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集
原文:
(文字接上)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寋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内容提示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的学习,我们现在继续进行。
昙鸾法师把十七种国土庄严次第与我等宣化,欲令我们通过文字,来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种种妙相庄严,有一个完整的、感性的认识与了解。这个感性的认识与了解也是自身、自心的了解。
佛法不离心地,佛法不离现前一念,佛法无始无终,抉择于现下,展现于未来,通达于过去。实在是名言之别,其本质无别。但取用之时,现过、现、未来;在言说之时,说善、说恶、说以无记。
法界虽显十法界之别,一法界显,九法界一时泯灭,所以众生往往得见一法界之安住,不知十法界之圆满,不得归入一真。世尊以无碍智,以法界体性智,以大圆满镜智,以种种具足智慧,照了觉知世间,证实世间真实之相。与一切众生宣化,令一切有情真实了解这个法界,运用自身的生命,成就无上菩提。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亦复如是,从最初清净庄严总相入手,得见阿弥陀佛所证国土。国土庄严实在是我们自心法性本然之清净、本然之总相。此相非相,含纳诸相,了无一相可得,是谓自性得见。如此得见可以通达建立一切法则。何以故?一切庄严莫不从此空性中流出,建立万法唯心机制,所显,为因缘所显。缘起法灭之说,我们在学佛的机制中都能清晰地认知。
昙鸾法师次第地运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偈句,来逐渐地引导我们去深入了解自心自性。所说之法则无外乎自心之守护、自心之认识。
昨天我们把“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这一段文字学过了之后,又接触了“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在“等无讥嫌名”处,所谓“大义门功德”,我们要有个细致的了解。说到大义门,就是大乘之门,易说难行。何以故呢?旷劫守护誓愿,三大阿僧祗劫一时功成圆满,自他二利,究竟具足。
这个功成圆满是来自于一时的无上菩提心的发起,延续于三大阿僧祗劫的孜孜不倦地实践。这是诸佛如来成佛的普遍机制所建立。我们一般在通教中,都是如是说教,如是认识。在顿教中不作如是说,象“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样的如实教言,舍去过去说的“开权显实,但说一乘”,一切方便一时摒舍,直指根本,令众生进趣无上觉路,就路还家,一时解脱。这个一时解脱,非是功利心,非是偷盗心,亦非是虚假心,但指根本真实利益,与众生作以抉择。这正是佛的大悲、大智、大勇。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机制中,得遇净土教言,亦是我们的善根成熟,才得遇此法。我们能在这个地方来学习实践它,不断地熏修自己无始以来已被虚妄的业习所蒙蔽的心智,使自性的无碍光明彻底坦露,开启众生的大义门心智,也就是大乘心智。
大乘心智在我们汉传佛教里,现在由于宗教的断层,我们中国人缺乏一个宗教的教育机制,就是相续性。实际这也不是这个时代带来的,是从上一个世纪之初,从清朝帝王政府一直到民国政府,这一段时间里,已经带来一个砸烂孔家店、破四旧、立四新之说。那个时代已经造成宗教与传统文化的破坏。这一百多年来,中国整个宗教机制已经受到了重大的创伤。
要是没有宗教生活,来直接接触这种觉悟者的生活、圣者智者的生活,那是十分难得难遇的,这样的机制是十分难遇的。何以故呢?因为它是没有基础的。就象我们在这个沙滩上欲建筑高楼大厦,这个房子是没有基础的。那么,我们要是有深厚的稳定的宗教基础,再来实践贤圣之教,享受佛法的法味,那实在是很容易得到这个机制的。
那么我们怎么来弥补呢?阿弥陀佛以无碍智观察无量刹土,设立净土方便,欲令无善根众生,或者善根成熟众生,或者说极罪恶众生,或者说善根向往众生,乃至贤善众生,发起广大殊胜的这种一生成佛的利益,所以建立了这样一个教言,就是净土教言机制。这皆是以佛陀的愿力,旷劫以来成就的报德事实,犹如我们娑婆世界的有情,所接触到的现世的事实是一样的:具足力量,具足业报,具足感受,具足受用,不是空泛的。
