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九集

  第二十九集

  

  內容提示:

  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原文: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雲:“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似有分別。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如水潤長,無莦(惡草)葀(瑞草)之異。如火成熟,無芳臭之別。如風起發,無眠寤之差。如空苞受,無開塞之念。得之于內,物安于外。虛往實歸,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說*輪下,所有大衆,諸根性欲種種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沒,以不等故,衆不純淨。所以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如來衆中,或有強梁者,如提婆達多流比。或有國王與佛並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請佛,以他緣廢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願言:“我爲佛時,願一切大衆,無能生心敢與我等。唯一法王,更無俗王。”是故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講解(6月16日)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

  因爲《往生論注》的作者昙鸾法師是我們中國淨土法門的一個創世紀的人物,他把他的思想緣著《往生論》徹底地純熟地表達出來,以令後學有情在這個法門中學有所成,把這一個法門的整個教言機製用這一本上下卷的文字,通過這個學習能讓學者真正地了解這個機製。

  淨土法門看似簡單,但若是沒有整個機製的學習,往往也容易迷失。修行的有情有千千萬萬個衆生,就象我到雲南以後,接觸各方面參學的善知識,出家在家的、國內外的學佛者許多許多,但就一個法門的認識,大家在談論、交流,認識它的教言或者它的修行機製,乃至修行機製成就的內涵的時間,往往教言機製的整體性都不是十分清晰。

  因爲在這個時代,人類各方面的因緣比較複雜或者說學習東西就比較方便,包括涉足一些教言,接觸一些善知識,也都比較方便。交通的方便、書籍的方便、學習的許多方便給我們大家帶來……有時間反而是更多的篩選與選擇的雜亂的機製多一些。許多人在世俗中無所抉擇,學習佛法在佛法中無所抉擇,我們在這淨土一法中,能不能真正地抉擇實踐這個法則?那就看對這個法的教義、教理、實踐的方法有沒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那麼下面實踐就變得方便,變得容易相應或者說有所成就。

  我們還接著昨天的文字學習,昨天把“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這篇文字作了一個提示,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4、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雲:“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似有分別。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如水潤長,無莦(惡草)葀(瑞草)之異。如火成熟,無芳臭之別。如風起發,無眠寤之差。如空苞受,無開塞之念。得之于內,物安于外。虛往實歸,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我們前面學這個長行他這個解釋中,這是地、水、火、風,種種物莊嚴的一段文字。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心業,我們一般談身口意叁業,大家對身業感觸是很深的,口業也能體會得到,但對意業的這個說法往往並不是十分地清晰。就會埋伏下許多未來身口業的無明的種子,不斷地催熟自己的身業與口業。意業的確是主導性的一個潛伏性的一種力量,這個力量要麼是智慧之力、正見之力、慈悲饒益有情的這樣的力量,要麼就是無明力、嗔恨、顛倒、愚癡、擾亂世間的力。這兩種力可以在我們同一意識中,分別表達出來。

  就象我們到這個房間,今天有點熱,有時間天十分冷,人坐在這個房間很精神,今天天很熱很悶,那麼就會有困的感覺。那麼同一個房間,同一個人,但是時間有異,感覺就不一樣了,這是感覺之異,還是時間之異?往往意業、心業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不易覺察,不易自覺。

  舉這個例子“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言心業莊嚴。那我們自身的心業意識、舉心動念,能不能象地一樣載負,象水一樣洗滌世間塵垢?象火一樣于世間帶來溫暖生機?象風一樣使大地回春,平等回施,來去無影?

