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集

  第叁十集

  

  原文: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衆,衆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余道。亦如居迦離謗舍利弗,佛叁語而叁不受。又如諸外道輩,假入佛衆,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諸留難。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衆恭敬無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爲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叁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是故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于上。

  

  講解(6月17日)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淨土教言,我們通過昙鸾法師不斷的提示,漸漸的我們就會在念佛的受用機製中有一個親切的感受。昨天把上首功德成就這段文字我們作了一個提示,今天接著學習下面的文字。

  7、莊嚴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衆,衆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余道。亦如居迦離謗舍利弗,佛叁語而叁不受。又如諸外道輩,假入佛衆,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諸留難。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衆恭敬無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主功德,因爲我們無始以來雜緣熾盛,生活在一個雜緣熾盛的世間。這個主所守護的法則、清晰的心智,往往就會有很多混亂的困擾、不相應的困擾,所以主次不分,賓主不分,那麼就會産生所謂的種種對待、不相應的機製,令衆生煩惱業習熾盛,苦難輪回迷茫熾盛,也就是這個所謂的堪忍界由這些熾盛造就出來,映現出來。那麼這個爲了折服我們所謂的雜亂的心智,令它有所皈依,來提示有情,來敬仰佛陀世尊。

  主功德。一般我們說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很快就會念誦過去。但是心智的依從與法則的守護是不是依止叁寶呢?依止佛法僧呢?這個主能不能令我們的心智清晰明了呢?每個現前的善知識就會審觀自己所行。

  我們來以他的文字來趣入這個法則。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衆,衆中亦有不甚恭敬。

  他舉例子,實際還是釋迦牟尼佛的例子,昙鸾法師舉這例子就是我們能感知得到,能觀察得到。

  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余道。”

  我們知道“十四難答”是無始以來留下的十四懸案,這懸案是印度哲學、外道搞哲學、搞外道知見所留下來的懸案,就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它就是十四個對待法則中,就象我們中國人以前考慮比較多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樣的問題。實際這類問題實是愚者所設置、虛妄對待所設置、有無斷滅二種邊見所設置,這二種邊見的設置永遠是一種矛盾的設置,就是矛盾,它自身製造一個矛盾,無需解答,因爲這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那麼十四難,佛是止答的,是不回答這問題的。有比丘因爲不尊重故,說你不回答這些問題,我就不跟你學,我就找其他人學去。

  今天我遇到她們女衆提問題,也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了,就是哪個佛先成佛?跟這十四題是類似的,一般這都是因爲邊見所立。

  亦如居迦離謗舍利弗,佛叁語而叁不受。

  這個十四難問,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要是走不出十四難問,就是是非百句中,那你是接觸不了佛法的真正的教言與正見的。現在許多出家的師父、居士還都在這個是非百句中徘徊,十四難緣中纏縛自己。所以我們說法無自性的這個正見、空無相無我無常的這個正見若不能清晰地抉擇,就永遠在這個知見的困惑中不能走出,那當然會製造新的輪回難緣、輪回的業、業處。

  居迦離謗舍利弗。居迦離是一個善相者,他很善于觀察人的,象我們中國的看相的一樣,在家就很善相,善于觀相,就知道這個人能活多久,有多大的壽命,有什麼樣的果報,有什麼樣的疾病,他基本能看得出這個人形象說話聲音能做什麼事情了。這個故事講不講呢?提一下吧。大概舍利弗與目犍連有一次托缽行化的時間,走到一個曠野之中,曠野中有磚窯,印度人在兩叁千年前就用磚用得十分普遍的,就這紅磚,印度人用紅磚量那麼大,他們所挖掘現在象舍衛國什麼的很多聖地都是紅磚,就我們現在用的紅磚,不過打了一個什麼符號的什麼的紅磚。有一個磚窯,他們就去休息,舍利弗與目犍連就次第去休息了。居迦離他因爲他善觀,他經常會受到舍利弗的“呵”,因爲比丘不應與人看相,經常有人去問他,說你給我看看相吧,給我看看什麼的,他經常去給人去答這些東西,舍利弗就“呵”,他記恨在心,他總想伺機找舍利弗的毛病,說我找到你的毛病再說你,再來給你一個好看什麼的。

