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绰禅师在会通弥陀教言中,用会通的方法是最多的。好比说是别时意趣,在四种意趣中的别时意趣,无著菩萨作的这个《摄大乘论》,天亲菩萨注的论,他们两个合作的一个论,谈这个别时意趣中,说若念多宝如来、宝胜如来、阿弥陀如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此是别时意趣。这一句话,净土法门就荡然无存。要是作实知见,没有会通之意,那就把净土机制剥脱了,是别时意趣。那不相应啊,你这个佛法利益不相应啊,是别时意趣。他这个会通十分重要,像我们现在学习净土法门,这些会通如果把握不好,十分阻碍你的修法因缘,你到这儿会生疑虑的。所以有因缘的人,下去可以看一看《摄大乘论》,天亲菩萨、无著菩萨,这二位菩萨,兄弟两个合著的一个论,一个造的论,一个注,就是撰注,他们两个合著的这个论,有这样一个机制。古来已久,这个地方是很厉害很厉害的,这个“会”,就是怎么会通,就是怎么来正面理解呢?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
这话我们能听得懂了,诸佛世尊说八万四千法,皆对八万四千病,无病者无法安立。所以诸法因缘生,缘者,因病而设药,药者就是法。所以众生举心动念莫不是法,众生举心动念莫不是佛,就是佛所觉察处正是众生动念处。古来已久有人讲烦恼即菩提,大家都会说这个话,这是顺应法性机制照了觉知。
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
我们都知道在天台教言中,《法华经》是醍醐教,它已经醇之又醇了,众生饮者、饮用者,莫不成就无上菩提,得以康乐,就是法喜充满,充盈自在。所谓遇而得度脱,就像这个《无量寿经》所授记一样,末世之中一切法已经灭尽,唯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此经者,咸得度脱,成就菩提。那这个《妙法莲华经》亦复如是,此醍醐醇教,最上乘教言,令众生具足法味,所以遇者得以度脱。天台教所判醍醐教,有乳教、酪教、生酥、熟酥、醍醐——他分了这五个教言次第,这就是佛教在逐渐地成熟。最后以了义,究竟面目,彻彰诸佛本怀。“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若于塔庙中,一合掌,一点头,乃至说一赞许,皆已成佛道。如此真实教言,令一切众生缘佛成佛,属于究竟教言机制。
那这个地方我们为什么又说三乘,有声闻乘、人天乘乃至菩萨乘呢?像我们现在不说三乘了,说五乘。现在藏传佛教讲就多了,又有金刚乘,又有什么三转九说,又有什么行部、事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续部。续部又分什么母续、父续,种种教言,无量无边,那怎么说啊?那么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机制。
《法华经》所宣化的这个教言实在是令众生遇者得以成就,像方便品所宣化,以前放光寺每年在安居的时候都要读读方便品,因为什么呢?为了使大家了解阿弥陀佛的教言,对这个教言不生疑虑,我们读一读方便品。以前读《圆觉经》,如来藏性教中但说如来随顺觉性,舍离声闻缘觉、舍离菩萨、众生、入地菩萨之方便随顺,入于究竟随顺,以令众生依果地觉为因地心,得见佛名,得见佛愿力回施。当时是这样一个建议。我们今年提倡这个《大方广如来藏经》,亦复如是,令众生识得藏性根本守护,就是一时打开,顿时取用,免除迟疑之障碍,就是成熟善根。
如来藏性教可以纯熟我们的善根,就是了义教的善巧,就是“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众生一时趣入究竟圆满觉,作这样随顺的守护,而非造作守护、对待守护。若是造作对待,那你可能产生大妄语,大疑虑,乃至大颠倒,所以自然随顺。若这个地方是随顺,那必然得以契入。所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得满足。这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他把净土教言这个机制抉择在这个地方了,你只有随顺,何以故?无造作分中,只有随顺。随顺者,自然安住在无造作分的法性之中,入法界海,所以毕竟无所障碍。
“以出五浊恶世故,分一为三。”实无有三乘教呀,但说最上乘,在《法华经》是决定这样说了。在说《法华经》时,五千退席,世尊称为增上慢人。那么枝叶已除,但留根本,所以闻法者,咸得度脱。因为在佛教中增上慢者多,未得言得者多,所谓多者就沉沦了。
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
那么极乐世界不是五浊,何以分三呢?不需要分三,所以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这个“明矣”就是用经典来引导,来让大家照见,照见这个法则。
《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
声闻不得解脱,所以入于方便化城。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讲:诸大声闻与我同坐解脱床。释迦佛是如语者,此处何以会通呢?他下面还给我们来有一个解释,令我们在这个地方没有障碍。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所以声闻解脱,安住于化城故。成佛之路久远,软心有情多有退堕,休息以待方便罢了。所以回小向大是为究竟成就安乐。那么阿弥陀佛的教言机制中有这样的誓愿,令一切声闻回小向大,所以这个地方但是离开虚妄,名为解脱,不造虚妄业罢了,如此而已。有人问世尊:世尊,何以为涅槃?世尊说:烦恼断即涅槃。实际这个烦恼断即涅槃是不是佛法呢?一乘教言不可取。因为什么呢?这是个利益说。你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生用,会不会发起广大延续呢?真是难说。
