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欲衆生滿足願望,四十八願可以能看得到的,那麼順應法性你也可以審視得到的。那我們在淨土的修法中,大家能如實地在這個總相與十六觀相中、別相中,來觀察阿彌陀佛的教言機製引導的,一定能使我們步步踏于法性之土,步步安住于彌陀報德,步步地享受著所謂的諸法之樂,步步地享受著遠離身心之惱,步步地享受著遠離自我造作的虛妄業力、業流,步步地走向光明。所以金光大道,即在眼前,但隨佛願力故。你不隨順佛的願力,你造作的業力還必然侵害、侵奪你的生命。我們這樣來審視。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那麼這十六句最後這一句來給我們顯示這樣的教言機製。
下面可以把兩段並讀。
結成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所以願生。
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次觀衆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爲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問曰:有論師泛解“衆生”名義,以其輪轉叁有,受衆多生死,故名“衆生”。今名佛、菩薩爲“衆生”,是義雲何?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衆多生死故名爲“衆生”者,此是小乘家釋叁界中衆生名義,非大乘家衆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衆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衆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何以故?若有生,生已複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衆生”義。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下面十七種莊嚴,那麼作一個次第的描述。先從總相清淨莊嚴一直到形象莊嚴,乃至說“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這樣的莊嚴中來表述極樂世界法性海,廣攝衆生無虧無欠,絕無疏漏,平等含攝之義,以令一切衆生向往彼國莊嚴真實功德,愛樂往生彼國。此生者實是無生義也,令衆生一時就路還家,得見法性不增不減,真實安住于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之中,得見自性真實,無疑無慮。那麼這樣所謂的往生義者,是抉擇義,是回歸義、無造作義、平和義、清淨義、一時遠離一切對待義,如是義中稱爲清淨平等覺義,讓我們在這個器世間中得到了安住,身雖在娑婆已是極樂中人,心智如是故,畢竟遠離造作對待,畢竟遠離無始以來叁界所系之長維,橫斷橫出于生死刹海。那麼這個就是一念回歸,身在娑婆已是極樂中人。何以故?心維系于此,身何以不得往生?所以此身是無生身,假以四大而顯現,以佛願爲己命,何以生與不生?
我們看他下邊的文字。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那麼這兩句,最主要是前十七句文字的觀察,以引導我們決定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就是無量光佛刹。此無量光佛刹非此土,非彼土,但在西方。西方者,所歸之處,就是我們日輪所落之處,衆生所歸之處,生命消亡必然回歸之處,業緣成熟所歸之處,念念所消歸之處,舉心動念莫不被此所攝之處。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
