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七集

  第二十七集

  讲解《往生论注》 (06/6/14)

  原文: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

  讲解:

  佛八种严座功德成就

  一、庄严座功德成就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我们通称为《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它的全称。那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由偈、长行二种文体组成的这样一篇文字,我们简称它《往生论》。昙鸾法师作了这么一个论注,来启发我们后学在净土法则中有所遵循、有所了解,也可以说来指导我们的修持。要是没有这篇文字,可能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学习机制怕是……后人延续出来的教言也比较复杂繁琐一些,尤其过去善知识把一些教言设置得十分简明。

  我们昨天学观彼世界二种清净:一个器世间清净,再一个是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通过前一段的学习,把总相、别相作了一个认知。那么昨天开始接着学习众生世间清净。我们看到这个文字,昙鸾法师对“众生”二字的解释不同凡响,他是从体相上来解释众生,一切众生的根本成就的德相,来表达生者即是无生义。

  有情,所谓器世间、情世间,这是四悉檀中所说的二种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谛悉檀。四种成就是诸佛如来观察世间有这么四种大相,四种相。我们所学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庄严,实在是对情、器二世间的表达,就是愿心的表达,皆依阿弥陀佛愿心展现出来这样一个情、器世间的组合体,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器世间、情世间。(编注: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辨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四悉檀义”。嗣后天台宗依陈慧思所说,以悉檀二字为楚汉总称,“悉”的意义是“遍”,檀的义译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见《法华经玄义》卷一下等。四悉檀义出于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昙鸾法师在这一段文字中把大乘与声闻乘对“众生”名称的定义作了一个提示,这一段提示昨天我们作了一个学习。按昙鸾法师对“众生”的评议是:无生无灭即是众生——这样给我们对众生下了一个定义。我们一般认为众生是众多生死,轮回不休,是名众生。那么这个差别实在是没有差别,只是说机类、事相的一个认知。那么我们在生死轮回乃至成就菩提,也是一个认知,业缘表现的差别,本质无别,诸佛亲证。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会逐步地成熟这种认知,或者说真正的守护。

  我们今天接着新的文字学习。(来读诵一下。)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过数量。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善哉!开始来提示到阿弥陀佛所谓的八种庄严。前面解释众生即是无生无灭义。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也就是这个无生无灭的众生义、众生分相,此众生都作些什么事情,有些什么觉受,在这种众生国土中,就是说前面十七种庄严所延续的众生相,他们以什么生活依止,就是所谓的事相表达。这一段文字,是通过事相来表达一个法则与实质的无生内涵,也就是说法性广大、周遍、真实、无所造作的具足庄严的实质的利益与威德。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是先来彰显阿弥陀佛无始以来所聚集的功德,在我们这个无量刹土中表现成佛十劫以来的根本依止。“无量大宝王”,无量,我们对这个无量一定要有真切的认识。一般我们谈这个“无量”,基本上就是放弃了,不去想象。无量,就不想它了。那么这个“无量”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说法呢?有对待之无量,有绝待之无量。象这个法性之周遍、广大庄严机制,那是无量之无量,对一切凡圣菩萨来说,不可测知故,以广大通力、善巧力、观察力、所知力都不能彻知。那么诸佛如来在绝待心智中已亲证此周遍性,所以于无知中正遍知,彻了此法则,所以于无量之无量中得以究竟了知、究竟觉察、究竟亲证。这个是所谓的大宝王之安住,如得如意心宝、摩尼心宝,随意自在,了达清晰。

  我们作为一个一般有情来说,象 “量”、“无量”这个名词,可以说是对待之无量,就是一类有情不知一类有情,就可以说是无量。昨天我们提出来,刚才大家念阿弥陀佛三万声,要是过去每天念过十万、十五万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很快,一带就过去了;要是从来没有念过佛的人说“哎哟,这么累!”认为要很大的时间念三万声佛号,念不出来,有的人念很累啊什么的。不要着急的,这就是一个对待的量。那么得方便的人一天念五十万都不成问题,要有禅定的人一天念几百万、几千万也不算什么,因为他所认识的时空状态是不一样的机制,机制不一样,就是所谓的量。同样的量的面前,他取舍的力不一样。

  我们举个例子,可能就比较直观一些。我们一个人一手拿起来几百斤的东西,就是大力士。但一个吊车抓起来几万斤东西、几千斤东西、几十吨东西,你也谈不上什么大力士。因为什么呢?杆子一拉,就把它提上去了。同样的实践中,因为表现不一样,他的作用力就不一样。那一个人很大的力量去抓一个东西,几百斤提起来,那可能就是很大的力量了,所以他是大力士。但要是一个吊车抓起来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东西,它一下就抓过来抓过去了。那么同一事件的机制表达不一样,所用法则也不一样,那么就会表达这种实际的运作。

  象我们以前在一起念佛的,有比较能念的,念五十多万都是可以的,他这个念他还是看得很清晰的,好比说“南无阿弥陀佛”念诵的过程中,他的可知性是很清晰的,一天可以念四五十万,他是没有什么。那我们一般人的心理呢……以前有一个跟我一起念佛的,可以说比我念佛的前辈一样的,他比较老实,他一天就念三万到四万声,很累,他念得比较死,他自己的知见,他认为:“哎呀,我这么辛苦,我这么念。”他用最初的这个业习机制来把自己定死了,很多年,一天能念三、四万累得很,他就否定一切,别人能念五万、六万,他就否认,他说我这么努力,只能念这么多,他们怎么能念那么多?实际这是一种所谓的比较实执的心智罢了。

  象我刚开始一天念一万声都算少的,没有念过的人念五千声也不要紧,但你不能着急,你只要是念得清晰,念得明白,念得不要对待,念得欢喜。象那个发动机一样,它走畅顺了。开过车子的人就知道,骑过摩托也好,就是这样,它车子一般活动开了,一松就跑了,很自然的就不费力。但开始时太费力了,开始甚至走不动,“嘟嘟嘟——嘟嘟嘟——”它就走不动。为什么呢?它没运动开。我们的思想无始以来结了很多思想上的结,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累,很涩,意识啊、感知啊,包括自己的发心都涩。那当然有的人认真,我遇到几个认真的就对我说:“哎呀!没有念完。”比较那个。我说慢慢的,这个任务因果不虚,你要欠我债你就欠债去,这个因果……你说我今天念一千,记住帐就对了,一天念一千。

  以前我就这样念的,以前我最早的,念一个真言是一百零八遍,但有的时候太忙了,干脆一百零八遍也念不了,就退退退,最后退到一万一天,再往后面退,我就怕自己……你肯定念不动了,你背不起这个债,就念念念没日没夜念,哦,开始念开了。最后才说:原来这是很好的一个动力。但你要是不相信因果,你说:“我糊弄你,你也不知道,你也不会考察我的作业。”因果不会虚假,以后你就不行了,你失去了一个好的机会,什么呢?修行的机会。

  但我还是鼓励大家接着这个因缘去真正地念一念佛,念念佛不吃亏。但你说我就狡猾狡猾的,那你狡猾去,那我不知道,有狡猾狡猾的人,“我就不念。”我说你不念,那你就不念,那你就负载着这个,这倒没有什么,这个真是。不二的供养的心智是有的,要是乘着这个力量,要是走开了,以后自始至终,一个法则的发心,你会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当然我们现在人群中这种懒惰、偷盗的心,就是贼心,这一类的人后面的果报,就是别人也给他懒惰偷盗欺骗呗,那没什么。如实果报如实报,虚假果报虚假报…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