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九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業處了。因爲這幾步,失念了,跑了,就是被一個東西牽製了,把這個業處丟了,就是退回來了。重新地大水大減弱,火大風大增加,就這樣……在這個四大處修持。一直到證阿羅漢果爲止,這很有意思,修法真是難與不難。

  實際這就是清淨平等的一個業處守護罷了,他是通過業處守護而證得了寂滅的心,就是心業寂滅,他心業這個地方沒有造作,一擡腳地大水大減弱了,火大風大增加了,不是其他擡的,不是你的意識擡的。這樣,他就把意業放到平等的四大中去觀察了,就進趣于寂滅心智。所以這個地方,昙鸾法師給我們這樣一個機製,來引導大家莊嚴心業,無造無作,清淨平等。

  5、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說輪下,所有大衆,諸根性欲種種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沒,以不等故,衆不純淨。所以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這段文字出現了兩個字“天人”。我們前面聽到文字中說,“彼國無有二乘、聲聞、女人、根缺,乃至無有此名。”那聲聞跟天人,按說這天人怎麼的……聲聞是超越叁界之人,那這怎麼講天人?在佛陀的《無量壽經》教言機製中他有舉例說,爲了順應他方異類有情方便接受故,設立人天、聲聞、菩薩,設立這樣的名字。往生彼國的皆是阿毗跋致,皆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神通自在善巧,皆是無極之身、太虛之體,各個無以言名,你用天人不合適的,用聲聞緣覺不合適的,但是若無類比之說,有情心智迷悶。就是他說的是什麼啊?說往生彼國的有情皆是無極之身太虛之體,那是個什麼東西?啊?他會問那是個什麼樣子?無極之身、太虛之體是什麼樣子?他就沒有類比。沒有類比他就會失心,他就會疑慮:哎呀,那我不能生了。因爲疑慮故,他就造成心理障礙。

  所以世尊就給我們說天人,說天說人說阿羅漢,說聲聞緣覺之類的,以令衆生有所依從。因爲在印度崇尚于天,所以此處說天,彼國的天人。我們到印度看他的文字,他稱爲梵文,就是大梵所立的文字。他四種民族,四個族姓就是從大梵的這兒生那兒生的,頂上生就貴,口中生,胸中生,下面又腿什麼生,所以它四個族姓各有它的區分,可以查一查這個典故,就是皆是從大梵所生。象我們中國人說天子是真龍天子,說這個人是真龍天子。所以說到皇宮一看,畫龍的柱子、雕龍的梁子,都是這個龍。那他比較尊貴天。

  〖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在佛教,這個“不動”二字是十分尊貴的。象我們一切有情,所有的自性,是不動的。昨天我們念到“妙湛總持不動尊”,欲說總持者,先知不動;若不知不動,何言總持?我們每天早晨上功課就會念《楞嚴咒》念阿難這段偈子,“妙湛總持不動尊”,撞鍾也有這樣的贊子,大家都會去了解總持不動。

  “天人不動衆”,此不動是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之教言守護者,就是阿毗跋致的成就者、一生補處的成就者。所以他這個“不動”二字,彌補了我們對天人的一個認知,就是總持守護衆。

  “清淨智海生”——這個言詞不需要解釋,後面昙鸾法師給我們一個清晰的交待。

  此二句,名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大衆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他爲什麼這樣發心?實際我們每一時刻的心也可以這樣發心,也可以不這樣發心。所以衆生心中,念念有諸佛如來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念念有諸佛轉妙*輪,念念也有諸佛趣于涅槃,這一念念從什麼地方來呢?說佛本何故起此莊嚴?那我們做什麼事情,你知不知道你爲什麼要起這樣的誓願、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作爲呢?不失念地去思維、觀察、運用自己的道德心智呢?諸位善知識不要失心,不要失念,不要失自己的業緣,不要失于自己珍貴的當下。那這樣我們就了解了其何等的莊嚴。

  見有如來說輪下,所有大衆,諸根性欲種種不同。

  “諸根性欲”,這個言詞可以劈開說:“諸根”好理解些,男女性、欲望、願望不同,種種不同,那就好理解一些了。

  于佛智慧,若退若沒,

  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本具如來慈悲,本具如來方便,本具如來一切功德,本具如來一切親證真實利益,那這個“本具”是個什麼?所以他在凡夫的心智虛妄業流的蒙蔽下,若退若沒。

  以不等故,衆不純淨。

  象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講《般舟叁昧經》時,從菩薩、聲聞、緣覺、長者、國王、大臣、小王、龍天、鬼神、他方菩薩,種種無量無邊的有情一時雜聚,都來參加來了。爾時阿阇世率其眷屬十萬衆赴竹林精舍,聞世尊說《般舟叁昧經》,那天人都是千百萬億的來聽。

  我們去竹林精舍看一看,那個園子圍得太小了,想把那圍牆扒掉,說這麼多人往哪放?不是!諸天菩薩不需空間。何以故呢?一毛塵之中可以載負無量有情,他不需要量大量小,我們這個粗重色身才需要地方,我們一想就想扒他的圍牆,爲什麼?太小了,我一看走一圈也不算大,大雄走了一圈不算大,我在那走一走,我說牆應該扒掉。因爲一讀那經典說這麼多人,怎麼辦?由于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是粗重身,不能自在消融,不能自在安住,不能自在地居住在每一個善巧的地方。所以我們一讀經典,很多人一讀經典說:“哎呀,佛經都是迷信。”我說:“爲什麼?你給我講講。”你說:“那又是多少億多少億往哪兒裝?”我說:“是,磚頭裏面放呗。”他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但我是佛教徒不得不相信,你不相信沒辦法,誰讓你是佛教徒了?那你要是有變化身,你不得不相信了,你不相信也得相信,因爲他感知相應故,他就相信了。所以被見聞覺知性迷惑了,對不對?

