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恭敬无倦。”

  世尊取灭实在也不是要取灭,是众生业使世尊不得已示现无常相,令习法者深信苦空无常无我。像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八十岁取灭,因为许多比丘厌倦故,要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佛,不示不取灭,象我们这一类的机制,也很容易厌倦,就是多有比丘厌倦。厌倦故,世尊观此时节因缘,就给阿难说:“阿难,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住世一劫二劫三劫不为难事。”就是住世是不难的。这时候,阿难就不启教了,阿难也不劝留了,就是不劝请佛住世。何以故?阿难心中充满了法的记忆,就是世尊说了八万四千法,他都在回忆这些法,因为他是多闻第一。他时时就存念于世尊所说法则,就是世尊跟他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脑子充满了八万四千法的种种记忆、种种回忆,所以八万四千法魔,魔恼此人,令其心智闭塞,不闻世尊之语,阿难就闻不到世尊的说话了。世尊如是三说,阿难不闻,就是阿难没有回答,所以世尊才说:“阿难,世尊当三月后取灭。”阿难这个法执给我们带来了我们现在学佛的机会。

  因为我们这个经典的聚集是阿难所在法藏宣化,那也是他多闻记忆而传播下来的,这是我们的福德。再一个也是我们不能见世尊的一个障缘,不能见世尊色相、受教于应化之教的一个障缘,所以法执会带来障难,但法执也可以令法传播于世间。那要没有这个法的记忆,我们今天不能接触到诸佛如来,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我们是不能接触的。

  所以这个厌倦,天人大众恭敬无倦。你看我们在一起,一般开始来学佛的大家都很恭敬的,呆一段久了,就疲厌了,很容易疲厌。这个疲厌来自于什么呢?染着心!对待心!开始还很恭敬,哎呀,说听说这个道场怎么样,这个法怎么样,这个善知识怎么样。呆久了,感觉到道场也不怎么样,法也不怎么样,善知识也不怎么样。因为什么呢?逐渐沉湎于染着、疲厌、疲倦。那么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样子,那我们怎么能走出这种时代的困惑呢?就是要爱法乐法,常实践于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自己的这种见闻觉知的蒙蔽,真正能亲见如来。

  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愿望是令彼世间超出三界,所以彼国无有女人与八部鬼神。女人与八部鬼神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种杂居世界所现,极乐世界种种有情皆是圆满身相,非是男女欲界有情对待心智所表达。我们这个欲界有情会陷于男女相,三恶道中,尤其地狱道中表现最充分的就是女相。那么在佛陀的净土中,是具足身、圆满身。那有的人说染着于这个男女身,这是欲界有情所特定的根性相吸而产生的男女相,就是欲染而造成的这种特定的欲界相。若是我们出欲界,此法不立,这个法则不相立的。那我们到极乐世界看一看,那个宝身是什么身?那你要有男女说,那就不相应。

  憨山大士在五台山境界中见到文殊师利菩萨的时间,就生起了畏惧。他看到文殊菩萨上身裸露,他认为是女性,他就把脸避过去。这时候文殊菩萨就融入虚空,憨山大士一看是宝色身相,光明赤色,犹如满月,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人心智愉快安乐,远离一切烦恼心智。文殊菩萨就把他抓住习教,就习教于此。

  那么我们一般在这个欲界心智中,男女心智分别是十分重的,这个分别就是欲心的种子,不是圆满心智的种子。要是人多生多劫习禅法,要是在色界天有情,经常在禅法中,一生一生地延续生命,那他对这也有没什么感觉,对男女他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是这样的一个说法。

  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来提示我们阿弥陀佛发这样殊胜愿望,说一切他方菩萨、他方有情往生彼国,那么对阿弥陀佛的这种赞美、守护、受教,无疲无厌,恭敬瞻仰,爱乐眷恋的这种心智。象我们以前提出来说,尤其是菩萨戒讲,说若有善知识,迎来送去,日食三两金,日夜六时常于礼拜,三时求法,心无懈怠,若不如是,犯什么过失……为什么这样来教导菩萨们?就是说这样我们才能习上这种菩萨心智,主动地爱法乐法,鼓励善知识住世,传播佛法。那我们现在看人的厌倦心理是十分容易生起的,所以阿弥陀佛来提示鼓励这样的世间有情,往生彼国,以得到真正的所谓常亲近于佛,不舍离于佛的心愿。

