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住的实际国土,取灭之处去安住。那你这样还要有回小向大的唤起,就是更生之唤起,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我们还等待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昙鸾法师就抉择了这个地方,不给你化城,除三界外,就是极乐世界。这样呢,令我们有一个进趣的方便。当然这不是二次教言。有人说;净土教言搞不好就搞成二次教言了:要么就是沉沦呢,要么就是成佛啊。是不是二次教呢?也不是这样子。
善根不成熟的有情,他是听不懂这个教言的,他只是说被这个种子摄化了,如此而已;善根成熟者,深了达这些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的究竟悲心所在,遮蔽我们这个虚妄的择取,就是三乘择取、二乘择取,让我们发无上菩提心。这是引发有情唯以无上菩提心的一个教言,就是不给你三乘的设置,也不给你渐教的设置,只希望我们一生成办无上菩提。末法时代的人刚强、好强故。所以呢,一生成办还是配合我们的心智的。
我不相信有人会这么说:我不想这一生出离生死,我想多生多劫沉沦,以后再说出离生死。有没有这样的有情呢?除非是愚迷有情,贪恋世间之有情,这样的有情,我们很难去说他什么。但这样的人呢,不是愚就是狂啊!所以印光法师说过:“不愿往生之人,不愚即狂。”你昧失了自己的心,你不怕沉沦,不知沉沦之苦,那是没有办法的,要真正地知道沉沦之苦了,没有人不愿意出离。出离,那莫过于净土教言,就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教言,恒断于生死流。这个教言不论你凡圣,但是随顺,一生成佛啊!这个没有夸张啊!这是十方诸佛所赞叹,十方诸佛所印许,十方诸佛所推崇的教言。所以说:“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能体味到昙鸾法师,依止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给我们猛推一掌啊,令我们进趣无上菩提心。在誓愿中、意乐中守护无上菩提心,就是一生成佛。
我们这一生不成佛,我感觉在人间沉沦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机制啊!以前,我问过几个转世的喇嘛:“你们为什么转世呢?转世的愿望是什么呢?”他们一般都是这样说:“众生不尽,誓愿不穷。”他们要度脱众生啊!这是第一个概念。再一个就是说:“哎呀!这个世间很有娱乐处啊!”这个娱乐是什么呢?就是度虚妄之有情,得世间之福德,这是他们的娱乐。在藏传佛教转世里有娱乐的愿望,他知道这世间是虚假的,但他们深信这世间的福德。怎么样的福德呢?度脱有情。就是饶益有情之乐、修法之乐、传法之乐、慈悲智慧之乐,他们是这样认为的。这点跟大乘教言的机制是一样的。只是说他们把这当成一个誓愿戒,就是守护一个戒律。你必须得这样守护,生生世世、生生世世这样守护,守护什么呢?利益众生之乐、行法之乐、饶益有情这种乐趣你要守护,不守护不行,不舍众缘之乐。
这跟净土教言十分地相融,净土教言不好讲的机制也在这个地方。因为什么呢?它有很深厚的成就之后的比拟说,就是说法益的享受,“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这个地方就是受乐无间的教言。后来我就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转世了。我以前认为这个转世实在是太苦了,要是到人寿一劫一劫在减,这实在是太苦了。净土教言不是这样说的,是我们同生安乐国,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发此愿。此一说:愿一切有情成就无上菩提。这个誓愿是广大周遍、真实不虚。这种平等广大的施教是一切法门不可取代的。所以说:“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给我们一条路——成佛。你不要轮回了。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真是悲心彻骨啊!不许我们轮回了,起码是不许有情再去沉沦了。那你要说:“我沉沦了,他挡不住我。”我也不劝你,慢慢来吧!这个地方希望我们如实呀。
一切善知识、一切诸佛菩萨不代众生业,但施教以清净教言,令众生爱乐教言而得度脱。常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摄化令其离苦啊!此苦是众生虚妄所造,诸佛所不染。诸佛看不到这些业报,因为同事故,感受众生迷茫之苦、虚妄之苦、是非之苦、对待之苦、善恶之苦、不究竟圆满之苦。这是与我们同事之时,顺我们的愿才见到我们的业,不顺我们的愿看不到如此的业。何以故呢?在诸佛心智广大光明的一真法界中,皆是清净真如世界海啊!但有诸乐趣,无有一切苦杂之缘。随顺众生业分得入娑婆,得见种种罪恶、颠倒、是非、差别之相,来度化我等啊!象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实是随顺众生业而得见,并不是说他有此业啊!诸位善知识在这地方一定有一个善思维观察。所以说:“是以唯应于净土生”。
