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六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所欲众生满足愿望,四十八愿可以能看得到的,那么顺应法性你也可以审视得到的。那我们在净土的修法中,大家能如实地在这个总相与十六观相中、别相中,来观察阿弥陀佛的教言机制引导的,一定能使我们步步踏于法性之土,步步安住于弥陀报德,步步地享受着所谓的诸法之乐,步步地享受着远离身心之恼,步步地享受着远离自我造作的虚妄业力、业流,步步地走向光明。所以金光大道,即在眼前,但随佛愿力故。你不随顺佛的愿力,你造作的业力还必然侵害、侵夺你的生命。我们这样来审视。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么这十六句最后这一句来给我们显示这样的教言机制。

  下面可以把两段并读。

  结成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下面十七种庄严,那么作一个次第的描述。先从总相清净庄严一直到形象庄严,乃至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样的庄严中来表述极乐世界法性海,广摄众生无亏无欠,绝无疏漏,平等含摄之义,以令一切众生向往彼国庄严真实功德,爱乐往生彼国。此生者实是无生义也,令众生一时就路还家,得见法性不增不减,真实安住于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之中,得见自性真实,无疑无虑。那么这样所谓的往生义者,是抉择义,是回归义、无造作义、平和义、清净义、一时远离一切对待义,如是义中称为清净平等觉义,让我们在这个器世间中得到了安住,身虽在娑婆已是极乐中人,心智如是故,毕竟远离造作对待,毕竟远离无始以来三界所系之长维,横断横出于生死刹海。那么这个就是一念回归,身在娑婆已是极乐中人。何以故?心维系于此,身何以不得往生?所以此身是无生身,假以四大而显现,以佛愿为己命,何以生与不生?

  我们看他下边的文字。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那么这两句,最主要是前十七句文字的观察,以引导我们决定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就是无量光佛刹。此无量光佛刹非此土,非彼土,但在西方。西方者,所归之处,就是我们日轮所落之处,众生所归之处,生命消亡必然回归之处,业缘成熟所归之处,念念所消归之处,举心动念莫不被此所摄之处。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

  那么这十七种庄严器世间成就,结合下面的所谓十二种庄严有情成就,以圆满二十九种观察成就,观察彼国情世间与器世间真实功德利益,令众生一时无碍往生,就是于往生与往生自受用中得以解脱。下面讲受用了,就是往生受用,往生彼国、往生彼国我现在愿意往生了,知道彼国土是我本性之土、法性之土、无造作之土、无生之土,已经抉择了,无疑无虑了,究竟圆满了,人人必归,人人自然安定之处,只是妄想蒙蔽罢了。我现在把妄想丢在弥陀刹海中,自然得见,不须劳作,此处是省力修持,阿弥陀佛,无挂无碍了。这个地方认得了,那下面就是受用真实,一时会涌现在你生命之中。这个生命之中,就是佛的自受用,八种自受用,菩萨的四种正修行,加到一起能令我们心开意解,爱乐这种净土法则的修持。净土法则的修持十分有意义,能十分地解开我们无始以来烦恼缠缚的重担,令我们真正得轻安喜悦。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所以愿生。

  那么观察来观察去,我们就会产生这个凡夫愿生之愿。何以故?此愿者,非愿所愿,为什么说非愿所愿?不是虚妄造作的,不是妄想所出生的,是本质如是,故为本愿。

  怎么个本愿?以本显愿,以愿归本,所以不相隔离,本愿之智自然现前,非造非作故,所以是名“愿生”。此愿生不可动摇,不可增减,不可毁坏,所以一切众生本来往生。如是省力念佛,了无挂碍、了无对待,是为无碍光、焰王光、智慧光、欢喜光、一时入于平等之光,这个光明是所谓的愿生之义。在此处诸位善知识善观察、善运用。

  那么器世间令众生得以安乐,如大地载负众生,如虚空容纳世间。那我们在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的本愿心智中,得本自心智,一时安住。此心智非造作故,所以显于自性之本;因自性之本畅显故,所以显自心之愿。此愿非造作,所以真实之愿一时建立,就是抉择之愿,那么这个抉择愿是净愿、是慈悲愿、是智慧愿、是方便愿。所以如佛愿而愿,“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乎?”正是此语。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

  “次观”,那么前面是器世间观察,再看这个是众生世间观察,观察彼二种清净。所以愿心庄严成就二种清净,二种清净入一愿心庄严,那么这个愿心庄严中就表达此二种:一个是器世间的载负,再一个是情世间的受用,就是它的作用罢了。若是佛法没有作用、没有载负、没有载负之力、没有作用之力,我们就不能安住于佛法,不能心系于佛法,那你就丢失了佛法学习的真正的喜悦与乐趣,也就是它的法则不能真正地成熟我们。

  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

  一者先观其主,主者,心源之本相。所以众生之业莫不在于心意所表达,所以阿弥陀佛是主,我们的心意是主,那阿弥陀佛这个主正表达我们的心愿的庄严真实安立海。它安立在什么样一个状态下?我们来观察它。所以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以显自心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圆满庄严功德!我们是不是能在这个顺性中观察到阿弥陀佛所有的受用跟我们的真正究竟的心智相应呢?这样的来启发我们的主,来启发我们的心智。

