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九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就者來攝化,說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是有意義的。何以故?他能以自己的這種善巧攝化衆生,次第增上,無有棄舍者。若是佛不在世,無有大善巧者,此類教化多令衆生迷失。何以故呢?次第不能自己清晰故,不能次第建立故,多在途中迷失故。

  象這樣的因緣,諸佛如來亦教以總持之法,與一切衆生印契,一名號一法則,令衆生聞而得以度脫,歸于無上道,那麼這就象大地一樣載負。這樣一切有情無所迷失故,信順皆能度脫故,謗疑亦能結聖緣故。往往我們會有疑慮,說,那你這個總持法說有謗疑,那不是讓人誹謗叁寶,那不是罪惡無量嗎?不是。世尊在總持教言中有比喻說,若有衆生聞此無上教言,生起疑謗結以聖緣,何以故?猶如人入旃檀林,若打若拜鹹得香氣。

  諸位菩薩在此處不要生畏懼,諸佛如來有遺教方便,但攝令衆生結以聖緣,但純熟衆生,一時得以成就。心智莫疑,有時候我們會在這地方生起疑慮,說這個謗叁寶、謗法則會不會受大惡性果報呢?所以世尊舉旃檀林之說,就是我們觸香木,香木的樹林很大,你是打也好,你是拜也好,香氣薰染,皆得利益的。

  那就我們人情來說,還是希望他去拜啊、去贊順,那麼打者亦結聖緣,猶如淨土。象我們現在學習淨土就是這樣的機製,很多人他在宣揚阿彌陀佛殊勝教言廣大攝化之時,令有情謗疑,何以果報?甚至濫用诋毀何以果報?如世尊喻說,此類贊信疑謗之機類有情,在阿彌陀佛無礙光明、清淨光明、平等光明、智慧光明、不舍之光明、無對待光明無間斷的照射下、回施下、溫養下,必然令其法身慧命得以成熟、健康,乃至說免去諸惡之難。所以阿彌陀佛光明照觸此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叁垢消除。那你說我對阿彌陀佛又打、又罵、又謗、又疑,他怎麼能給你帶來身心的柔軟?你只要不舍,不怕你謗、不怕你疑、不怕你贊、不怕你信、也不怕你順,只是說不要舍,不要舍這個法則。若不舍之時,自然照觸,身心柔軟,自然向善。猶如前喻,旃檀林之說,打拜同得香氣。這就是所謂的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

  這兩類法則往往我們處理不幹淨就混淆這兩類的機製,若在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類說法中,一亂次第,一有謗疑就散壞掉了。何以故?它次第回歸到究竟法則中來。若是與一切有情說最上乘教言,令一切衆生攝其令歸,若謗若疑者,皆結最聖因緣;若成熟者,即下即得廣大究竟利益,是爲具足無上善巧。

  那麼這一類的教言機製就是果地教言機製、總持教言機製,也就是頓出圓成之教。那麼漸次教言、次第教言,就是分別說法、次第說法,欲令衆生各個對機而得,善巧切入。這兩類機製,往往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類的說法,我們大家是比較接受的,比較容易接受的。

  今天有一個小夥子問我這個事情,一個部隊的,剛剛走,問我:“佛說法是對機說法的,你給我對機說法。”我說:“對機說法,你要什麼機?你有什麼機?”對機說法有對機之說、對機之願、對機之緣。那麼這是談了兩類法則。

  果地教與因地教差異是十分大的,象我們這樣說,我們用大的水果盤子,把種種水果擺滿了,拿一盤托出來,說你願意吃什麼都可以,但全在這一個盤子裏面,有桃子、有蘋果、有梨,有什麼什麼很多很多的水果,種種種類,甜的、酸的、澀的都有的,你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這和盤托出就是總持法、果地法。

  那有人說,我要吃桔子,他說那你去桔子林裏摘去吧;有的人說我想吃香蕉,那你去香蕉林裏去摘吧;有的人說我想吃蘋果,好啊,你就種蘋果樹吧,慢慢地蘋果樹開花結果,你就在那吃吧;有的人說我就是要吃甘蔗,你就去耕地去吧,你就去插甘蔗苗,你通過辛勤的一個季節,那你就可以吃到甘蔗。

  那麼這種種的教化機製,有的就果取果,有的就路取果,那麼有的就因地引發,漸次成就,最後結到果子可以吃到果子。所以有漸次者,有取果者,那麼有的就是和盤托出者。這和盤托出是不相違背你種蘋果樹,你種香蕉樹、梨子樹……不相違背。但是那它必然是有種者,這種樹者就是諸佛菩薩,他要把他的果德和盤集中在一個教言機製中,令衆生取用,這就是所謂的果地教。

  我們已經習慣了一個什麼樣的感知了?凡夫的心智中有個什麼樣的感知?你要吃蘋果,你要種蘋果樹;你要吃饅頭,你要種麥子;你吃香蕉,必然要去種香蕉,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啊,要有一個開花結果的過程,還要一個成熟的過程,才能嘗到成熟的香蕉,你不能不勞而食。那有時我們招待客人就不用這樣的想法,我們招待客人、尊貴的客人,你會買到最好的水果,然後把它洗幹淨處理好,來一盤子托出來,讓你尊貴的客人來取用自己喜愛的水果,令他滿意喜悅,那麼這是果地教的。