那麼這十七種莊嚴器世間成就,結合下面的所謂十二種莊嚴有情成就,以圓滿二十九種觀察成就,觀察彼國情世間與器世間真實功德利益,令衆生一時無礙往生,就是于往生與往生自受用中得以解脫。下面講受用了,就是往生受用,往生彼國、往生彼國我現在願意往生了,知道彼國土是我本性之土、法性之土、無造作之土、無生之土,已經抉擇了,無疑無慮了,究竟圓滿了,人人必歸,人人自然安定之處,只是妄想蒙蔽罷了。我現在把妄想丟在彌陀刹海中,自然得見,不須勞作,此處是省力修持,阿彌陀佛,無挂無礙了。這個地方認得了,那下面就是受用真實,一時會湧現在你生命之中。這個生命之中,就是佛的自受用,八種自受用,菩薩的四種正修行,加到一起能令我們心開意解,愛樂這種淨土法則的修持。淨土法則的修持十分有意義,能十分地解開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纏縛的重擔,令我們真正得輕安喜悅。
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所以願生。
那麼觀察來觀察去,我們就會産生這個凡夫願生之願。何以故?此願者,非願所願,爲什麼說非願所願?不是虛妄造作的,不是妄想所出生的,是本質如是,故爲本願。
怎麼個本願?以本顯願,以願歸本,所以不相隔離,本願之智自然現前,非造非作故,所以是名“願生”。此願生不可動搖,不可增減,不可毀壞,所以一切衆生本來往生。如是省力念佛,了無挂礙、了無對待,是爲無礙光、焰王光、智慧光、歡喜光、一時入于平等之光,這個光明是所謂的願生之義。在此處諸位善知識善觀察、善運用。
那麼器世間令衆生得以安樂,如大地載負衆生,如虛空容納世間。那我們在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的本願心智中,得本自心智,一時安住。此心智非造作故,所以顯于自性之本;因自性之本暢顯故,所以顯自心之願。此願非造作,所以真實之願一時建立,就是抉擇之願,那麼這個抉擇願是淨願、是慈悲願、是智慧願、是方便願。所以如佛願而願,“以佛願爲己命,豈可思議乎?”正是此語。
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觀察衆生世間莊嚴成就
次觀衆生世間清淨。
“次觀”,那麼前面是器世間觀察,再看這個是衆生世間觀察,觀察彼二種清淨。所以願心莊嚴成就二種清淨,二種清淨入一願心莊嚴,那麼這個願心莊嚴中就表達此二種:一個是器世間的載負,再一個是情世間的受用,就是它的作用罷了。若是佛法沒有作用、沒有載負、沒有載負之力、沒有作用之力,我們就不能安住于佛法,不能心系于佛法,那你就丟失了佛法學習的真正的喜悅與樂趣,也就是它的法則不能真正地成熟我們。
此門中分爲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
一者先觀其主,主者,心源之本相。所以衆生之業莫不在于心意所表達,所以阿彌陀佛是主,我們的心意是主,那阿彌陀佛這個主正表達我們的心願的莊嚴真實安立海。它安立在什麼樣一個狀態下?我們來觀察它。所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以顯自心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圓滿莊嚴功德!我們是不是能在這個順性中觀察到阿彌陀佛所有的受用跟我們的真正究竟的心智相應呢?這樣的來啓發我們的主,來啓發我們的心智。
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菩薩者,一切行法善巧者。諸佛不動本位,示現種種刹土中,方便以悲、以智、以願力,所行菩薩之道業之相。此相者,實在是諸佛如來不動法座,分身之數,垂迹之相,令衆生皆于善巧菩薩者得以度脫。實無一諸佛菩薩行走世間,但令衆生心智得滿足故,顯現如此。在這個說教中說如鏡照物,外無所來,內無所生,令衆生自見自知。我們都知道鏡子照物的一種感知下,外面沒有東西到鏡子裏面去,鏡子裏面也不會出生什麼東西,但是能讓我們了了分明。所以諸佛菩薩分身示化,亦複如是。令衆生得見功德莊嚴,而無染著。
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我們看到的時候就知道了。
問曰:有論師泛解“衆生”名義,
就是用廣泛地解釋方法,可能解釋都有。
以其輪轉叁有,受衆多生死,故名“衆生”。今名佛、菩薩爲“衆生”,是義雲何?
