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举个例子,长江以北没有橘子生长的炎热的机制,由于你没有很炎热的机制,是长不出来橘子的。那么你说现在有温室效应啊,我们现在有暖房了,有人在暖房里种也可以结很大的橘子。古代人就比较自然,没有暖房,他是说自然的情况下,是这样的说法。
河洛果肆亦见有橘。
就是在洛阳啊,在这些地方啊,在黄河一带啊,市场上也可以看到橘子。这是举个例子罢了。就是说你不能说这个地方不种橘子,这个地方人就不能吃橘子,不能见橘子,那不行。它可以来往啊!这声闻亦复如是。虽然彼国不出生声闻,但是他们可以来生啊!可以运过来啊!这是举了个橘子的例子,虽是无情,我们可以感知得到。
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
赵国是哪个地方呢?[答:河北(山西北、河北西和南)] 魏呢?[答:河南西边(河南北、山西西南)] 这个地方鹦鹉多,我们要是静下来的时候,以前我在那个地方住了五个月,大概能见八种鹦鹉,勾勾嘴,头上长着尖尖的毛什么的,鹦鹉的嘴是这样子的(师做手势比作鹦鹉嘴),勾勾的,上面很长啊,勾勾嘴,下面很小,它的嘴翘。大概能见八种鹦鹉。(问:就是鸡足山上?)不是,就我那个院子。(问:别人没见过啊?)能见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黄的,什么样的,就是那个样子的。你没见过活该!哈哈……(众笑)慢慢来,不能怪我。他这个例子是这样举的。象鹦鹉在南方是比较多的。他说不渡陇西。这个陇是什么地方呢?河西走廊啊?不是吧!查一查吧!做一个问号搁这吧!学习有个问题搁着,大家就有一个点,坠住你,比较好。
这两个例子都给我们来打一个比喻呀!极乐世界没有声闻之种子,但不妨声闻来;彼国没有女人,不妨女人往生彼国;彼国无有根缺,不妨根缺有情得生彼国,成就菩提。这样呢,我们心智就没有障碍了。无外乎是给我们肃清往生愿望之障碍、往生路途之障碍。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佛愿的摄化,无碍摄化,究竟普照故,众生一念心智,即得见得用,往生之利抉择,这个抉择,就是所谓的信心,随顺即得安住,所以“信”“顺”二法是净土法门的要点。
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前面讲这个经论,你说二乘种不生啊,根缺之事啊,你就没有障碍了,这是会通之意。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这话问得是很尖锐呀!说你没事找事,以名召事,没有这个事,你说这个名干什么呢?你不是头上安头吗?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还是怎么呢?实际昙鸾法师替我们设问的问题都是很尖锐的,就是人很容易产生这种疑虑的。
答曰:如软心菩萨
就是我们称为初发意菩萨,刚刚识得法性,刚刚发心,刚刚了解到心无色无相、无来无去,刚对出离心生起爱乐。这出离心就是无对待心;沉沦心就是是非心、善恶心、凡圣心、得失心,这一切对待就是沉沦的心,就是三界之心啊!所以远离对待即为出离啊!很多人谈这个出离心,让人感觉到什么叫出离呢?横眉瞪眼,这不叫出离心,这是厌离心、怨恨心,厌离不见得是出离心呐!他不相应啊!(我们)要有清晰的一个认识。
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
这个地方他是比喻,软心菩萨是“不甚勇猛”的,“讥言生闻”,象自利的人是一样的,一遇到违缘就逃跑了,或者说就让给别人吧!你去吧,他担不了的。我们末世之人,好利而懈于责任呐!就是有功利的时候,人蜂拥而至;有责任的时候,你回头一看没有人了。就是好利而推卸于责任,这是末世之相啊!要是大家都会喜于责任,舍利于他,我们这个世界马上就变了,那就是君子国嘛!我们这个地方马上成君子国了!在迦叶尊者的加持下,这个地方成君子国也不是难事。但是你要是下到宾川,做君子国有点难了。不相信就试一试呗!要大家都是学佛的,心里平和下来,作个君子似乎也不是难事。但是到社会世俗上走动,你想做个君子,你越做君子别人觉得你越虚假。我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说这是傻子一个呗!所以说:“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说他是声闻,就是自利人罢了。
“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说他这样的人,为什么说女人谄曲呢?因为啥呢?从整体上来说,过去民间有一句俚语说:丈夫、男子犹如树,女人犹如藤。比喻是这样的,是不是这样我们且不管他,就这样比喻一下,这样说的。她为什么会谄曲呢?没有依附了,就会谄曲。为了使自己的依附得到成熟,就会有这种羸弱的东西,表现出这种相。讥伪之相,言女人。这并不是说生理现象所表达的。
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
这是他举的例子。有的人真是看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到事上就糊涂呗,所以讥此人是为盲人。
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