  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菩萨者,一切行法善巧者。诸佛不动本位,示现种种刹土中,方便以悲、以智、以愿力,所行菩萨之道业之相。此相者,实在是诸佛如来不动法座,分身之数,垂迹之相,令众生皆于善巧菩萨者得以度脱。实无一诸佛菩萨行走世间,但令众生心智得满足故,显现如此。在这个说教中说如镜照物,外无所来,内无所生,令众生自见自知。我们都知道镜子照物的一种感知下,外面没有东西到镜子里面去,镜子里面也不会出生什么东西,但是能让我们了了分明。所以诸佛菩萨分身示化,亦复如是。令众生得见功德庄严,而无染着。

  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我们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了。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

  就是用广泛地解释方法,可能解释都有。

  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这真是一个大的转机,说此类众生无生之处安立,是名佛菩萨之众生,后面讲无生之生是名众生。此义何以令我等会同这个众生?我们常知见中众生就是轮回众生,多生于杂缘之中,生生死死,轮回不尽,是名众生。那么此类众生何以说?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

  佛所说法,皆有无量名义,有一个《无量义经》这么一个经典,就讲佛出一妙音,众生各个随类而解,随类而用,随类而证菩提,归于法则。那么一切言辞,莫不如是,无自性故。若以无自性抉择,一切法是为方便,那么这个众生亦复如是,其名亦无自性。

  一名有无量义。” 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

  所谓小乘家者,过去分有三藏二藏说,在我们中国隋唐以前这个教言中,这个唐朝以前的教言机制中,大家都这么称“二藏教言”。三藏我们都知道“经、律、论”这三藏。二藏怎么说?他把它判成两类藏:一个声闻藏,一个菩萨藏。二藏说:声闻藏者,就是小乘说;这个菩萨藏是大乘说。过去人判经是那样判的,后来象有天台教,有华严宗……他们判教又有新的设置,在这之前是判声闻藏与菩萨藏,二藏所设。

  这个大乘家与小乘家,是说声闻乘藏所研究者,大乘教即菩萨藏研究者,他们所宣化的教言。你在这个昙鸾法师的文字中处处可以得见“大乘家”这样的说法。所以“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

  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这个地方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转换?众生众生就是生生灭灭,是谓众生,这个地方众生是不生不灭的,实在是生生灭灭实无生灭,即是众生义,它不离其当体。我们这个生生灭灭的众生,其体无生无灭。所以此谓众生义者,众生义实在是可以如是说。你要说这样强自解释,那行不行?实际说,佛说法,无有实句,无有实法。法如伐喻,无有自性;药无实药,但因病而配置。那么教言亦复如此,无一实句,无一实法可得。所以“即是不生不灭义” 。

  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

  这个谈无生义,凡夫有情对无生义,往往不敢涉足。因为什么呢?我们生生灭灭,已经习惯了;变变化化,已经常乐于其中。要一个有情守护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十分钟二十分钟,就感到枯燥无味,了无情趣,希望丰富多彩,凡夫心智莫不如是,需要多变化、多情节来吸引心智。为什么呢?他已经习惯了。所以“是故无生”。

  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

  有生有灭,其体亦无生,所以既无生。有生有灭既无生。我们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恶无自性,正显其体。所谓有生无生,实在是众生判别,实在是说法之机,说法之便罢了,说法之各有其义理,义理之别。这个地方众生义理之别,但以无生之说。

  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

  这个地方,它是真如义。众生无生无灭是真如义,众生之名之真如义。假如象小乘说的众生生生死死之众生,多缘杂缘杂聚之众生,这样是事相之义,也是俗谛之义,也可以说是事相之义。这个地方描写的是真如之义,所以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抉择于一个法则。因为一切教言中莫不有真俗二谛,虽无自性,以真俗二谛可以二法彰显,若顺应世俗谛说,若顺应真如谛说,都可以表达。

  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

  这是苦谛,象我们世间的人在苦苦中、无常苦中,妄自增加、妄自守护、妄受其苦,这个就是所谓的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乃至说无量种种苦义所表现之事相。此地“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此苦义是体,是真如之体,所以此苦无有所得,无有所碍,自显本性故。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他用了十分通达的言辞,令众生在苦集中得解脱,就路还家。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之说,众生即菩萨、即诸佛之说,所以在藏性教中皆是如是说。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即是如是,其体无有异故。那么要是小乘家者,就是渐次教者,不许。圆顿之教言者,一念如是,真实不虚。这个是大乘教与声闻教,圆顿教、藏性教与渐教、次教所设之差别。

  斯其类也。

  这个文字,众生义者这一段解释得十分精彩,我们有时间下去了可以去深入审观。因为文字它有接度有情之功,无有拘泥众生之力。你不要拘泥在这个地方,但你要随它的功德你就会得到安乐,你要是被它拘泥死了,你就被它缠缚。所以有人死于句下,而被法碍。有人顺句而得度脱,回归于法性,而得成就。那么药,你不要把药当成病了,所以不要返药为病就行了。因为这是药,治疗我们的染着、沉沦之苦、执着之苦。所以这一段众生义的解释十分地精彩,望大家下去能反复地去嚼,去品尝此味,象嚼橄榄一样慢慢地能深入透彻地体会到善知识给我们的亲切提示。

  谢谢大家。今天就学习到这儿。

  阿弥陀佛!

  录音文字:明忻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六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