  那我們這個心智究竟是怎麼來認識它?意業怎麼來運用它?往往我們最不自主的就是這個意業,意業的不自主的長時間的串習,就會造成身業口業的不能自製。一般我們比較強製的這個身業,還是比較好調整的;口業若是經過一定的責任的訓練,意識、場合的訓練,那一般對自己的口業也是比較好把握的;但這個意業就十分的……這個意業,意業的馳騁就象一個野馬一樣,很難使它調服的。那麼要是真正意業調柔之有情,充滿了善良、智慧、慈悲,遠離了那種愚癡、顛倒、乖戾、傷害有情的那種心智,不生嗔覺、欲覺、害覺,不生嗔相、害相、欲相,這樣的清淨意業、正見心智若是純熟了,那你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你現在可以觀察觀察你的意業,我們每個有情現在就可以觀察觀察自己的意業。你的意識在作用,你的意識在讓你昏沈,在讓你清醒,在讓你學習,在讓你歡喜,也在讓你憂傷,在讓你排斥,在讓你廣大,在讓你狹隘……那麼這個意業誰來運用它?我們整個的生命的依正二報在用它。說能所,你能觀察得到;不說能所,我們觀察的機會都沒有。那麼這樣提示提示,你知道你的意識在用功,你的意識在作用,你的意識你作意不作意它都在作用,你自主不自主它都在作用,要麼昏睡,要麼清晰;要麼條理,要麼紛攘;要麼就很智慧,要麼就很閉塞。

  那麼這個意業,究竟它的根本利益狀態是什麼樣子呢?佛菩薩在這舉了一個例子,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雲:“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似有分別。

  所以一切諸佛菩薩皆以無差別法中善分別說法。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叁乘五乘教言,對機施教方便,權說,就是所謂的對機施教,皆是權說。我們說但暢佛本懷,說于一乘那是不假方便的,直指究竟,發起無上佛法大用,那就舍棄一切衆生雜緣那種機製了,但與成熟善根衆生說,那麼與諸佛相應。就如《法華經》所宣化:如是醍醐教,增上慢有情,不聞不知不見;少欲知足有情,不知不見不聞。所以五千退席,就是如實表達。這五千個退席退到什麼地方呢?實在就退在自己的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者說少得爲足,乃至種種增上慢中。所以佛法無邊,習法無盡,欲得一切道種智,你是恒河沙劫多劫串習,那不可以少得知足的,所以這是分別說。

  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

  那麼這個比喻就是說是總持教言一時回施,不作分別之說,但取衆生分別之用,這樣就是一舉全體,大用現前,令衆生各個取用。這樣以總持教言來饒益有情,所謂的總相別相之說,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類,對對機有情說種種機類教言,那麼世尊有“呵”。

  象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中,因爲衆生機類差別,千差萬別的表現中,多有有情聞大乘者,因根性不純熟故,所以多有謗疑;聞聲聞乘者,善根未成熟,多生謗疑;聞人天乘者,善根若未成熟,多生謗疑。

  若與人天乘善根成熟者,說于人天之教,勸其離雜亂無謂自執之苦,趣向于善法之樂,令其在輪回業中有善法依止,乃至有善法果報;若聲聞乘善根成熟者,即與說四谛法,令其了解苦集滅道,是因是果,來成就聲聞之四向四果;那麼若是大乘心性成熟者、善根成熟者,即與說種種波羅密乘教,入空、無相、無願,入智慧門,用種種慈悲方便、六度萬行饒益世間;若有衆生于無上乘心智成熟者,即說一乘教言,令一切衆生皆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動法位,就路還家,以即生出離生死苦海,成就無上道業。這皆是種種機製成熟,世尊對機宣化,這種對機宣化實在是在這個娑婆世界十分有意義的事情,這個意義就是來自于我們所謂有種種差別說法,就是叁乘五乘之說。

  世尊的出世雖是一乘,但爲了蔽護此類有情故,攝化此類有情,純熟此類增上善根故。所以說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乃至無上乘教言,欲令衆生各個得以不失時機的受教,成就佛法善巧。

  那麼後面講這個,猶如大地,無有輕重之殊。那就是以一法清淨宣化,猶如……淨土教言亦如是,但說諸佛出世本懷,與一切衆生成就無上菩提,別無用心。若贊者、謗者、疑者,還攝令歸,若持戒精進者,若敗壞戒法者,敗者令忏,持者令安住無疑,進趣增上。

  他這個攝化機製呢,實在是廣大平等一味,猶如大地載負智者、愚者、南者、北者、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種種種性族類,平等載負,無二無殊。此平等心智是清淨平等心智,那麼上上說、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類的教言,實在是諸佛隨機施教,不失時機令衆生就現緣從樂入樂,次第增上。那麼這個是總持回施,圓滿普攝,那麼你說這個有什麼差別?

  有幾類說法,就是說時間寬裕,佛在世的時間來給大家說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那麼對大家是有意義的、有善巧的。有成就的善知識、有大祖師、有成…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