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
好比说遇到难度之有情,遇到需要度化之有情,此人舍离。我遇到过在大乘中生退堕心的,还不是一个两个,反正我是常生,常生退堕。尤其是被无端逼迫受苦的时候,这个苦是无端的,不需要苦的,是忍受不了的。因为啥呢?实未得究竟抉择大安乐故,他不能抉择。有的善知识在这个地方立了誓愿,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誓愿已立,无量劫以来,此三昧耶戒清净守护,誓愿不退,生生世世如是守护,不管以什么身现于世间,不舍此愿,这一类不退转的大菩萨于十方刹土饶益有情,于任何因缘皆以愿力而摄化有情,令对方得以安乐住,这样是不退转的菩萨,住誓愿轮,广度有情。他们是三昧耶成就者,片刻不离三昧之力,就是誓愿之力,广度有情,得以威德自在。
我们这谈不上菩萨呀,心智羸弱,自利不安,常生退畏,欲舍众缘啊。经常有菩萨说:哎呀,法师你闭闭关吧,我说我真想闭关。因为以前每次长时间、短时间,一闭关了,第一个概念,说句最通俗的话就是想取灭。灭什么呢?灭于众缘,不需造作。实在是第一个概念就是这样的心智。何以故?无边尘劳,实无一物可得,抉择此处的时候,第一个心念就是取灭最好。所以我现在就是常常不可举此心,因为每次都是这样子的,一旦生起这个念头,身体就迅速浮肿变坏,很快很快的,基本上三两天就变了。要是没有这个愿力的鼓励,没有诸圣善知识的宣化,迅速就枯萎了。所以这个闭关,我感觉大家要是发心不明,不了解自己修法的法则,不要轻易闭关。你像我这样闭关就沉沦了,堕入阿鼻地狱去了,断灭善根,也可能是那样子。因为定性了,一生起这个心智就容易成熟,不知道为什么。坐下一观,种种因缘莫不虚妄,种种因缘莫不可得,种种虚妄莫不是无常,种种业缘莫不是苦,没有离开这个东西,离不开这个东西。所以,何以造种种苦呢?何以在无常中捕捉呢?何以在无自性法则中去沉沦呢?那个心智自然生起来了。所以一般以前闭关的时候,就写个誓愿搁在那儿,贴在那个地方,怕自己哪一念忘了。
我们每个有情习法学法的机制中,你要了了分明于自我呀,了了分明于世间。我们不是说分别,不是执着于是非,是要分明于世间,对事情不可失念,对因缘不可迷失,但不能计较,了知无自性,通达清晰于现缘。这个现缘一不清晰,人活得就是无明与愚痴。那要是染着于这种分明,就会产生是非之概念,就沉沦于是非对待之苦。所以中道义,尤为重要。这个地方,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
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容易生退堕心。那些圣者、智者于道勇猛啊!在一些教言机制中,你必须得立誓的。你要作什么人,你要发愿,立誓愿,你要有个誓愿守护。没有誓愿守护,我们的心智很容易随着业力、内外的业力所逼迫,很容易堕到一个机制上去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末世之学佛者,要常有劝请之意。所谓十大愿王的修持中,乃至一切众生之善根,少许之善根,我们都要有劝请随喜之心。要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劝请随喜善根,多遇违缘,多遇恶知识。你要时常劝请,多遇善知识摄化。
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
这个地方是昙鸾法师引导我们不要堕入二乘心智之中,不要堕入,你有没有这种机制呢,你自己观察呀,不要堕入,因为毕竟不是究竟道。
必应有生。
这“必应有生”是说回小向大之机尚存,所以应生彼国,成就无上道业。诸大菩萨、佛后普贤之类尚需往生极乐世界,况且你声闻缘觉之类呢?所以我到其它地方,声闻教传播比较厉害的地方,我还是祈祷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来祈祷阿弥陀佛的教言广传于此处,令一切声闻缘觉有情回归无上道,回小向大。
有些菩萨对我这个作为还是比较爱乐。要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样,不是随顺佛愿,就成为狂妄之心了。所以有菩萨以前写了一篇文章说我要改造南传,我还真没有这个心智。但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说,能令一切已入涅槃声闻之类有情,未取涅槃,趣向涅槃的,发这样心的有情进趣于无上道,成就广大悲智运用,必至究竟,是这样的。我们作随顺之因缘的时候,在这样的机制中你不要畏惧。你不要说:哎呀,对方是阿罗汉,是圣者,是大成就者,我们这个凡夫怎么能去以阿弥陀佛这样的愿力的回施呢?完全可以。这个就是一个机制问题了。还是你守护的法则。
此人更不生三界。
我们说声闻成就以后,三界不干了。所以说三界应供。我们称阿罗汉为三界应供者,所以如来、应供,这个应供就是阿罗汉。你看我们念南传佛教的功课中,“阿拉航三吗三布他萨”。这个“阿拉航”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如来正等正觉者。那么这个机制,三界不生,三界应供,是三界之福田,出世入世三界之福田。你说我能做到这样也不错了,你要发这样的心你就会有这样的果啊。所以诸佛出世唯欲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故。这样净土一法从始至终贯穿是什么呢?无上菩提心!往往我们学佛的人对这个发心容易一带而过。那么你不发无上菩提心,于净土不得契入;不随顺阿弥陀佛无上大愿,你不得契入。所以“更不生三界”,虽是更不生三界,但不是无上菩提心智所成就。
录音记录:慧炬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