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
内容提示:
1、座功德成就
2、身业功德成就
3、口业功德成就
原文:
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过数量。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兹惑乱。删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軵(推车)人,称“瞿昙”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讲解(2006年6月15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我们今天继续学习。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这篇文字,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个依止的我们东土的特别重要的规范的章句。因为我们直接来明了消化经或者论,我们一般因为时代、教言、面授与不面授的听闻机制的差异,所以就需要我们中国的善知识来帮助我们通过文字来剖析它真正的含义,以使我们欲实践净土法门的有情,有一个文字可以依从,一个法则可以依从,一个思维观察的这样完整的思想体系。
前一段我们把十七种庄严国土功德成就作了一个学习,(现在)来学习众生的十二种庄严——八种佛陀世尊的自受用与四种菩萨正修行的功德。佛陀的教言无外乎予我们一个指导性的思想机制或者说一个发心,不明白这个发心,我们修持是很难得力的,或者说我们旷劫以来修持的福德、业缘、因缘能迅速成熟是很费力气的。尤其我们这个时代,就象我们刚刚开始学习这个《往生论注》的文字所形容的,昙鸾法师讲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成就)圣道难,因为是无佛的时代,是这么一个特定的时代。
因为无有世尊住世故,我们许多东西不能直接请教于世尊,只能依止世尊的遗教来依法修持、依教修持。那这个时代就是相似的解法,比较杂乱的现缘中,想清晰的把一个法则处理得干净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昙鸾法师举了五种难缘,那么举这难缘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摒弃圣法,或者难行之道。我们都知道学佛之人,本来所行就是难行之行,超出常伦之行,难忍之忍,来出三界的修持的。
昙鸾法师的目的,乃至历代净土法门这些传播者的目的是什么?最主要是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力而择取一个法门。若是与圣道条理机制的因缘成熟,善根成熟,得遇这样的善知识摄化,于圣道断见思二惑,除无始以来的生死困惑,除烦恼之机制,证涅槃之果,乃至说悲智双运,利益有情,那这都是未尝不可的。对于比较羸弱的无力修持的有情来说,颠倒沉沦的有情来说,净土一法又不失为它的一个善巧的机制。
若以圣道修,它是可摄的。若以净土往生他方有佛净土,以佛力摄化住持故,令众生远离现前烦恼乃至未来轮回业相续,能得迅速成就的。这样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开了一条所谓的修行的特别法门、特别通途。这样令广大有缘在得遇佛法,虽然种种机制不是十分成熟的情况下,因为弥陀的悲愿故回施能迅速成熟现前有情的善根,一时使其速出生死苦海,横断生死之流。面对这样一个大的机制,所以我们一般遇到净土,我们就感觉到难得难遇。在易行道与难行道二法则中,那你说我就择取难行,那也是我们的因缘;但易行道于无力有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就是烦恼炽盛有情、未断见思二惑有情出离生死开了一条大道,令此类有情,所谓常人讲带业往生,三辈九品。
我们都知道下品下生的有情,就是一生造恶,多作不善,临终闻善知识教导,得称阿弥陀佛名号,那么可以化地狱为清凉,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当然证悟之久远,十二大劫,花开之后方能见观音势至,闻说大乘教言,能发菩提心。虽是如是,不受三恶道之苦,不受轮回之苦,那这样的机制是十分的难得,十分难遇的。因为象浊恶罪恶之有情,不要说出离生死了,就是三恶道之事决定难逃的。象下品众生基本都是三途有情,三途有情因为弥陀的慈悲,亦得成就菩提,一生得不退转,虽然时间久远,但亦是出离三界啊。
所以净土一法实在不可以常规的知见、教理、行法来判断,那么我们遇到这样的法则呢,就要勤于实践观察。你要是遇到这个法则了,虽然教理简单,仰仗佛力,能得到佛法不可思议的利益,但你现前不实践这个利益,也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个事情。净土法门的误区相对比较多,因为你要把净土法门完善地彻底地学习得通达,运用得很纯熟,还真需要一定的功夫或者一定的实践、一定的学习机会,也要有一定的施教者;若不如是,想对它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也是很难的。有的人了解了,去实践它,也不是那么……。因为我们沉浸在这个世俗的业缘中,去真正实践一个法门也不是很容易的。
虽然弥陀的教化十分广大,普摄有情,但利益的差别在现世有情的择取中,我们往往用三辈九品来择取的;就弥陀愿力来说,是决定平等回施。这个法的真正纯熟在善导大师的教言机制中呢,他鼓励说净土法门特为凡夫设,不为圣者设,圣者只是摄受回归方便,不是特地为他们设的。他把净土来度化浊恶世间有情标明一个特定的机。
我们这个时代,要严格的用因果法评判,许多人是没法修持的。就是许多人的业果都充满了谄曲、虚假、颠倒、相似,不能深入实践甚深圣道之教言的。就是严格地说,因为在减劫之中,道德沦丧心智败坏,整体的这个状态实难清晰地调整过来。主要是我们以一般的方式来观察,还是比较认可这个世间的。我遇到许多人,他们说世间挺好,我说你怎么不学学佛呢?学佛这么苦那么苦,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我说不是这样子的,学佛只能使生活更加透彻清晰罢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个生活得……除非受到逼迫、困惑的逼迫,哪个时间有大的违缘了,他才能深刻地审视,平时这个深刻的审视机制并不是十分多。
象我们现在学阿弥陀佛众生世间的这段文字,实际就是我们学佛的一个缘起、最初发心。那么这个最初发心是学佛的一个根源,这根源要是颠倒了,你后面的所有作为,是无以相应,你没法相应。
昨天我们把“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两句所谓的庄严座功德成就作了比较多的提示,也希望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有一个相续的思维过程、观察过程、实践过程。因为这个因缘,有菩萨鼓励我们大家成熟了一个念佛的机制,当然也是大家的福德因缘吧,我们能给自己的若一天念一万、两万、三万声佛或者多一些都没有什么的。那么有这个机制,我感觉理论学一学,实践观照观照,有相续性。这样对这个法门的逐渐的串习、认知,可能就比较深刻细腻完整一些,这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我们还是接着昨天的文字。
念佛。我到下面普遍问了问,一般念不完,不要逼自己,我还说就是记个帐就对了。记个帐,它是不丢不散坏因果,它是个鼓励,就是我一定要偿还这个事情,它就是个鼓励,你修法的一个动力。要马虎过去了,你说我不念你也不知道,那你就等于自己骗了自己,那你修法的机制就会一个一个的丧失。因为修法实在是自己的事情,跟…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