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子,很短暂,但是特别苦,心就壅在那个地方,很苦很苦。我可能举我的例子,大家心里会有个想法,一个参照吧。
那么往生彼国就是大乘之心,我们现在看看大乘之心,像这个文殊誓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大乘心。
像我以前在很多地方就这样发愿:“若一众生于往生不生起决定,我誓不往生。”一发这个愿,你还有什么疑惑二乘不二乘的呢?这样发愿是不为自求之根本依止,你这样有个依止了。你能不能做得到呢?你不顺性就做不到,你稍有我、我所的染着,马上就会生起崩溃,那业习就会沉重,就会痛苦。所以诸佛菩萨无量劫以来知无众生可度,依悲愿故摄化有情,所以广度世间有情,广度世间虚妄染着有情,功不唐捐。所以知法不可得,深信因果——这就是诸佛菩萨,真俗二谛的大智大用。一切凡夫在此处迷失,一切圣者智者在此处安立成就,所以二谛融通,三昧正受,广利世间,以大威德力饶益一切有情,不改初衷,广利人天。所以一发心已成等正觉,广利有情于恒河沙劫无有疲厌。
我想起他们我经常会脸红,说,你这个学佛人真是差距太大了。那我们要是读一读文殊菩萨的愿,你的心智是不是相应呢?我们天天晚课八十八佛,大慈大悲悯众生,我们会念这样的誓愿,这念誓愿是你的心念还是你的口念呢?还是身心俱在念呢?如果我们身心俱念,那就是大乘善根之众生,出世之善根。不为自求就是出世善根啊!我们学习这十七种庄严中,清净庄严,量功德庄严,后面就是出世善根。“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出世善根从什么地方生呢?就在大慈悲中生啊。大慈悲就是不为自求,何以故?若为自求,法性得见,一时证于实际,无有流转三界之苦劳,不在这个尘劳中荡漾自己了,虽是声闻,亦得自利安住,所以与诸佛如来同坐解脱床,他亦是自在。
这个大乘门,希望诸位善知识来观察,善自观察、了解。要不然我们勤苦奔波还是为自啊!不光不是为自己的证道,而是为自己的烦恼。常见有情妄说是非,常见有情妄说善恶,常见有情妄说自他。这有情是谁呢?可能就是我们罢!妄自设造啊。不要说大乘门,声闻乘门不可知,不要说声闻乘门,正知见不可及,佛法门外之人。释迦牟尼佛在律藏教言中讲,此五种贼中,你堕入四贼之中了,(编注:见《四分律》)虽是无刀,窃夺世间,因为啥啊?与佛法不相应故。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
诸佛如来,我们比较好理解。贤者,三贤之类,已伏烦恼;圣者,已断烦恼之类。所以“等众”。
由国浊故,分一说三。
实没三乘教啊,但是一乘,诸佛出世莫不如是。为何强制三乘呢?因众生心智分别浊染故。所以释迦牟尼佛于此浊恶世界亦复如是。虽无三乘,方便设置,所以人天乘、声闻乘乃至菩萨乘。为什么设置三乘呢?实无所设呀,令众生归向故。若是此设,不可作一乘说。所以为顺应众生,实无所设,利益三乘,教化世间,应机摄化故。所以顺应众生,应机摄化。
或以拓(tuo)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
这是说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受的果报。释迦牟尼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他方菩萨一到此娑婆世界第一先问世尊:“世尊少忧少恼否?众生易度否?”这是我们这个世界十分可怜的一个机制了。如是世尊早已圆成无上菩提,以无量善巧功德说一切法,治众生一切病,但是他方菩萨见世尊决定会这样问的。为什么呢?就是在此浊恶世界,释迦牟尼佛常受这样的违缘故。
像世尊在世的时候,在一处讲法,就有外道女(孙陀利)腹覆一盆来谤于世尊,就是“缘指语招讥”,说你还讲什么法呀?三十三天乃至梵天来辅佐世尊,守护教法,令其违缘败灭。乃至说释迦牟尼佛三月马麦之时,三日托钵不得食之时。有一次,世尊三日不得食,有比丘见世尊,世尊在途中,眉头紧缩。比丘说:世尊有忧恼否?因饥饿乏力故,世尊皱眉。虽是示现相,但此浊恶世界亦是令十方诸佛如来伤感此界。所以说我们这个国土的名字就是堪忍界,“娑婆”翻译过来就是十方世界所不忍居,所不忍。你看我们这个堪忍界有多少人在自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世尊——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百大愿,在《悲华经》立五百大愿来此娑婆世界浊恶世界度化众生,十方国土一时震动,感动十方刹土,就是他这个誓愿,五百誓愿故,感动十方刹土。因为我们这个浊恶世界有情极恶心智已被十方诸佛所摒弃,所不摄。
