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者来摄化,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是有意义的。何以故?他能以自己的这种善巧摄化众生,次第增上,无有弃舍者。若是佛不在世,无有大善巧者,此类教化多令众生迷失。何以故呢?次第不能自己清晰故,不能次第建立故,多在途中迷失故。
象这样的因缘,诸佛如来亦教以总持之法,与一切众生印契,一名号一法则,令众生闻而得以度脱,归于无上道,那么这就象大地一样载负。这样一切有情无所迷失故,信顺皆能度脱故,谤疑亦能结圣缘故。往往我们会有疑虑,说,那你这个总持法说有谤疑,那不是让人诽谤三宝,那不是罪恶无量吗?不是。世尊在总持教言中有比喻说,若有众生闻此无上教言,生起疑谤结以圣缘,何以故?犹如人入旃檀林,若打若拜咸得香气。
诸位菩萨在此处不要生畏惧,诸佛如来有遗教方便,但摄令众生结以圣缘,但纯熟众生,一时得以成就。心智莫疑,有时候我们会在这地方生起疑虑,说这个谤三宝、谤法则会不会受大恶性果报呢?所以世尊举旃檀林之说,就是我们触香木,香木的树林很大,你是打也好,你是拜也好,香气薰染,皆得利益的。
那就我们人情来说,还是希望他去拜啊、去赞顺,那么打者亦结圣缘,犹如净土。象我们现在学习净土就是这样的机制,很多人他在宣扬阿弥陀佛殊胜教言广大摄化之时,令有情谤疑,何以果报?甚至滥用诋毁何以果报?如世尊喻说,此类赞信疑谤之机类有情,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清净光明、平等光明、智慧光明、不舍之光明、无对待光明无间断的照射下、回施下、温养下,必然令其法身慧命得以成熟、健康,乃至说免去诸恶之难。所以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那你说我对阿弥陀佛又打、又骂、又谤、又疑,他怎么能给你带来身心的柔软?你只要不舍,不怕你谤、不怕你疑、不怕你赞、不怕你信、也不怕你顺,只是说不要舍,不要舍这个法则。若不舍之时,自然照触,身心柔软,自然向善。犹如前喻,旃檀林之说,打拜同得香气。这就是所谓的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
这两类法则往往我们处理不干净就混淆这两类的机制,若在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说法中,一乱次第,一有谤疑就散坏掉了。何以故?它次第回归到究竟法则中来。若是与一切有情说最上乘教言,令一切众生摄其令归,若谤若疑者,皆结最圣因缘;若成熟者,即下即得广大究竟利益,是为具足无上善巧。
那么这一类的教言机制就是果地教言机制、总持教言机制,也就是顿出圆成之教。那么渐次教言、次第教言,就是分别说法、次第说法,欲令众生各个对机而得,善巧切入。这两类机制,往往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的说法,我们大家是比较接受的,比较容易接受的。
今天有一个小伙子问我这个事情,一个部队的,刚刚走,问我:“佛说法是对机说法的,你给我对机说法。”我说:“对机说法,你要什么机?你有什么机?”对机说法有对机之说、对机之愿、对机之缘。那么这是谈了两类法则。
果地教与因地教差异是十分大的,象我们这样说,我们用大的水果盘子,把种种水果摆满了,拿一盘托出来,说你愿意吃什么都可以,但全在这一个盘子里面,有桃子、有苹果、有梨,有什么什么很多很多的水果,种种种类,甜的、酸的、涩的都有的,你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和盘托出就是总持法、果地法。
那有人说,我要吃桔子,他说那你去桔子林里摘去吧;有的人说我想吃香蕉,那你去香蕉林里去摘吧;有的人说我想吃苹果,好啊,你就种苹果树吧,慢慢地苹果树开花结果,你就在那吃吧;有的人说我就是要吃甘蔗,你就去耕地去吧,你就去插甘蔗苗,你通过辛勤的一个季节,那你就可以吃到甘蔗。
那么这种种的教化机制,有的就果取果,有的就路取果,那么有的就因地引发,渐次成就,最后结到果子可以吃到果子。所以有渐次者,有取果者,那么有的就是和盘托出者。这和盘托出是不相违背你种苹果树,你种香蕉树、梨子树……不相违背。但是那它必然是有种者,这种树者就是诸佛菩萨,他要把他的果德和盘集中在一个教言机制中,令众生取用,这就是所谓的果地教。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什么样的感知了?凡夫的心智中有个什么样的感知?你要吃苹果,你要种苹果树;你要吃馒头,你要种麦子;你吃香蕉,必然要去种香蕉,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啊,要有一个开花结果的过程,还要一个成熟的过程,才能尝到成熟的香蕉,你不能不劳而食。那有时我们招待客人就不用这样的想法,我们招待客人、尊贵的客人,你会买到最好的水果,然后把它洗干净处理好,来一盘子托出来,让你尊贵的客人来取用自己喜爱的水果,令他满意喜悦,那么这是果地教的。
那我们一般常规的心情是不许这样子的,那你要吃要种的,你不这样做你怎么能有成果呢?你不辛勤修持你怎么能证道呢?你不耕作你不种地,你怎么能吃到馒头呢?那么这就是渐次教。二教不相妨,二教不相违,一相违了就是自己制造的矛盾。那么现在的说法容易使二法相违,就是他拿这个渐次教的法则去攻击或者去诋毁或者疑惑这个和盘托出的教言,就是果地教的教言;或者用果地教言去诋毁别人的稻田,别人的麦地,或者去伐别人的果树,说这不行,这太啰嗦太累,我不要这果树就可以吃到果子,那他就吃不成的。那你不行的,说二法各有其途径,各有摄化方便,各有其机制,各有所摄。
