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恭敬無倦。”

  世尊取滅實在也不是要取滅,是衆生業使世尊不得已示現無常相,令習法者深信苦空無常無我。像釋迦牟尼佛在世之時,八十歲取滅,因爲許多比丘厭倦故,要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時代成佛,不示不取滅,象我們這一類的機製,也很容易厭倦,就是多有比丘厭倦。厭倦故,世尊觀此時節因緣,就給阿難說:“阿難,世尊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住世一劫二劫叁劫不爲難事。”就是住世是不難的。這時候,阿難就不啓教了,阿難也不勸留了,就是不勸請佛住世。何以故?阿難心中充滿了法的記憶,就是世尊說了八萬四千法,他都在回憶這些法,因爲他是多聞第一。他時時就存念于世尊所說法則,就是世尊跟他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腦子充滿了八萬四千法的種種記憶、種種回憶,所以八萬四千法魔,魔惱此人,令其心智閉塞,不聞世尊之語,阿難就聞不到世尊的說話了。世尊如是叁說,阿難不聞,就是阿難沒有回答,所以世尊才說:“阿難,世尊當叁月後取滅。”阿難這個法執給我們帶來了我們現在學佛的機會。

  因爲我們這個經典的聚集是阿難所在法藏宣化,那也是他多聞記憶而傳播下來的,這是我們的福德。再一個也是我們不能見世尊的一個障緣,不能見世尊色相、受教于應化之教的一個障緣,所以法執會帶來障難,但法執也可以令法傳播于世間。那要沒有這個法的記憶,我們今天不能接觸到諸佛如來,尤其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我們是不能接觸的。

  所以這個厭倦,天人大衆恭敬無倦。你看我們在一起,一般開始來學佛的大家都很恭敬的,呆一段久了,就疲厭了,很容易疲厭。這個疲厭來自于什麼呢?染著心!對待心!開始還很恭敬,哎呀,說聽說這個道場怎麼樣,這個法怎麼樣,這個善知識怎麼樣。呆久了,感覺到道場也不怎麼樣,法也不怎麼樣,善知識也不怎麼樣。因爲什麼呢?逐漸沈湎于染著、疲厭、疲倦。那麼這是這個時代的一個樣子,那我們怎麼能走出這種時代的困惑呢?就是要愛法樂法,常實踐于法,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自己的這種見聞覺知的蒙蔽,真正能親見如來。

  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願望是令彼世間超出叁界,所以彼國無有女人與八部鬼神。女人與八部鬼神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種雜居世界所現,極樂世界種種有情皆是圓滿身相,非是男女欲界有情對待心智所表達。我們這個欲界有情會陷于男女相,叁惡道中,尤其地獄道中表現最充分的就是女相。那麼在佛陀的淨土中,是具足身、圓滿身。那有的人說染著于這個男女身,這是欲界有情所特定的根性相吸而産生的男女相,就是欲染而造成的這種特定的欲界相。若是我們出欲界,此法不立,這個法則不相立的。那我們到極樂世界看一看,那個寶身是什麼身?那你要有男女說,那就不相應。

  憨山大士在五臺山境界中見到文殊師利菩薩的時間,就生起了畏懼。他看到文殊菩薩上身裸露,他認爲是女性,他就把臉避過去。這時候文殊菩薩就融入虛空,憨山大士一看是寶色身相,光明赤色,猶如滿月,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令人心智愉快安樂,遠離一切煩惱心智。文殊菩薩就把他抓住習教,就習教于此。

  那麼我們一般在這個欲界心智中,男女心智分別是十分重的,這個分別就是欲心的種子,不是圓滿心智的種子。要是人多生多劫習禅法,要是在色界天有情,經常在禅法中,一生一生地延續生命,那他對這也有沒什麼感覺,對男女他是沒有什麼感覺的,是這樣的一個說法。

  是故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來提示我們阿彌陀佛發這樣殊勝願望,說一切他方菩薩、他方有情往生彼國,那麼對阿彌陀佛的這種贊美、守護、受教,無疲無厭,恭敬瞻仰,愛樂眷戀的這種心智。象我們以前提出來說,尤其是菩薩戒講,說若有善知識,迎來送去,日食叁兩金,日夜六時常于禮拜,叁時求法,心無懈怠,若不如是,犯什麼過失……爲什麼這樣來教導菩薩們?就是說這樣我們才能習上這種菩薩心智,主動地愛法樂法,鼓勵善知識住世,傳播佛法。那我們現在看人的厭倦心理是十分容易生起的,所以阿彌陀佛來提示鼓勵這樣的世間有情,往生彼國,以得到真正的所謂常親近于佛,不舍離于佛的心願。