我今天问一个出家师父,我说:佛都取灭了,我在这里干什么呢?心里很忧伤。这个忧伤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是天魔还是心魔还是烦恼魔?不知道,还是业习?十几分钟一直这样伤感,十分伤感。因为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菩提树下,观察世间,此世间无有于此法得爱乐者,所以欲取灭。此时梵王来请佛住世,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初转*轮,饶益善根成熟之诸天。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心智深处的东西,要是知道,你一定会吓一跳的。我这个话可能是鼓励的偏多一些,还是鼓励大家深层次地来挖掘自己,是超出自己的善恶业随顺弥陀,还是随顺自己的善恶业造作自己的轮回?我还是鼓励大家这样思维。不是得遇弥陀教言,慈法只有沉沦之因啊,要么就是堕入自己的断灭知见上去,没有其它。
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
恶名尚不闻,况且其业缘呢?那么在我们这个法性海中,一切对待的名字不可立,一切凡圣不可立,一切善恶差别不可立。所以阿弥陀佛顺性建立彼国土,“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这是真实不虚的,这是顺法性安立世界海,利益十方有情,令众生一时趣入法界性海,而非是我们世间的造作,就是三界造作之海,在三界造作众生中沉沦实在是苦。我们说这个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我们可以把它放到菩萨界、声闻界、缘觉界中去,圣又何可乐者呢?!
为使我们发起无上菩提心,在这个地方,昙鸾法师依止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天亲菩萨依止《无量寿经》的教言立义。释迦牟尼佛虽是如是宣化,若没有这些善知识贴切如实的宣化,我等不得闻晓,你没有机会闻晓。所以无外乎是令我们进趣无上菩提心,因为所有的造作对待在无上菩提心中不得随顺,我们没有随顺分,我们基本上是在造作生死对待、善恶对待、是非对待、凡圣对待,你不出此数,你善观察就对了。所以地藏王菩萨在《地藏经》中举这个阎浮提有情,凡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业者是善说,因为有天业,有禅定业,有色界业,无色界业,有欲界天之业,善业;但也有罪,所谓的地狱饿鬼畜生之幽冥业——虽是如是,皆不出轮回。阎浮提举心动念皆是业,皆是罪,包括我等不包括呢?若不依佛愿,个个难逃。你要是认为我给你判得重了,你下面可以找我去,我认为自己是这样子的,我审思周边是这样子的。那你要说“我是乘愿再来的菩萨”,那我们有依止了,那太好了,那真是不可思议。
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本来昙鸾法师已经解释完了,后面感觉到意犹不足,唯恐我们不能真正的正信,所以下面又来解释。因为按前面的作风就是这样子的,一贯的作风就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一开章这样,收尾这样,话已经解释完了。但是这儿没有解释完,他又设了个问,给我们大家设个问。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
那么这是对这些读《无量寿经》的人,先替他们设置的。有人不读《无量寿经》,那他这个疑问提不出来的。那么这个就是“案”,它的来源是《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分明在《无量寿经》中这样说,这还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法藏比丘在因地所发的愿,四十八愿中所说“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这分明是他发的愿,怎么能说没有声闻呢?这是第一证。有出处,你看我能拿出经典来作证呀——彼国有声闻。
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
有佛经典,这有龙树菩萨、龙树大士,证得欢喜地,他方的妙云祥如来来此娑婆世界,顺应释迦佛教言,助释迦牟尼佛教化。在印度,是第二世尊,他的教言来作证,你还是有声闻。现在印度发现一个龙树菩萨弘法的峡谷,很大,可能是几百公里,我不知道,他们是这样说吧,是在尼泊尔什么的,塔庙、文物十分多,就是龙树菩萨弘法的一个地方。他在印度影响是极大的,过去有龙树寺在佛灭度,按密乘来说五百岁,按显教说七百岁以后,龙树菩萨出世,他的教化广传于世间,就像第二世尊应世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来作证。
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
你看昙鸾法师替我们疑问,他还是用了很严谨的提问方法,他不是说很泛泛的提问这样一个说法。引据经典,引用祖师的论,引用《摩诃衍论》来提出这样的问。
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怎么来会通这样的教言呢?昙鸾法师、…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