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在这里,昙鸾法师还是一直为了剥离大家对极乐世界的迷失。极乐世界本来是我们固有之家园、法性之土。阿弥陀佛顺性建立,把它表现出来了。我们假设是顺性不得,就顺弥陀报德,会切入究竟涅槃之道。凡夫有情一般一说“涅槃”二字,多以断灭顽空之说,因为你无力涉足。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声闻教言中说:烦恼断处即涅槃。实际此说是解脱涅槃。
涅槃之制,分三类机制,合起为佛法涅槃。因为涅槃本是外道之词,就是休息。本来是印度教的名词。在《大般涅槃经》里世尊讲:世尊取涅槃者,如“伊”字三点。在印度文中,读“伊”的,就象我们的除号一样(编注:÷),是三个点,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是这个字了,佛法亦复如是。佛所安住之大涅槃具足三德四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涅槃”,他来解释他取灭之功德因缘呢。若佛之应化身久住于世间,与世人同事,世人轻谤啊,多生厌离。他(众生)宁愿去浪费都不愿去见他(佛)了,所以世尊取灭了。这是众生以(佛)久居而产生厌离之心。再好的东西众生也会这样子的。所以佛应化取灭。何以故呢?众生心智中所催使故。
在有情善根成熟之时,诸佛的应化身犹如江水映月,非是无月,月是无水,月不得见。如果你善根不熟,你就没有这个江水,就映不出来它。并不是说没有月亮,跟这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诸佛如来不取于灭。他讲那个“伊”字三点,是说了三种:智慧、慈悲、解脱。缺一个点就不是佛所讲的涅槃、涅槃之道。所以世尊取灭欲令众生得以警觉:警觉于无常道,而出离生死苦海。不贪染这种无常、无我,究竟随顺无常、无我来观察世间,审视寂静涅槃。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机制中,要是对弥陀的教言没有了解,对释迦佛的教言没有了解,那我们可能说声闻是什么样子?声闻有四念住安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诸行无常、观法无我。那么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念住就是所安住的地方,所安住的法则。世尊在世的时候依佛为住,依佛为教,依佛为依怙啊,僧众得以安乐。世尊欲取灭,阿耨楼陀劝阿难尊者:“阿难你不要发呆了,你赶紧劝世尊,你看看世尊取灭了,这比丘依谁为住啊?”那么阿难过去问世尊。世尊说我取灭以后,汝等应以四法安住。我们称为四念住。
那我们现在依什么为安住呢?依我执我慢、我是我非来安住吗?你可以看一看你自己是怎么念住?我们张嘴是无我吗?是无常吗?是寂静吗?是慈悲吗?是方便吗?我们举心动念是智慧吗?是无染吗?是尊重有情吗?要是如是,就是真正的佛法的修行人;若不是,一定要检讨自己,不管是任何人。你不是佛法的修行者,你脱离了佛法的教言,就是自利教言你尚不得,怎么能利他呢?我感觉诸位善知识我们都会爱乐、尊重自己生命的每一个延续的刹那,每一个延续的刹那累计了我们生命的全体,累计地表达了我们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虽不可得,都在你每一念中孕育着、表现着、成熟着。这个地方还是来激励我们的。
这个地方,说彼国没有声闻。好比说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闻心智的有情,你说彼国没有声闻,他就不愿意往生了。有的人求人天福报,有的人求我不要堕地狱苦就行了,他就愿意往生了。种种往生的机制最先摄的是三恶道众生。所以设我作佛,国无地狱、恶鬼、畜生,没有三恶道。我们看阿弥陀佛先发愿是这样的,最后发的愿是什么呢?“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后边是摄菩萨的。前边是摄地狱、恶鬼、畜生的。此类有情的机制已经成熟了,他们心智充满了恶性果报的东西,此类有情愿意离苦者,离三恶道者,亦愿意往生彼国。有的人求人天福报,你看看人天福报讲的是什么呢?哎呀到我国,身色紫金,无极之身,太虚之体,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具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神足明,皆得善巧,可以知一切众生心作,可以以天耳听一切诸佛宣化,可以以神足力到一切诸佛刹土,可以分身无数供养一切诸佛,这是以天人之心啊。那这面是声闻之心啊,他方声闻,我就是想自利,我想寂静涅槃,想寂静守护。
我问过一个菩萨:“你平时念佛干什么呀?”他说:“我喜欢静。”这就是声闻心,他没有慈悲心。有人说我念佛为什么:“众生就是苦啊,为了众生彻底离苦,究竟菩提,我才念佛的。”这就是菩萨心。
“所生彼国者,那是他方声闻。”何以故呢?你有声闻心,阿弥陀佛亦摄化你,令你往生彼国而成佛道。往生彼国都不由你了,不由你的声闻心了,往生彼国不由你的地狱心了,往生彼国不由你的天人心了,往生彼国也不由你的菩萨心了。就是正觉华化生,令你趣于无上道。这就是净土法门无上菩提心的根本表现所在。
我们要以无上菩提心来观察净土教言呢,摄于九界真实不虚,普利十方真实不虚,三圣、三凡、三恶道,广利真实不虚。你会在这抉择的,你就不会鬼头鬼脑地、东张西望地去搞其他名堂了,你会踏踏实实地一法深入,抉择教言,真正去实践这个法则。这个地方讲的是他方声闻心智有情成熟的得生彼国。实际得生彼国就是回小向大。
那么地狱、恶鬼、畜生这一类的生命,往生彼国什么?就是离三途是为方便,成佛道是为究竟啊!人天果报亦复如是。有的人贪图神通…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