我们一般认为说万法唯心,把这唯心就放在一种不着实的、一种虚迷的心智中去,实际不如是,业报如是,若苦若乐,业报如实在世间延续,所谓因果不虚故。假如我们能在这地方抉择认知,那我们深达诸法空相,法无自性,在圣义谛得解脱,在平等心智中得以安住,在庄严处得以满足受用,那你就是一个福慧具足之人。
我们执着于空泛之理,就会生相似的所谓的法性之见,称为断灭见,或者顽空之见。所以若人说空,说于顽空,此人生邪见,断灭佛法慧命。何以故呢?无以因果妙用故,无以世间成熟故。你成熟不了世间,于世间多作减损。这一类的人,在我们汉传佛教里,创伤面比较多一些,就是所谓的泛空教育。对因果的爱乐与守护,因果不虚的如实认识不能深入实践。所以多有侥幸、自欺、迷茫、徘徊、观望,这样的不能踏实下来,不能如实下来,不能安住下来,不能真切地了解万法唯心的机制,就是自作自受。谁来作呢?心来作!唯心来作之时,就是虚妄的业缘。唯心来做,唯性来做,那就是苦乐,那就是苦业、颠倒之业、迷失之业。所以说万法唯心,心作心受,心作心是。我们要是能真正如实了解这一点,就会深信因果,无怨无悔地来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的依正二报,来自他二利。真正建立这种苦乐自在之国土。我们在这苦乐之中,不能自在,这就是染著所造成的。
“大乘善根界”,它的本质是自他二利的具足教言。
在我接触过的许多念佛人的说法都是“我往生”、“我能不能往生”的话题。说“我功夫不能成片,我怎么能往生呢?我业障这么深,我怎么能往生呢?我……”就是说我。不是不让说我,是不了解这个法则的机制,很难随顺着佛法,而只是在自己的业习上去感知自己的业习变化,用妄想测知佛法,用感知、功夫来测度无造无作的清净的总体,就是自性之体。所以违性起修,若善若恶,若苦若乐,循环不已,终是六道之业。这样埋没了许许多多所谓的现前学佛有情。虽是在嘴上学佛、念佛,甚至在做种种所谓的功德,但你离佛法是甚远、甚远的。何以故呢?昧失菩提心故,所作业皆是轮回之业。只是善轮回、恶轮回的差别罢了。
昙鸾法师乃至历代善知识,在这净土法门传播与设教的过程中,孜孜不倦地来对我们传达这种大乘的善根机制——菩提心的机制。昨天我们谈到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的时间提到“净土一法,从上辈、中辈、下辈,无不是以无上菩提心为根本依止。你要是说:我不明白菩提心怎么办呢?了解一切众生咸能往生,了解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那么随顺佛力咸能往生。这就是大菩提心。这样来认识就比较方便,平等智在这地方可以透视出来。
因为,要是单单通过教理来认识呢?许多有情这个机制就很难成熟。怎么办呢?一切众生咸能往生,这就是大菩提心。这能彻底阐述清净平等的法性,令众生爱乐,就是自他二利,一时在阿弥陀佛愿力的摄化下,得以启用、得以回归、得以安住、得以修持。最弱的是你可以在这熏修,可以实践。这个整体教言是没有离开无上菩提心的。愿往生心、愿一切众生往生心、一切众生皆能往生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我们大家念佛的机制就平等、清净、安乐、没有挂碍。要是说某一类有情能往生,那佛必有所碍;说某一类人不能往生,必有对待;说某一类能往生,必然不平等。这样呢,阿弥陀佛的誓愿就被这种知见、这种选择所遮障,不能彻底地表达出来。我们没有能力、没有必要,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格来遮蔽佛陀的这个愿望,来遮蔽佛陀的这个愿力,遮蔽佛陀的这个平等广大的回施,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来这样做。所以说净土的教言清净、平等、广大。
我们接着昨天的文字(来学习)。昨天我们说到阿罗汉“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我们都知道在《法华经》中所讲,有化城之喻,凡夫心性羸弱,二乘心性亦复羸弱,无有悲心摧使故,无有愿力所摄故,就会求于实际。安住化城亦是方便,所以世尊设欲阿罗汉应供方便,以令此类有情得以不堕三界,又能出离生死,这样一个化城教言。虽未趣于究竟,但得解脱。这样因为在利人利他分中,多不具方便。所以阿罗汉一旦业缘一尽,就取灭了。
象大阿罗汉说法第一,富楼那尊者,在五百结集之前,大迦叶尊者到须弥山上,去集结,告诸大阿罗汉勿为取灭,应使世尊教言广传于世。运用阿罗汉的通力到富楼那禅座的地…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