這真是一個大的轉機,說此類衆生無生之處安立,是名佛菩薩之衆生,後面講無生之生是名衆生。此義何以令我等會同這個衆生?我們常知見中衆生就是輪回衆生,多生于雜緣之中,生生死死,輪回不盡,是名衆生。那麼此類衆生何以說?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
佛所說法,皆有無量名義,有一個《無量義經》這麼一個經典,就講佛出一妙音,衆生各個隨類而解,隨類而用,隨類而證菩提,歸于法則。那麼一切言辭,莫不如是,無自性故。若以無自性抉擇,一切法是爲方便,那麼這個衆生亦複如是,其名亦無自性。
一名有無量義。” 如以受衆多生死故名爲“衆生”者,此是小乘家釋叁界中衆生名義,
所謂小乘家者,過去分有叁藏二藏說,在我們中國隋唐以前這個教言中,這個唐朝以前的教言機製中,大家都這麼稱“二藏教言”。叁藏我們都知道“經、律、論”這叁藏。二藏怎麼說?他把它判成兩類藏:一個聲聞藏,一個菩薩藏。二藏說:聲聞藏者,就是小乘說;這個菩薩藏是大乘說。過去人判經是那樣判的,後來象有天臺教,有華嚴宗……他們判教又有新的設置,在這之前是判聲聞藏與菩薩藏,二藏所設。
這個大乘家與小乘家,是說聲聞乘藏所研究者,大乘教即菩薩藏研究者,他們所宣化的教言。你在這個昙鸾法師的文字中處處可以得見“大乘家”這樣的說法。所以“此是小乘家釋叁界中衆生名義”。
非大乘家衆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衆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衆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
這個地方我們不知道怎麼來轉換?衆生衆生就是生生滅滅,是謂衆生,這個地方衆生是不生不滅的,實在是生生滅滅實無生滅,即是衆生義,它不離其當體。我們這個生生滅滅的衆生,其體無生無滅。所以此謂衆生義者,衆生義實在是可以如是說。你要說這樣強自解釋,那行不行?實際說,佛說法,無有實句,無有實法。法如伐喻,無有自性;藥無實藥,但因病而配置。那麼教言亦複如此,無一實句,無一實法可得。所以“即是不生不滅義” 。
何以故?若有生,生已複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
這個談無生義,凡夫有情對無生義,往往不敢涉足。因爲什麼呢?我們生生滅滅,已經習慣了;變變化化,已經常樂于其中。要一個有情守護一個不變化的東西,十分鍾二十分鍾,就感到枯燥無味,了無情趣,希望豐富多彩,凡夫心智莫不如是,需要多變化、多情節來吸引心智。爲什麼呢?他已經習慣了。所以“是故無生”。
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
有生有滅,其體亦無生,所以既無生。有生有滅既無生。我們講煩惱即菩提。所以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惡無自性,正顯其體。所謂有生無生,實在是衆生判別,實在是說法之機,說法之便罷了,說法之各有其義理,義理之別。這個地方衆生義理之別,但以無生之說。
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衆生”義。
這個地方,它是真如義。衆生無生無滅是真如義,衆生之名之真如義。假如象小乘說的衆生生生死死之衆生,多緣雜緣雜聚之衆生,這樣是事相之義,也是俗谛之義,也可以說是事相之義。這個地方描寫的是真如之義,所以是故無生無滅是衆生義,抉擇于一個法則。因爲一切教言中莫不有真俗二谛,雖無自性,以真俗二谛可以二法彰顯,若順應世俗谛說,若順應真如谛說,都可以表達。
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
這是苦谛,象我們世間的人在苦苦中、無常苦中,妄自增加、妄自守護、妄受其苦,這個就是所謂的苦苦、壞苦、行苦、八苦,乃至說無量種種苦義所表現之事相。此地“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此苦義是體,是真如之體,所以此苦無有所得,無有所礙,自顯本性故。
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他用了十分通達的言辭,令衆生在苦集中得解脫,就路還家。就是所謂的煩惱即菩提之說,衆生即菩薩、即諸佛之說,所以在藏性教中皆是如是說。所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即是如是,其體無有異故。那麼要是小乘家者,就是漸次教者,不許。圓頓之教言者,一念如是,真實不虛。這個是大乘教與聲聞教,圓頓教、藏性教與漸教、次教所設之差別。
斯其類也。
這個文字,衆生義者這一段解釋得十分精彩,我們有時間下去了可以去深入審觀。因爲文字它有接度有情之功,無有拘泥衆生之力。你不要拘泥在這個地方,但你要隨它的功德你就會得到安樂,你要是被它拘泥死了,你就被它纏縛。所以有人死于句下,而被法礙。有人順句而得度脫,回歸于法性,而得成就。那麼藥,你不要把藥當成病了,所以不要返藥爲病就行了。因爲這是藥,治療我們的染著、沈淪之苦、執著之苦。所以這一段衆生義的解釋十分地精彩,望大家下去能反複地去嚼,去品嘗此味,象嚼橄榄一樣慢慢地能深入透徹地體會到善知識給我們的親切提示。
謝謝大家。今天就學習到這兒。
阿彌陀佛!
錄音文字:明忻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