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一定不要模糊。一旦模糊往往学法的过程中,会说怎么这个法这样讲呢?所以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举了这两种例子。
如水润长,无莦(恶草)葀(瑞草)之异。
那么象我们一般好的稻田中,杂草之类的东西,要是人很条理,把它整理很好的,它都一样成长的;你这人荒废这东西,象一个荒废的田地一样,什么东西恶草都长在一起了,所以它这“莦”是恶草之意,“葀”是瑞草之意,瑞草你愿意种的东西,你喜意种的东西,你要求种的东西,那么都是一样的,那么长得很整齐,象我们看到的稻田一样,无杂草的稻田一样的。
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
象我们做饭一样,做饭时,火来处理这问题。
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
那么火也好,风也好,水也好,地也好,给人的这种清净平等一味的给予是没有差别的。他举了这些对待的例子。“无眠寤之差”。
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
举这些例子,象“如空苞受”,“开塞”是一对,“眠寤”是一对,“芳臭”是一对,他来比喻平等无有对待,总持托出的这个教言机制,直接就是清净平等的心智,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远离分别对待的总持教言,说一举法界。因为在净土教言自始至终就沉浸在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来随顺觉性中的这种觉性观察之中,或者说果地心的这种回施之中,或者果地愿普摄之中,普利之中,无取无舍,平等对待。
因为我们来接受这个平等教言、清净平等教言,这种觉悟的教言,作为凡夫要是能接受,那就是南无者;不愿意接受就是疑虑者。我们平时在这个善恶是非得失之中,已经取舍惯了。一说平等,人多生不平等的回馈与感知,多不愿意如实平等清净觉,不愿意这样子。所以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借用天亲菩萨的文字,天亲菩萨借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得见自性清净平等,来给我们这样提示。
得之于内,物安于外。
人的心智的自我感知,说内;经历,说外。实际内外之设实在是没有离开平等心业。平等心业者,无内无外,内外假设,皆是方便,所以是为通达之意。我们要是在清净平等智中稍作方便就知道内外之说,但是假言。我们平时不只说内说外,还说善说恶,说开说闭,说香说臭,乃至说种种差别,我们都会去无量地对待,在这世间一时成熟,就是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这个对待世界。我们能正常地思维了,我们这个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在这六道轮回中所有累积都是对待。象我们点蜡烛要点一对,因为什么?要点一个不舒服;建房子要建东西厢房;走路要有两条腿;看东西你要有两个眼睛,你一个眼睛那是独眼不好看;有天有地;说左说右;说东说西;道南道北;总是相对的。你要能找出一个无对的东西,那就是圆满的心,那就是无分别的心。所以我们知道一举就是有对,那我们这个世界尘海、刹海、种种海中就是有对世界,说净说浊、说善说恶、说好说坏,没有不是对待的。我们所有举心动念,皆是业,皆是恶,这个业就是对待而生。
诸位善知识可以找一找无对的东西,无对的知见、无对的观察、无对的安乐,那就是清净平等的发起啊,也就是自性的安住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心业庄严。那么这段文字也就是天亲菩萨依止《无量寿经》来展现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回施,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昙鸾法师亦复如是,相续地给我们教诲,引导我们这样地来回归自心。
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那我们的心业功德成就是不是如是安立呢?南传佛教有些业处修持很有意思。我第一次接触他们的时候我就有个感觉,我说人在干什么?他这个四业处的修持。我接触不多,一堂课。我听了感觉说这真是很直接,说抬起脚了,就说地大水大减弱,火大风大增强,抬起脚了,要迈步了;要落下的时候说地大水大增大,火大风大减弱,哎,落下去了;然后又抬起来了,地大水大减弱,火大风大增加,他就这样的;然后地大水大增大,风大火大减弱;他这样子念念念,每个动作都在这四大中念,念念就证阿罗汉果了。那么这个就是平等心智,他不用分别,他只是说你动了,你一动就是风大火大增大;你落下去了,就是地大水大增大,他就这样念啊念,念久了……
他们说近代有个阿罗汉,他经常会……别人看他退回去了,别人就问尊者你怎么退回来了?他说我失了业处,就是我丢失…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