  那我們一般常規的心情是不許這樣子的,那你要吃要種的,你不這樣做你怎麼能有成果呢?你不辛勤修持你怎麼能證道呢?你不耕作你不種地,你怎麼能吃到饅頭呢?那麼這就是漸次教。二教不相妨,二教不相違,一相違了就是自己製造的矛盾。那麼現在的說法容易使二法相違,就是他拿這個漸次教的法則去攻擊或者去诋毀或者疑惑這個和盤托出的教言,就是果地教的教言;或者用果地教言去诋毀別人的稻田,別人的麥地,或者去伐別人的果樹,說這不行,這太啰嗦太累,我不要這果樹就可以吃到果子,那他就吃不成的。那你不行的,說二法各有其途徑,各有攝化方便,各有其機製,各有所攝。

  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一定不要模糊。一旦模糊往往學法的過程中,會說怎麼這個法這樣講呢?所以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舉了這兩種例子。

  如水潤長,無莦(惡草)葀(瑞草)之異。

  那麼象我們一般好的稻田中,雜草之類的東西,要是人很條理,把它整理很好的,它都一樣成長的;你這人荒廢這東西,象一個荒廢的田地一樣,什麼東西惡草都長在一起了,所以它這“莦”是惡草之意,“葀”是瑞草之意,瑞草你願意種的東西,你喜意種的東西,你要求種的東西,那麼都是一樣的,那麼長得很整齊,象我們看到的稻田一樣,無雜草的稻田一樣的。

  如火成熟,無芳臭之別。

  象我們做飯一樣,做飯時,火來處理這問題。

  如風起發,無眠寤之差。

  那麼火也好,風也好,水也好,地也好,給人的這種清淨平等一味的給予是沒有差別的。他舉了這些對待的例子。“無眠寤之差”。

  如空苞受,無開塞之念。

  舉這些例子,象“如空苞受”,“開塞”是一對,“眠寤”是一對,“芳臭”是一對,他來比喻平等無有對待,總持托出的這個教言機製,直接就是清淨平等的心智,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遠離分別對待的總持教言,說一舉法界。因爲在淨土教言自始至終就沈浸在果地覺爲因地心,如來隨順覺性中的這種覺性觀察之中,或者說果地心的這種回施之中,或者果地願普攝之中,普利之中,無取無舍,平等對待。

  因爲我們來接受這個平等教言、清淨平等教言,這種覺悟的教言,作爲凡夫要是能接受,那就是南無者;不願意接受就是疑慮者。我們平時在這個善惡是非得失之中,已經取舍慣了。一說平等,人多生不平等的回饋與感知,多不願意如實平等清淨覺,不願意這樣子。所以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借用天親菩薩的文字,天親菩薩借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清淨平等的誓願,欲令一切衆生得見自性清淨平等,來給我們這樣提示。

  得之于內,物安于外。

  人的心智的自我感知,說內;經曆,說外。實際內外之設實在是沒有離開平等心業。平等心業者,無內無外,內外假設,皆是方便,所以是爲通達之意。我們要是在清淨平等智中稍作方便就知道內外之說,但是假言。我們平時不只說內說外,還說善說惡,說開說閉,說香說臭,乃至說種種差別,我們都會去無量地對待,在這世間一時成熟,就是這個娑婆世界,也就是我們這個對待世界。我們能正常地思維了,我們這個無量劫以來所累積的,在這六道輪回中所有累積都是對待。象我們點蠟燭要點一對,因爲什麼?要點一個不舒服;建房子要建東西廂房;走路要有兩條腿;看東西你要有兩個眼睛,你一個眼睛那是獨眼不好看;有天有地;說左說右;說東說西;道南道北;總是相對的。你要能找出一個無對的東西,那就是圓滿的心,那就是無分別的心。所以我們知道一舉就是有對,那我們這個世界塵海、刹海、種種海中就是有對世界,說淨說濁、說善說惡、說好說壞,沒有不是對待的。我們所有舉心動念,皆是業,皆是惡,這個業就是對待而生。

  諸位善知識可以找一找無對的東西,無對的知見、無對的觀察、無對的安樂,那就是清淨平等的發起啊,也就是自性的安住啊,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心業莊嚴。那麼這段文字也就是天親菩薩依止《無量壽經》來展現阿彌陀佛清淨平等的回施,就是清淨平等覺的回施。昙鸾法師亦複如是,相續地給我們教誨,引導我們這樣地來回歸自心。

  虛往實歸,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那我們的心業功德成就是不是如是安立呢?南傳佛教有些業處修持很有意思。我第一次接觸他們的時候我就有個感覺,我說人在幹什麼?他這個四業處的修持。我接觸不多,一堂課。我聽了感覺說這真是很直接,說擡起腳了,就說地大水大減弱,火大風大增強,擡起腳了,要邁步了;要落下的時候說地大水大增大,火大風大減弱,哎,落下去了;然後又擡起來了,地大水大減弱,火大風大增加,他就這樣的;然後地大水大增大,風大火大減弱;他這樣子念念念,每個動作都在這四大中念,念念就證阿羅漢果了。那麼這個就是平等心智,他不用分別,他只是說你動了,你一動就是風大火大增大;你落下去了,就是地大水大增大,他就這樣念啊念,念久了……

  他們說近代有個阿羅漢,他經常會……別人看他退回去了,別人就問尊者你怎麼退回來了?他說我失了業處,就是我丟失…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