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P3

  ..续本文上一页确有这一类的菩萨们。

  我以前见过一个小孩子,他是报通,他一座上就没有这个概念了,贪图这个天宫那个天宫了,就不愿意回到这个色身里来了。家人哭鼻子说这怎么办?他们就用勾招的真言把他勾招回来,强制回来,就是让他在上面示现不好的景象。他好比说他这个业缘出现不好的景象,天人就说你下去吧,这不是你呆的地方,下去吧,下去吧,把他撵下来了。要不然赖在那个地方不下来。你要是有禅定了,可能你也会赖在上面不下来。不是魂游也不是神游,有禅定的时候可以游诸天宫的。这也没有什么。

  他们一讲就是过去人说神游什么的,实际这也没有什么。有些修法机制不复杂,但是要是没有安全就出问题。有人修破瓦法就……或者说意识比较完整的人也可以得见种种天宫,但要是不修禅定法人很容易出现问题,神经掉,或者出现神经衰弱、意识迟缓,象傻傻呆呆那个样子。那个意识会残留,他不愿意下来了。就是天宫诱人,你要是再回到这个世间,肯定糟糕死了。鸡足山很好很自然,你也不愿意回来了,因为什么?的确是差异太大了。就是我们的生活机制、生活环境差异太大了。

  世尊在世的时候,有比丘骄慢,就说他有福报怎么的,家族很大很厉害很有福报,世尊说你的福报太差了,阎浮提无量众生的福德聚在一起不如一个魔女的福德,一下就把他给遮住了,实际这是个遮说,不能说是真实说,就是遮护说,没有他自在,就是这个意思。这些言词我们提示提示。

  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实际这都是自性庄严,不可具述的一种展现罢了。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因为这个因地之真实、法性之圆满、菩提心之成就,绝对可以得以如意自在之力的。纯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亏无欠,广作佛事。象我们要是把第一个机制当作发无上菩提心来作为依止,那么这后面特别好理解,也好契入,要是没有无上菩提心的抉择,就是增上菩提心,就很难进趣这种具足庄严、光明彻照、普遍利益的这种化作一切佛事的善巧。

  因为在佛教的教言中菩提心是根本的,菩提心是一切修法的根本。那么在一般凡夫心智中,业相为根本,善恶业相,顺啊逆啊,好啊坏啊,基本上是以这个为根本的,所以不能随意变现化作佛事。

  如是等事,出过数量。

  在无上菩提心中,远离一切造作,所以称为“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一切造作心智中都有量与现量,你这个现量,你怎么表达都有一定的局限的,这个局限虽然不是你分别执着的,它也是于你的业报处所显现,它会局限于你。那么这个无上菩提心非造作分,但以随顺、信顺二法得以契入观察实践。

  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这段文字是阿弥陀佛因地所成,也就是说愿力所表达,就是发菩提心所展现出来的无上功德。在这个造作菩提心份中,就是我们说有对待的菩提心中,有意乐的菩提心,也有誓愿的菩提心,若是我们善自守护,就会得极大的方便,消归于所谓无造作菩提心中,光照世间,乃至说大光普照,展现于未来刹土之中,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2、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兹惑乱。删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善哉!这一段文字可能是承接着阿弥陀佛的“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而显现的真实功德利益。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我们看它的所谓相好庄严,所谓的身业庄严。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

  实际释迦牟尼佛丈六金身嘛。我那一天给大家说那个方法,我不知道有人实验没有人实验,大雾的时间可以做的。尤其身体特别好的人,或者有点相似定力的人,这光相就大一些;身体特别糟糕可能就看不到这光,但都是有光的。光有强弱,像世尊这个光,他是圆光所现,到什么地方都能带出来。所以提婆达多就讲,说提婆达多在眉间粘上白毫,在脚上用火铁烫万福轮,然后他就跟释迦佛一样了嘛,他说释迦佛没有比我多什么啊,就比我多个光环呗,他这样说。这个是丈六,世尊是丈六光环。他这是“受一丈光明”。

  于人身光,不甚超绝。

  这个光相是很好测试的。我们没有光环就会死掉的,任何人没有光环会死掉的。

  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

  说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我们这个人类具相好的人越来越少一些了,因为这个恶缘比较多一些呗。我们到印度可以看看,印度生活得比较规范,它的宗教生活比较规范,人的相貌就比较条理规范一些;我们中国人是一个人一个相貌,很难雷同的,因为什么?没有宗教机制条理梳理它,一个人一个样子,很难有……因为它没有宗教的梳理,要有宗教机制的梳理,象印度,它这个印度教是十分昌盛的,但你要看他基本就象一个人一样,长相很相似很相似的,差别不大。他们从出生一直到死亡,都是按仪规来做的,整个就是很严格的仪规,做做做……所以他们相貌……因为相貌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嘛,宗教生活特别可以影响你精神的归依,就是精神生活的归依基本上靠宗教了,宗教比较稳定,精神生活它是一种在物质生活下的延续罢了。

  人最早最初的生活就是依止物质生活的,好比饿,要吃饭,你这时候再说精神生活不顶用的。他饿,三天不给他饭吃,还谈精神生活,你胡说呢,他最大的精神生活就是你给馒头吃也行,给米饭吃也行,把肚子填饱;天很冷了,你说精神生活,我们过过精神生活吧!他不行,他还要穿衣服,他最重要要有衣服了;这时间刮大风了,他说最好的生活就是躲到房间里,这都是物质生活,所以人最初需要的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基本达到一定的比较自然了;他开始想,脑袋开始算计点什么了,想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他要是没有依止,他又回到这个物质生活了。要有依止他回到宗教生活上去了,宗教生活实际就是一种道德生活,一种公共道德、集体意识的增上培养罢了。我们以前谈过四种生活模式。

  那么象这个金轮王他有相好,转轮王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人,有几个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一般他有特定慧眼的人,他可以了解一些人的因缘,好比说有宿命天眼的人,他可以对人有所了解。一般我们看人都是差不多,没有啥差别,好坏习气,都有点习气,都有点好坏,差不多,根性差不多。

  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

  就是白毫相没有,足下没有什么万福轮。(编注:佛三十二相之千辐轮相: 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 。又称足下轮相 、 足下千辐轮相 、 常现千辐轮相 、双足下现千辐轮辋毂众相。)一到秋天,这个提婆达多就跟释迦佛老走在一起,他说:“你看,我跟释迦佛没什么差别。”他们是兄弟,对不对?本来就是兄弟,但有一点,他的心就不兄弟呗,他心肠有问题,他就把白毫相,什么白毫?印度有一种白毫草,一到秋天就成熟了,这白毫草跟那白毫相差不多,他就摘个白毫草一粘,粘在那地方。他跟释迦佛走在一起,别人一看这差不多。他说什么,你看世尊老了,他应该让给新佛,我跟他相貌一样啊,也是。他那样子。

  致令阿阇世王以兹惑乱

  就是他认识不清楚了。当时释迦佛在世的时间,不单单是提婆达多具三十相,难陀跟世尊相比微低,就是比释迦佛低一点,其他都是具相的。难陀经常到处走动,大家都来礼拜,难陀说我不是世尊哪。最后释…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