佛之增上緣。若是四重恩,若是叁塗苦,若是布施對象,若是加持對象,皆是恩德所遇者,是佛法活潑運用、成熟之對象。世尊在這個地方講的話語對修法者、對我們每一個佛子來說真是一個莫大的策勵。“是故言愛。”

  如所問觀佛功德,實無願不充。所以複觀菩薩功德者,有如上種種義故耳。

  那麼這一段文字提示,昙鸾法師用了這麼一個故事,很平白地告訴我們不可忽略小功德,不可以忽略任何現前的小因緣——因緣無大小,因緣是沒有大小的!要是我們還有大小的知見,那你對待的種性、種子尚未停止,善惡的種子造作尚未停止,那個法性隨順修持的菩提心——就是無造作菩提心,或者說誓願意樂的清淨菩提心都沒有生起。所以說我們對每一個細微的現前的因緣,是不是恰到好處地把握、實踐、運用,就是這一段文字給我們作了一個提示。

  希望每一位善知識能看到這段文字,接觸到這段教導,都有一個重新思維、認識自己每一個現前機會的這樣一個思維方式。往往凡夫都有自己一個思維方式——成熟的、已經定型了、自己認爲很恰當的思維方式,那麼這些善知識給我們提的這些教言、榜樣的力量無外乎是讓我們走出原來的自我、自我的機製,來真正做一個學佛的、實踐佛法的一個佛教徒、智慧者。

  好,我們看下面文字。

  菩薩四種莊嚴功德

  1、不動遍至德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或但聲聞、人、天,所利狹小。是故興願: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衆,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現百川。日豈來耶?豈不來耶?如《大集經》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時,不加心力。菩薩亦如是,先治一切諸佛及衆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及入叁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善哉!這段文字可以說是一個修行的教言機製,這個機製就是一個安穩的法則,你若能守護就很容易于佛法得到利益而無染著,于佛法有所運用,無有知見的固執。在這個閻浮提中,衆生所有的沈淪皆因妄想與固執而造成的種種苦難沈重,于這種沈重固執的、執著的沈澱的過程中不能自拔,所以設置了這樣一個菩薩正修行,或者說正觀察心智的法則。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

  我們順法性來觀察,一切無造作心智中的確是安樂,是清淨。因爲我們一切衆生的本源心智與諸佛心智了無差別,所以是爲安樂。此安樂載負著一切逆順世間有情、凡聖有情。一切有情莫能出此清淨安樂、本源心智,就是我們說從法性。此清淨在濁國土,在凡有情,不可毀壞;在諸佛如來,順智建立,不可增長,所以是爲清淨。用“安樂國清淨”來徹彰法性之真實莊嚴相,我們可觸可知,用這個“安樂國清淨”來感知一切衆生本具之佛性,諸佛親證這樣的莊嚴我們能感知得到。

  所以天親菩薩在《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文字中處處徹底順性表達安樂國二十九種莊嚴的描述,所有的描述無外乎但顯衆生之法性。諸佛莊嚴,衆生法性真實所在。因爲這是本質所在故。衆生因爲妄想、分別、執著、蒙蔽不能得見,所以善知識不斷宣化,洗滌我們執著、分別的心垢,令我們心智蕩然,一時安樂,遠離造作,徹還本源。若以此法性觀察世間,“常轉無垢輪”是爲必然。

  我們在學佛的任何過程中,實在是無可得失的,但以世俗得失心故,往往會沈浸在得失的觀察選擇中。諸大善知識順性觀察世間了了分明,無所得失,安住自性,廣利世間,所以“常轉無垢輪”。生命之輪猶如願輪,願輪但以利益世間,無得無失。知法無自性故,無染無著,廣利世間而無染無著。此無垢輪者,我們常稱爲轉妙*輪,這個*輪就是淨化世間,利益有情。這個轉者是生命相續相,生生息息,無有斷滅。因爲一切衆生生命未有離開法性之刹那,我們沒有離開過,一切諸佛如來未有離開過法性之清淨,一切衆生顛倒妄想亦未有離開法性清淨平等本質,未能真正地汙染法性。所以“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我們若正觀、細觀、順性觀、安樂觀、清淨觀、平等觀,時時刻刻于無垢輪中得以安住。生命清淨延續,照耀世間。