你聋子啊?就是你没听懂那句话呗!我们现在如聋如盲的机会太多了,尤其是在佛法中,被自己的情感、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蒙蔽的时候,得闻佛法如聋如盲啊,我们要不如聋如盲,这里面的人早已是他方菩萨,或是他方佛土的佛了。如聋如盲啊!这举的例子越来越多了。
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寋(sai)吃
就是结巴一样的。
讥言哑人。
怎么不说话呀?象哑巴一样。
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
这个讥嫌,他解释这个讥嫌名。象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六根具备者稀呀!当时我们在谈论出家这个事情时,以前看到很多人都发心出家。一看遮难,很多人都出不了家。很多出了家的人,用这个遮难一看,许多人都不行。为什么呢?不具故,六根不具足,有二十二种疾病。现在很多人说:我不出家。我说:你出家谁要你呢?因为你根不具呀!好比这么说,你知见不具呀!因缘不具呀!很多人真是这样子。意根不具嘛,邪见、不正见人就是意根不具啊!你根本不够格出家。有很多人认为出家是很简单的事情。福德不具,出家甚难呐!甚难甚难的。要是出家不争气,那你也是因缘吧。说沉沦路上多一个沉沦者,如此而已!出家甚难呐!说这个是讥嫌之名。
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
所谓的本愿就是他这个愿望呢,我们说有总相的,有细则的。好比说前面讲的:总相与别相呀,一句者,十六句入一句,这一句是为清净相,是为总相,这总相说与分别说呢,分别说是十六句说,好比我们现在学这个大义门,这也是分别说。那么清净门呢?是总相门,“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么这是清净体相。后面这十六说呢?是为了解释它,为了表示它的实质内涵。
那么法藏比丘的本愿是什么呢?四十八愿中,愿愿真实啊!所以过去的人就讲这个愿是什么本愿,那个愿是什么本愿。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的译本中,有一个唐朝的译本,以前蕅益大师十分提倡那个版本,那个版本要是有人读了,能了解这个,有那四句偈子。近代夏莲老居士汇集的本子中也引用了这四句偈子,这是我最喜欢的四句偈子了。我感觉就是直接把阿弥陀佛的愿望作了一个很细致的表述:“设我成佛道,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他这几句偈子呢,十分简洁明快地把阿弥陀佛的愿望表述得清晰得很。以前由于经常读《无量寿经》,有许多话就读会了,就感觉这话特别亲切、相应、好用。那么法藏比丘的本愿,“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有人说四十八愿中,或者三十二愿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阿弥陀佛的愿望。乃至十念也好,种种说法也好,都是所取用,这个地方机制建立是这样子的一个设置。
我们在净土教言的学习实践中,来认识法藏比丘的愿望,怎么来认识呢?我们提一提,大家去审视。
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
所谓这奇者,就是我们娑婆世界有情,自利不得满足故,所以偏赞声闻。何以故呢?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化设法中,在人类设法中,以声闻为准绳。佛法住世,在人群中,以声闻为准绳。这整个机制的表达,他表达在这个地方了。所以说是以声闻多为奇,这奇者就是为胜,为胜利故。令我们了解释迦佛在人寿百岁实施应化教育所特现的特色。就是他这一个特现特色。
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
“实际”二字呢,我们称为顺法性而取灭,顺实际而证入。有人是这样判:声闻教者,若是取灭,是为断灭之相。就是取于断灭。这种种说法只是给凡夫一个交代,跟我们没有关系。就是给你一个交代,他的趣佛所安住,你不了解,单是一个交代罢了。就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取灭的时间,有诸菩萨、贤圣、阿罗汉、圣者来劝他,说:“世尊当住世,不当取灭。”世尊举了个例子说:犹如长者,其儿因父常居故,不听父言,父舍儿去他国,就是舍弃了,去他国了,然后让人捎信回来,他才听,要不然他已经不听了。这是举了个例子,释迦牟尼佛说那我回我的报土了,不再跟你们纠缠了。因为你们已经不尊重我的教言了,不尊重我的法则与机制了,所以才设立应化之相。
现在我们看到的应化身,就是画像、塑像、雕像,种种像。这个像与世尊在世等无差别。何以故呢?世尊依教重设之相,多在说法。我等但是遵循教言的,亦得成就菩提。不遵守教言,世尊在世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说:世尊取灭,我等应生起尊重与爱乐,那么这个取灭亦是住世之相。所以证实际,实际为证。
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