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別人實在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念佛也實在是自己的福德因緣,實在是這樣子的。所以念一千也好,一萬也好,二萬也好,盡力而行,它會逐漸加快的。

  我們很多人都跑過長跑啊,或者短跑,那麼開始上步的時間這個速度是上不去的,汽車發動也是這樣,一樣的。那麼我們坐這兒念佛也是這樣子的,開始就比較吃力一些,一旦跑開了身體熱了。象以前我經常在山裏走山,幾十公裏幾十公裏往外走,身體一旦走開了,好比說走了十幾個小時以後,身體走開了,越走越輕松。開始還有個疲勞的過程,哎呀,很累很累的,念佛這麼累啊,就沒有這麼累過,這可能是個開始的過程。就是我們意識、修行,以前沒有實踐過,就比較澀,意識感知就比較生澀。象買臺新汽車還要磨合磨合呢,那個汽缸還要讓它慢慢磨合磨合,要不然就會粘缸的。那我們作爲一個普通的,剛剛接觸這個淨土法門的念誦,大部分人還是剛剛接觸,就說不要急,也不要太苦自己了,這樣給自己一個適量的、不放逸的鼓勵,不失爲一個方法。

  以前我念佛,大概是一天念佛二十個小時,就是那個樣子的,最多最多的休息也就是兩叁個小時吧,二十個小時是要念的。也沒有什麼,一旦念習慣了,不念刹不住,我這個不念是有幾個菩薩把我阻止住了,說你不要念了。他感覺就太勤苦了,能不能停一停?讓你停就停一停,後來想一想就停下來了,停了叁年,我大概是停了叁年時間。停了叁年時間還是念,就是無意識念了,就是有時候遇到什麼事情,休息了,無意識的會念,主動不念了,停下來又另外一種說法。但你要是沒有念這一段時間,你很難去真正深刻地去審視這個教理,就是淨土的教言。

  我們總是浮在水面上的,總是在門外觀看,你沒有去深入它,但是我們一旦念了,等于直接把這個教理跟我們直接地接觸了,我們去深入實踐,尤其是給自己一點壓力,但是不能崩潰,崩潰就不行了,就是有的人扛不住了,就破罐破摔,“我不念了。”那不合適,那就方法不得當了,就是適中。象世尊舉那個例子一樣,琴弦你不能繃太緊,緊了就會斷弦的;又不能太松,松了不會出美妙的聲音。那我們念佛也是這樣子,用功也是這樣子,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平時可能要是沒有這叁萬聲佛號逼住大家,我看有點松,我跟大家說句實話。八個小時的功課,以前我們這個地方,就是頭幾年時間,我們經常加課加到十二個小時的。可能這裏面也就昌宏師還在吧?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不太多了,但那時候大家都是主動加課,那時候講戒,最多加到叁節課,開始一節課,大家感覺不行的,加了一節,又不行,又加了兩節,經常是加到十二個小時。就是那時候大家還是感覺希望多學,可能那時候是老比丘,基本上都是出家一二十年,十幾年那樣的,就是大家比較向往戒法,那樣的,大家還是有功課的。普遍的我還是知道他們一般一天叁萬五萬的都還是有的,的確是這樣子的。

  那麼現在就八小時的功課,我經常聽他們講,是八個小時吧?是九個小時功課,對,我少說一個小時。就是大家比較累,初發心的比較多一些,所以有時候就比較累、困。實際這個累、困,你要是隨著它進去就是業緣了,你就困下去了,就休息,我告訴你你再睡也睡不出來。有的人就是這個地方困了,我剛好念佛,經行念佛,經行念佛數量上得快。你看跑路辦事情最快,走路就次一點了,坐著就緩慢了,你要睡著……那我做過實驗的,睡著念,我以前念往生咒一天是一萬二必須得念完,或者一萬必須得念完,念、念……晚上了,有一天就特別累,到很遠的一個地方去辦事情,晚上念念念這一晚上念了四個珠子,大概睡了六個小時,念了四個珠子,就是拔動了四個珠子,但是感覺自己一直在念,一直在撥珠子,就是那感覺是間斷了,但是一生起來,感覺自己拔拉個珠子還在念,但是早晨起來一看只動了四個位,就是撚了四個珠子,就是那概念生澀了,可能是睡了兩個鍾頭不知道,有一點感覺了撥動一個珠子,你感覺自己也在念也在撥珠子。

  所以他這個就是說,睡著念是最慢的了,坐著就次一些,走路就快一些,你不能說我跑著念,不合適對吧?跑著念肯定是不合適了,就是走動念佛,經行念佛速度很快的。但是我們現在說也不能單單是爲了求數量,但這是個方法問題了。你要是真正想取得數量呢,有時數量也是一個推動吧。走著快一些,走著人不容易昏沈,撚念珠的時候,感覺手還感覺有個東西在把持,有的人一坐就不行了。那麼人要真是念的時候,眼睛瞪得大大的,真也困不了了。困的多的人真是可以到戶外走走,通風的地方多走一走,但不要影響功課最好,影響功課了對不起自己。因爲大家熏修的力量呢,好比說我們現在上殿是二十四個人坐在這個地方念誦,假設二十四個人,大家要配合念誦,那就是二十四份力量加持你一個人。就是這個力比你單單修持,相當二十四倍的修持是一模一樣的。這是從因果相上說的,是真實不虛的,共同熏修力量是十分大的。