  這四句話實在是順性起修、順性觀察、順性安住、順性守護的心智一個法則。但昙鸾法師後面的文字,就是我們前面學習的文字來說,他把這四句話提出來是菩薩四種正修行路。

  化佛菩薩日,

  佛、菩薩是個名字,衆生、世間是個名字,此名字背後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是真實功德所在,是諸佛親證真實利益所在。那我們把這個名字著實地認爲有衆生,著實地認爲有菩薩,那麼這個一著實就會執著分別,建立世間,這個世間就是濁惡雜居世間,對待世間所現。

  “化佛菩薩日”,諸大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出世,莫不以如是教化安立世間。依佛願者,如佛行。所以我們經常會講到這樣一些善知識說:某某某是大成就者,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某某某大成就者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像我們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某某某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實際這個化者實在是無所化,只是清晰地依著佛的願力,順性修持,假著佛的成就、誓願來回施到自身的法性中來,本位的回歸罷了。所以實在是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那麼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個地方來提示“化佛菩薩日”又有何意義?來鼓勵大家無染無著智慧力,來運用這個智慧力,透視這個名字衆生、名字佛,各個安立順性之修持,普利于世間。“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

  如是因緣一切世間不能侵奪,一切順緣不能淹沒,一切違緣不能侵害。這四句話實在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自我審觀的法則。這個法則是活活潑潑一個運用的法則,讀起來很活,但它貫穿始終,就是隨順法性。所以“安樂”是法性之無衰無變之相,“清淨”是法性平等一味之相。“轉無垢輪”,無垢是法性之本質,“常轉”是延續之相,“化佛菩薩日”實在是名字,所以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一時圓滿,光耀世間,所以“如須彌住持”。這樣的安穩世間,利益多變無依有情。世間有情實在是在多變無常苦中,欲覓有常,欲得安樂而不能,所以徘徊于業流之中,被迫于煩惱苦海之中,沈淪于生死之海,不能出離。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這文字我們看昙鸾法師他是怎麼來解釋: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因爲我們知道這二十九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所展現,欲使衆生有所歸依,有所參照,有所依從罷了。這是衆生世間清淨第一種清淨,也就是菩薩四種正修行的第一個修行法則。

  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

  小菩薩,我們稱爲軟心菩薩、初發意菩薩,或者說于諸大功德善巧不能成就者。

  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

  現在世間有情心智就比較受製約,也就是涉足的事情越多,心智的自由越少,自我的保護意識越強,那廣大的心智是很難建立,所以“廣作佛事”。

  或但聲聞、人、天,所利狹小。是故興願:

  興願與發心是沒有差別的。我們說願者暢心體之說,佛在經典經常告訴我們:心不可知見,心不可自知故,那麼願——興願之時,令衆生得見自心,得見用心之方便,知心之方便。所以以前讀善導大師依願標心,十分感慨。就是諸大善知識的語言善巧,能令我等迷失有情有法可依。我們過去說,明心——明心見性這個明心,認爲這可能是證悟之後之說,那麼在這個地方,善知識直接提出來,知願以明心,標願以明心。那麼你這個就很直接的用一個法則,讓我們來了解自己本不可見心,立願標心,這樣有一個心願遵循,你可遵循一個法則,來了解怎麼來用心的一個方法,也會了解諸佛如來爲什麼依願來實踐法則,建立國土,利益衆生。

  諸佛菩薩莫不是以願而建立自已的國土,建立自已普利世間的法則的。像我們讀文殊菩薩有十大願,讀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讀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讀地藏王菩薩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成佛道”之願。讀每一個佛菩薩他們的最初因地一直到現在的守護,莫不是以願力透視的、清晰的、廣泛的讓世間有情依靠、認知、實踐。那麼這個願就能令一切凡夫有情可以感知到這個法則,所以“是故興願”。

  我們有時候做事情感覺到這個事情不太清晰,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好,就是願望不明,自己的願望不明確了,不清晰了,不知道怎麼來做人,不知道怎麼來做事情了,不知道怎麼來延續自己的生命,受到一定的迷惑的製約,擇法不清晰的製約。製約——這個製約雖然是無意識的,但它浪費…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