  第二天早晨起來,舍利弗跟目犍連出來了,從這個窯裏出來,居迦離就看他們的相貌,說,好!可找到什麼了,然後又看到舍利弗跟目犍連他們走了以後,從這個窯裏又走出一個女人。他就給世尊說:我親眼所見,舍利弗、目犍連如何如何不淨……。因爲這裏面的故事,因爲它這個窯是一個套窯,象我們以前內地也有那樣的窯。好比一圈都是窯,很多一個一個的地方可以這樣燒,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單位,就是裏面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但他們出來的地方是一個。他就給世尊告這個狀,說他們行不淨,與女人做不淨行啊什麼的,來誹謗這個舍利弗。世尊說:止。居迦離說我親眼所見,他用相術,他用他眼見的東西,他就認爲他們有這個機製,有這個因緣。世尊就止他,說舍利弗是淨欲者,梵行已立者,汝不可謗此。世尊叁次止都止不住他,最後他還是說這個話,說這話就最後身體潰爛,墮入地獄。所謂“叁語不受”就這麼個故事,當然故事內容很細,細節很多。

  以前我聽過、看這個故事的時間,就是律藏有這個故事,受很大的震動。它就是涉足一些故事情節,這舉的這個例子。

  如諸外道輩,假入佛衆,而常伺求佛短。

  當時釋迦牟尼佛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九十六種外道,許多外道,有的外道是真心來隨釋迦牟尼佛學佛,也有外道依附于衣食,也有伺釋迦佛短者,就是伺求看看他有什麼短處,我來製造障緣。所以世尊要求出家人要是外道出家,必須四月觀察,年滿二十當予授比丘戒,不滿二十的不許授比丘戒。要是外道年滿二十,不可急于授戒,當四月所觀察,看此人是否發心正確,是否于佛法愛樂,是否真正是欲入佛法中。這個外道依附,伺求佛短,那麼就會此身墮入地獄受無量苦惱逼迫。所以說過去出家寺廟,都要求有一個觀察期,這麼個說法來源。

  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諸留難。

  好比說饑災——饑馑啊,給世尊製造很多留難,這個留難,饑馑可能是最大的留難了,就是令這一帶,世尊到的地方,就叫這一帶人沒有收成,讓僧團沒有衣食可得,這是最大的難緣了。世尊的福德在法界中最爲尊貴,爲什麼天魔能來給他作諸留難?這實在是世尊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教言的圓滿機製的一個負面鼓勵,負面的一個反襯。正因爲違緣中,世尊常以種種現緣令衆生知因知果,知出因果法,就是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轉化機製,要不然他就沒有一個真正圓滿的教言,有在逆緣中的教言,所以釋迦佛的教言在這個娑婆世界人類群體中基本上實踐的是逆緣施教。

  何以故?他所行的善法,超出叁界,叁界衆生只能诋毀與疑慮,所以多是逆緣。因爲象我們這個叁界有情,在善法蕩滌已盡之時,諸佛如來是無以施教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以五百大願在此娑婆世界,在種種留難之中度化衆生,這正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極其珍貴稀有、難得難聞的一個聖因。

  象我們現在聞到釋迦佛的遺教,就是釋迦佛遺福、遺威德于我等,釋迦佛未有取滅。象世尊在取滅的(時候)善說經教,善知戒法,留種種經典、真言、形象與末世福薄有情,令其得遇而得度脫。象我們福薄啊,所以不能親見世尊。那你說我現在我不認爲是福薄,我念阿彌陀佛,我要見彼佛,我要親見彼佛聞法,親見彼佛聞法是善根成熟之類有情。象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善根成熟的有情還是數數見佛的,要不然我們數見惡緣。所以現在大家在殿堂中,見佛遺像也是見佛,但若是見應化佛、報身佛、法身佛,得以聞法,得以受教,得以授記,那是最重要的。見佛聞法是我等學佛的願望。

  昨天提示說,希望大家看看羅什大師答遠公大師的一段文字,要是有時間真是下去看一看。那段文字對我們現世中見佛聞法的教言,對般舟行法的次第有一個徹底透視的很完善的提示,讓你修法有所遵從。

  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衆…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