  今天上午我们下了课以后,他们下面的居士提了十几条问题,其中就有这样的问题,说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那我为什么还会轮回呢?实际这是不欲见佛,一种潜在的排斥佛的意识,这问题实际要是严格地说是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佛推到佛边,没有见佛之愿。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我怎么还在轮回?实际就是这种心智中,实是一种厌倦与排斥的心理,无意识的排斥。你要是常维系于佛,常存念于佛,感恩佛陀,你要见佛,你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们在念念之中,要念佛、忆佛、观佛,真是把佛陀的教言、心智、愿望象自己的身心世界,象自己的呼吸,象自己的空间一样的这样来观察。你这个心念是不会生起来的。好比说我们说当下修、当下念,有人说什么叫当下啊?当下妄想生起来,我才不想断呢,他不想断,想多打几个妄想呢。我们的妄想千改头、万换面,总是让你疲厌佛法,就是疲厌当下这个抉择生起的机会,去延续妄想,制造种种业相。所以我们学佛的业习是十分容易蒙蔽我们那个本来光明的心,让你去染着这种颠倒知见,蒙蔽你的清净法则。

  这段文字还是让我们有见佛之愿、念佛之守护。可能这一段(时间)大家念三万声佛号,大家大部分在实践,不实践你欠帐,你不实践我也不会要求你,但你会欠帐的,欠了法债,你要欠帐的。那么实践的人,我感觉一个不要耽误常住的正常功课……自己慢慢在下面用用功,把你那个闲杂的时间、说杂话的时间、打妄想的时间,用出来念念佛,这个我感觉是我一个真心的供养,也是一个愿望罢了。那么你要耽误功课,功课也不作了,觉也不睡了,到上课了把所有的时间都这样做了,可能会错解我这个发心了,我感觉你要是真正把你平时昏沉的时间、打妄想的时间、散乱的时间、说闲话搞是非的时间,拿出来念佛了,的确变得十分有意义。

  就象我们来绕佛、瞻仰佛、不舍离佛、对佛不生厌倦,这样我们的生命变得就比较有意义。因为你不要小看我们九个小时八个小时的功课,大家还有一大部分时间在闲散着,闲置着。九个小时——好比这个地方功课九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里九个小时是占多少时间?那还有十五个小时还在外面飘忽着,对不对?这十五个小时你都干什么?那这十五个小时我们在干什么?我感觉真念佛还是很宽松的,的确还是很宽松的。

  你要知道,你要见缝插针,三万声佛号简直太好插针了,时间真象海绵中的水一样一挤就出来了,你不挤永远没有时间。三万声,你到时间了你念久了,抽空念个五六万声都能念出来。但是我们要是不知道抽时间,把这时间浪费在说闲话、打妄想、生烦恼、造业、昏沉、昏睡,那真是可惜了,是这么个因缘。所以鼓励大家还不要耽误正常的功课、正常的学习就好。要是耽误浪费这个,反而就不相应了。下面他们也提出来说,有人因为念佛,干脆把什么都废了,这可能是不要有这样的错觉,那么我们慢慢调整。

  还读下面的文字。

  8、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这四句偈子可能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提示。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无量寿经》有四句话:“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

  那天亲菩萨用“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来解释它,那么不妨我们用这四句经来解释这四句偈子,可能也是一个不虚作住持的方便。

  这在康僧恺所译的版本中,就是《无量寿经》这个版本中,有这样四句偈子,说“其佛本愿力”,这个是“观佛本愿力”。“其佛”那一定是阿弥陀佛了,因为是释迦牟尼佛所宣化的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他这个“遇无空过者”,彼句是“闻名欲往生”,“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他有一个很突出的文字的提示。我们不能依文解义,但我们能不能依文入观呢?能不能依文知心呢?能不能依文正知呢?能不能依文导行呢?这可能是很重要的了。

  过去人说离经一字,即为魔说,过去人说依文解字,三世佛冤。那我们不要依文解字。那“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我们随文入观,依教奉行,完全还是可以的。依教奉行,依教来导引自己的行为与心智,就是依教知心,依教知用,这个不是所谓的依文解字,妄生曲解。那这样我们也可以实践一个法则。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闻名欲往生”这个教言实在是,我们在《往生论注》的学习中,前面有十七种国土庄严的引导让我们来观察彼国庄严,欲生起往生彼国的愿望,因为庄严心智故,具足圆满故,无亏无欠故,真实清净平等故,具足一切方便善巧故,我们愿意往生,说心智愿意清净地回归在这样一个庄严真实的法性国土中、弥陀报德的显现中,我们愿意,有这种意愿。

  那…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