  我們看到的地方就那麼大一點,實際他們看到的地方不是那麼大的一點。我在那個耆闍崛山祈禱的時候,我是第一次受到那麼大的震撼。我以前打七的時候,在一個地方打七的時候受過一次震撼。因爲有人給我惹麻煩,造成這個法會的一些不相應的因緣。我就祈禱,說:“佛啊菩薩啊,我真沒有任何的想法,只是讓大家念佛,讓大家于阿彌陀佛生起信心,他們這樣不合適,你要是真慈悲了,菩薩得派一點來,要不然我心裏就有點支撐不住了。”下午來了很多人,我認爲他就是佛菩薩,也可能碰巧了。但我認爲是祈禱的力量,我不是迷信,也不是說想欺騙大家,祈禱很起作用的。

  我在靈鹫山上祈禱的時候真起作用了,就看到很多很多有情,那時候再看到經典上描寫那個文字我真深信不疑了,的確是深信不疑了!那麼多人,太多太多人了,又不敢說,太多太多人了,那我們要是用我們這個色身、我們的心理感知來觀察這個世間,那我們永遠就在這一類不淨的衆生群裏來觀察這個世間。

  我們說佛教所講五眼,講五眼六通,什麼五眼?有佛眼、有法眼、有慧眼,有天眼、有肉眼。肉眼是很簡潔 的,天眼是很遠視的,慧眼是通達的,法眼是清淨的,佛眼是具足的。我們什麼眼啊?肉眼。我不知道大家長了幾個眼?那麼佛教講這五眼不是虛設的,就是真正地來告訴我們,佛、智慧者證大方便,那你證不證方便呢?我們凡夫有情可以祈禱的,我們祈禱真是不可思議,他可以使你那個心情,好比說你心特別衰弱的時候,感覺支持不了的時候,一祈禱,佛就會來安慰你,當然你要十分虔誠的。

  就象《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講一樣,說婆羅門女塑個佛像,就是稱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她要見她母親,就把她領到地獄裏去看她母親。你不相信那咋辦?你不相信你永遠都沒有這個機會,你就不能見你媽媽了,那你就沒有這個機會了。這樣的經典很多,祈禱的力量,象世尊說“阿難,你來起座,向西方阿彌陀佛要頂禮的”,阿難就整衣服合掌向西方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然後說“世尊,我們願意見你……”阿彌陀佛就放金色的光明,遮蔽一切其他的光明猶如墨聚,唯顯阿彌陀佛大光,猶如金山。

  那你要是不信,那你就永遠不要見阿彌陀佛。你說我才不信,那是迷信。凡夫的這個……我們看過遠公大師請教羅什大師這段故事說:“未斷欲有情,怎麼能見佛呢?”羅什大師說:“善知識,是有這樣說的,有人未證天眼,以佛力加持故,而得見諸佛刹土;有人是因爲淨欲故,而得神足方便而涉足到于他方佛國;有人因爲神通方便得以天眼淨能得見他方佛國。”那你說我全都不信,你慢慢來,我也不信,要一個都不信,那你就信你自己那個蒙蔽的心就對了。那你咋辦?

  所以羅什大師這段文字,是十分精彩的,你要好好地看一看的。很多我們末世修法者,往往要麼高推聖經,要麼低就于佛法。說佛法就是這一點東西,這就壞了,完了,出大問題了,生邪慢了!因爲未得謂得,少得爲足,自以爲是,出事情出大了。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佛法這個廣大機製。

  再有人說“我們凡夫……”,我遇到一個法師跟我這樣說,說“慈法師,你滅佛法”。我說我忏悔。他說你滅佛法,我說我忏悔。他說你知道般舟是誰走的?我說:“我知道,是智者、聖者、善巧者、善根成熟者。”他說:“知道你還破滅佛法?一般人怎麼能走般舟?”我說:“經典上寫的,對不起,我眼花了。”但經典真那樣寫,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聞此法不行者,是爲什麼……”那說了很多。我說是罵你的還是罵我的?你罵我,佛罵你。我這個話不好聽。

  所以我們要依止經典來學佛,不依止經典學佛就像世尊說,末世惡有情說,此經非佛說,是什麼人所製……哎呀,我們要不依經典來施教,不依經典來修法,不依經典來交流,我們一張嘴就出問題。我們看這個見佛叁昧的真實功德、諸佛悉皆現前的真實功德,說叁昧外加故,佛力也好,行法…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