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的實際國土,取滅之處去安住。那你這樣還要有回小向大的喚起,就是更生之喚起,如黃鹄持子安,千齡更起。我們還等待這個有什麼意義呢?昙鸾法師就抉擇了這個地方,不給你化城,除叁界外,就是極樂世界。這樣呢,令我們有一個進趣的方便。當然這不是二次教言。有人說;淨土教言搞不好就搞成二次教言了:要麼就是沈淪呢,要麼就是成佛啊。是不是二次教呢?也不是這樣子。
善根不成熟的有情,他是聽不懂這個教言的,他只是說被這個種子攝化了,如此而已;善根成熟者,深了達這些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的究竟悲心所在,遮蔽我們這個虛妄的擇取,就是叁乘擇取、二乘擇取,讓我們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引發有情唯以無上菩提心的一個教言,就是不給你叁乘的設置,也不給你漸教的設置,只希望我們一生成辦無上菩提。末法時代的人剛強、好強故。所以呢,一生成辦還是配合我們的心智的。
我不相信有人會這麼說:我不想這一生出離生死,我想多生多劫沈淪,以後再說出離生死。有沒有這樣的有情呢?除非是愚迷有情,貪戀世間之有情,這樣的有情,我們很難去說他什麼。但這樣的人呢,不是愚就是狂啊!所以印光法師說過:“不願往生之人,不愚即狂。”你昧失了自己的心,你不怕沈淪,不知沈淪之苦,那是沒有辦法的,要真正地知道沈淪之苦了,沒有人不願意出離。出離,那莫過于淨土教言,就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教言,恒斷于生死流。這個教言不論你凡聖,但是隨順,一生成佛啊!這個沒有誇張啊!這是十方諸佛所贊歎,十方諸佛所印許,十方諸佛所推崇的教言。所以說:“叁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能體味到昙鸾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給我們猛推一掌啊,令我們進趣無上菩提心。在誓願中、意樂中守護無上菩提心,就是一生成佛。
我們這一生不成佛,我感覺在人間沈淪不知道是一個什麼機製啊!以前,我問過幾個轉世的喇嘛:“你們爲什麼轉世呢?轉世的願望是什麼呢?”他們一般都是這樣說:“衆生不盡,誓願不窮。”他們要度脫衆生啊!這是第一個概念。再一個就是說:“哎呀!這個世間很有娛樂處啊!”這個娛樂是什麼呢?就是度虛妄之有情,得世間之福德,這是他們的娛樂。在藏傳佛教轉世裏有娛樂的願望,他知道這世間是虛假的,但他們深信這世間的福德。怎麼樣的福德呢?度脫有情。就是饒益有情之樂、修法之樂、傳法之樂、慈悲智慧之樂,他們是這樣認爲的。這點跟大乘教言的機製是一樣的。只是說他們把這當成一個誓願戒,就是守護一個戒律。你必須得這樣守護,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這樣守護,守護什麼呢?利益衆生之樂、行法之樂、饒益有情這種樂趣你要守護,不守護不行,不舍衆緣之樂。
這跟淨土教言十分地相融,淨土教言不好講的機製也在這個地方。因爲什麼呢?它有很深厚的成就之後的比擬說,就是說法益的享受,“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個地方就是受樂無間的教言。後來我就明白他們爲什麼要轉世了。我以前認爲這個轉世實在是太苦了,要是到人壽一劫一劫在減,這實在是太苦了。淨土教言不是這樣說的,是我們同生安樂國,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皆發此願。此一說:願一切有情成就無上菩提。這個誓願是廣大周遍、真實不虛。這種平等廣大的施教是一切法門不可取代的。所以說:“叁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于淨土生。”給我們一條路——成佛。你不要輪回了。
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真是悲心徹骨啊!不許我們輪回了,起碼是不許有情再去沈淪了。那你要說:“我沈淪了,他擋不住我。”我也不勸你,慢慢來吧!這個地方希望我們如實呀。
一切善知識、一切諸佛菩薩不代衆生業,但施教以清淨教言,令衆生愛樂教言而得度脫。常隨順衆生,隨順衆生,攝化令其離苦啊!此苦是衆生虛妄所造,諸佛所不染。諸佛看不到這些業報,因爲同事故,感受衆生迷茫之苦、虛妄之苦、是非之苦、對待之苦、善惡之苦、不究竟圓滿之苦。這是與我們同事之時,順我們的願才見到我們的業,不順我們的願看不到如此的業。何以故呢?在諸佛心智廣大光明的一真法界中,皆是清淨真如世界海啊!但有諸樂趣,無有一切苦雜之緣。隨順衆生業分得入娑婆,得見種種罪惡、顛倒、是非、差別之相,來度化我等啊!象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實是隨順衆生業而得見,並不是說他有此業啊!諸位善知識在這地方一定有一個善思維觀察。所以說:“是以唯應于淨土生”。
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爲聲聞。