  今天上午我們下了課以後,他們下面的居士提了十幾條問題,其中就有這樣的問題,說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那我爲什麼還會輪回呢?實際這是不欲見佛,一種潛在的排斥佛的意識,這問題實際要是嚴格地說是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把佛推到佛邊,沒有見佛之願。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我怎麼還在輪回?實際就是這種心智中,實是一種厭倦與排斥的心理,無意識的排斥。你要是常維系于佛,常存念于佛,感恩佛陀,你要見佛,你根本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們在念念之中,要念佛、憶佛、觀佛,真是把佛陀的教言、心智、願望象自己的身心世界,象自己的呼吸,象自己的空間一樣的這樣來觀察。你這個心念是不會生起來的。好比說我們說當下修、當下念,有人說什麼叫當下啊?當下妄想生起來,我才不想斷呢,他不想斷,想多打幾個妄想呢。我們的妄想千改頭、萬換面,總是讓你疲厭佛法,就是疲厭當下這個抉擇生起的機會,去延續妄想,製造種種業相。所以我們學佛的業習是十分容易蒙蔽我們那個本來光明的心,讓你去染著這種顛倒知見,蒙蔽你的清淨法則。

  這段文字還是讓我們有見佛之願、念佛之守護。可能這一段(時間)大家念叁萬聲佛號,大家大部分在實踐,不實踐你欠帳,你不實踐我也不會要求你,但你會欠帳的,欠了法債,你要欠帳的。那麼實踐的人,我感覺一個不要耽誤常住的正常功課……自己慢慢在下面用用功,把你那個閑雜的時間、說雜話的時間、打妄想的時間,用出來念念佛,這個我感覺是我一個真心的供養,也是一個願望罷了。那麼你要耽誤功課,功課也不作了,覺也不睡了,到上課了把所有的時間都這樣做了,可能會錯解我這個發心了,我感覺你要是真正把你平時昏沈的時間、打妄想的時間、散亂的時間、說閑話搞是非的時間,拿出來念佛了,的確變得十分有意義。

  就象我們來繞佛、瞻仰佛、不舍離佛、對佛不生厭倦,這樣我們的生命變得就比較有意義。因爲你不要小看我們九個小時八個小時的功課,大家還有一大部分時間在閑散著,閑置著。九個小時——好比這個地方功課九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裏九個小時是占多少時間?那還有十五個小時還在外面飄忽著,對不對?這十五個小時你都幹什麼?那這十五個小時我們在幹什麼?我感覺真念佛還是很寬松的,的確還是很寬松的。

  你要知道,你要見縫插針,叁萬聲佛號簡直太好插針了,時間真象海綿中的水一樣一擠就出來了,你不擠永遠沒有時間。叁萬聲,你到時間了你念久了,抽空念個五六萬聲都能念出來。但是我們要是不知道抽時間,把這時間浪費在說閑話、打妄想、生煩惱、造業、昏沈、昏睡,那真是可惜了,是這麼個因緣。所以鼓勵大家還不要耽誤正常的功課、正常的學習就好。要是耽誤浪費這個,反而就不相應了。下面他們也提出來說,有人因爲念佛,幹脆把什麼都廢了,這可能是不要有這樣的錯覺,那麼我們慢慢調整。

  還讀下面的文字。

  8、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爲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叁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是故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于上。

  這四句偈子可能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比較突出的提示。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無量壽經》有四句話:“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

  那天親菩薩用“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來解釋它,那麼不妨我們用這四句經來解釋這四句偈子,可能也是一個不虛作住持的方便。

  這在康僧恺所譯的版本中,就是《無量壽經》這個版本中,有這樣四句偈子,說“其佛本願力”,這個是“觀佛本願力”。“其佛”那一定是阿彌陀佛了,因爲是釋迦牟尼佛所宣化的偈子,“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他這個“遇無空過者”,彼句是“聞名欲往生”,“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他有一個很突出的文字的提示。我們不能依文解義,但我們能不能依文入觀呢?能不能依文知心呢?能不能依文正知呢?能不能依文導行呢?這可能是很重要的了。

  過去人說離經一字,即爲魔說,過去人說依文解字,叁世佛冤。那我們不要依文解字。那“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我們隨文入觀,依教奉行,完全還是可以的。依教奉行,依教來導引自己的行爲與心智,就是依教知心,依教知用,這個不是所謂的依文解字,妄生曲解。那這樣我們也可以實踐一個法則。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聞名欲往生”這個教言實在是,我們在《往生論注》的學習中,前面有十七種國土莊嚴的引導讓我們來觀察彼國莊嚴,欲生起往生彼國的願望,因爲莊嚴心智故,具足圓滿故,無虧無欠故,真實清淨平等故,具足一切方便善巧故,我們願意往生,說心智願意清淨地回歸在這樣一個莊嚴真實的法性國土中、彌陀報德的顯現中,我們願意,有這種意願。

  那…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