  但你要一個人,好比說我一個人做功課,那你力量就是一個人的力量。所以集體修持,現在大家許多人有個誤區,共同熏修加持力的內涵他不知道,就想跑出去,那個不是太恰當。尤其初發心真正是不敢缺功課的,缺功課就會放逸找技巧,你還沒有學佛還沒有接觸到佛法,就開始找技巧,那後面怎麼辦?那成老油子了,老廟油子。叁年以後別人都摸不到你幹什麼的?你肯定學不成佛法,你只能學個疊羅漢,就是說,這是過去對混廟子,就是廟油子一個不好的說法,叫疊羅漢,說在寺廟裏穿件衣服來混飯吃,那可對人不尊重了,對自己不尊重了,得過且過,那就不尊重了。

  象我們在這麼好的環境中,也沒有雜緣,也沒有經忏讓你趕,寺廟也不讓你搞這個搞那個,就是全心全意的功課、學佛,我們的確是這樣的發心,也的確是給大家這麼安排的。要真是有其他東西了,我們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削減它,但的確是這樣的。那你要不珍惜這個機會,那以後你可能就會雜緣熾勝,你想靜下來修行、熏修,難了,今天這個事明天那個事,讓你忙道的,頭緒都沒有。你說我培養福報了,那我們現在就可以培養福報去呗。

  好,我們還看昨天的文字:

  1、莊嚴座功德成就

  昨天我們讀到“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

  這個“釋迦毗楞伽寶”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我只能說這是他比喻的十分稀有的一種珍寶,我也沒有去查這個,我感覺查出來一大堆名字,我不知道對我們有沒有真正的利益。要是有利益了,我也可以查一下名字;沒有利益了,我感覺到先放一放。要是真正想了解這個名詞內容,我感覺是完全可以的,真想了解是完全可以的,我現在就先放一放,打個問號放在那就行。

  (編注:釋迦毗楞伽寶,又譯爲釋迦毗楞伽勝摩尼寶、毗楞伽摩尼寶珠、毗楞伽寶。釋迦毗楞伽,一般譯作帝釋持,意即“帝釋天之所有”;又譯作能勝、離垢。摩尼,爲寶珠之總稱。即帝釋天之頸飾,常能放光。經典中亦以之爲釋尊、觀世音、彌勒等佛菩薩之莊嚴具。依大方廣寶箧經卷上載,帝釋頸上之毗楞伽摩尼寶珠遍照叁十叁天;此淨寶珠比喻菩薩之智性能現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羅尼經卷五忍較量品謂,須彌山頂有威花、釋迦毗楞伽、寶精叁寶,其中毗楞伽寶系純真金色,爲善根所生,自然雕瑩,能出過須彌山頂之忉利天處、夜摩天處、兜率天處,住于梵宮;菩薩從閻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寶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壞滅。)

  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

  我們讀這名字就感覺到十分地充分具足,那麼究竟怎麼來認識這種描述呢?我感覺你真是得有禅定,你真是得有這種隨順佛力的得見,要不然真是個名詞,就是再解釋也是比喻說,再解釋也是相似說。那我們怎麼能真正地深入了解這個地方呢?證得念佛叁昧一定能真正了解的。說《觀經》的十叁觀,真正能觀想成就,也一定能真正地了解它;要麼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也一定能了解它的。要不然我們總是名字,在名字上作一個喻說,很難真正去觸到它的真實內涵。那麼且作這麼個解釋。

  以爲校飾。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

  過去人把它解釋成什麼?好比這八萬四千解釋成八萬四千法,什麼八萬金剛就解釋成什麼什麼,他都把它作一個解釋。能不能解釋?也可以解釋。四柱者可以解釋成四谛,可以解釋成四如意法、四無畏所建立莊嚴句都是可以的。

  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

  須彌山,我們在讀《華嚴經》應該有須彌山的那一個圖畫,腰細,象過去的腰鼓一樣,底座大,頂上大,腰身細的,日月二輪就在這個須彌山周邊循環著,須彌山頂叁十叁天在那居住著,它就不需要日月之光了。象四大天王他可以以日月之光照明的,象我們全賴于日月之光了;忉利天它自身就有光相了,就不需要日月之光了;那在一層一層的天上那就不需要日月之光了。日月之光實是衆生,就象我們這個輪回業力福德不真實具,不具福德的有情所依止的一個輪回相罷了。就象我們這個人類有情半善半惡之狀,善惡參半才會出現這種輪回之機製。

  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

  “幢”——大概這裏沒有幢吧?那個應該是稱爲幢。“幢上”,我們說有石幢、有經幢,是個圓柱;“寶幔”,蓋,華嚴稱爲“幔”,現在稱爲幡,我們這裏面不應該有寶幔,沒有,那種圍一樣的,應該稱爲幔,(別人說:過去的床都有床幔)現在這裏面沒有幔,不應該有幔。

  這個夜摩天宮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比較遙遠了,夜摩天宮,摩醯首羅天王宮,這個天宮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你要是沒有四禅八定,談天宮真是很累人,說天宮就是個假設呗。有些有禅定的人到天宮就把色身舍棄了,這的…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