在這裏,昙鸾法師還是一直爲了剝離大家對極樂世界的迷失。極樂世界本來是我們固有之家園、法性之土。阿彌陀佛順性建立,把它表現出來了。我們假設是順性不得,就順彌陀報德,會切入究竟涅槃之道。凡夫有情一般一說“涅槃”二字,多以斷滅頑空之說,因爲你無力涉足。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聲聞教言中說:煩惱斷處即涅槃。實際此說是解脫涅槃。
涅槃之製,分叁類機製,合起爲佛法涅槃。因爲涅槃本是外道之詞,就是休息。本來是印度教的名詞。在《大般涅槃經》裏世尊講:世尊取涅槃者,如“伊”字叁點。在印度文中,讀“伊”的,就象我們的除號一樣(編注:÷),是叁個點,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是這個字了,佛法亦複如是。佛所安住之大涅槃具足叁德四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涅槃”,他來解釋他取滅之功德因緣呢。若佛之應化身久住于世間,與世人同事,世人輕謗啊,多生厭離。他(衆生)甯願去浪費都不願去見他(佛)了,所以世尊取滅了。這是衆生以(佛)久居而産生厭離之心。再好的東西衆生也會這樣子的。所以佛應化取滅。何以故呢?衆生心智中所催使故。
在有情善根成熟之時,諸佛的應化身猶如江水映月,非是無月,月是無水,月不得見。如果你善根不熟,你就沒有這個江水,就映不出來它。並不是說沒有月亮,跟這個是沒有關系的。所以說諸佛如來不取于滅。他講那個“伊”字叁點,是說了叁種:智慧、慈悲、解脫。缺一個點就不是佛所講的涅槃、涅槃之道。所以世尊取滅欲令衆生得以警覺:警覺于無常道,而出離生死苦海。不貪染這種無常、無我,究竟隨順無常、無我來觀察世間,審視寂靜涅槃。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機製中,要是對彌陀的教言沒有了解,對釋迦佛的教言沒有了解,那我們可能說聲聞是什麼樣子?聲聞有四念住安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諸行無常、觀法無我。那麼這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念住就是所安住的地方,所安住的法則。世尊在世的時候依佛爲住,依佛爲教,依佛爲依怙啊,僧衆得以安樂。世尊欲取滅,阿耨樓陀勸阿難尊者:“阿難你不要發呆了,你趕緊勸世尊,你看看世尊取滅了,這比丘依誰爲住啊?”那麼阿難過去問世尊。世尊說我取滅以後,汝等應以四法安住。我們稱爲四念住。
那我們現在依什麼爲安住呢?依我執我慢、我是我非來安住嗎?你可以看一看你自己是怎麼念住?我們張嘴是無我嗎?是無常嗎?是寂靜嗎?是慈悲嗎?是方便嗎?我們舉心動念是智慧嗎?是無染嗎?是尊重有情嗎?要是如是,就是真正的佛法的修行人;若不是,一定要檢討自己,不管是任何人。你不是佛法的修行者,你脫離了佛法的教言,就是自利教言你尚不得,怎麼能利他呢?我感覺諸位善知識我們都會愛樂、尊重自己生命的每一個延續的刹那,每一個延續的刹那累計了我們生命的全體,累計地表達了我們的過去、未來、現在。叁世雖不可得,都在你每一念中孕育著、表現著、成熟著。這個地方還是來激勵我們的。
這個地方,說彼國沒有聲聞。好比說我們這個世界的聲聞心智的有情,你說彼國沒有聲聞,他就不願意往生了。有的人求人天福報,有的人求我不要墮地獄苦就行了,他就願意往生了。種種往生的機製最先攝的是叁惡道衆生。所以設我作佛,國無地獄、惡鬼、畜生,沒有叁惡道。我們看阿彌陀佛先發願是這樣的,最後發的願是什麼呢?“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叁種忍住不退轉”後邊是攝菩薩的。前邊是攝地獄、惡鬼、畜生的。此類有情的機製已經成熟了,他們心智充滿了惡性果報的東西,此類有情願意離苦者,離叁惡道者,亦願意往生彼國。有的人求人天福報,你看看人天福報講的是什麼呢?哎呀到我國,身色紫金,無極之身,太虛之體,皆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具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神足明,皆得善巧,可以知一切衆生心作,可以以天耳聽一切諸佛宣化,可以以神足力到一切諸佛刹土,可以分身無數供養一切諸佛,這是以天人之心啊。那這面是聲聞之心啊,他方聲聞,我就是想自利,我想寂靜涅槃,想寂靜守護。
我問過一個菩薩:“你平時念佛幹什麼呀?”他說:“我喜歡靜。”這就是聲聞心,他沒有慈悲心。有人說我念佛爲什麼:“衆生就是苦啊,爲了衆生徹底離苦,究竟菩提,我才念佛的。”這就是菩薩心。
“所生彼國者,那是他方聲聞。”何以故呢?你有聲聞心,阿彌陀佛亦攝化你,令你往生彼國而成佛道。往生彼國都不由你了,不由你的聲聞心了,往生彼國不由你的地獄心了,往生彼國不由你的天人心了,往生彼國也不由你的菩薩心了。就是正覺華化生,令你趣于無上道。這就是淨土法門無上菩提心的根本表現所在。
我們要以無上菩提心來觀察淨土教言呢,攝于九界真實不虛,普利十方真實不虛,叁聖、叁凡、叁惡道,廣利真實不虛。你會在這抉擇的,你就不會鬼頭鬼腦地、東張西望地去搞其他名堂了,你會踏踏實實地一法深入,抉擇教言,真正去實踐這個法則。這個地方講的是他方聲聞心智有情成熟的得生彼國。實際得生彼國就是回小向大。
那麼地獄、惡鬼、畜生這一類的生命,往生彼國什麼?就是離叁途是爲方便,成佛道是爲究竟啊!人天果報亦複如是。有的人貪圖神通…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