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

  第二十四集

  内容提示

  15、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16、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原文: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现在我们继续进行。

  前一段我们把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果地成就的教言机制作了一个学习与认识,依止着昙鸾法师、天亲菩萨、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个教言机制的思路,我们次第地来剥离,一直到我们中国近代的印光法师乃至十三个祖师所次第传承的净土一法的完整的来源、清晰的来源,以除去我们心中对修法的疑虑、对净土法门认识的不清晰。

  这个文字是起到一个承前启后、接度后有有情的一个法则。没有这个文字,我们很难进趣了解净土一法的完整性、可行性或者说它的究竟清晰安稳性。若是不了解,我们很难在此一生、短暂的一生中于佛陀的教言中真正地有所成就与修持,或者说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的法则很难依止。

  好,我们接着昨天的文字。昨天我们把这个“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个“爱乐法味”文字作了一个提示。像这个三昧之乐在凡夫有情是很难体会得到所谓的证悟之乐。前天我们讲了人的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的深入、宗教生活的体验,乃至说这些智者圣者这个圣法之乐,也就是所谓的佛法的乐趣。那么在种种的法乐、生命物质的乐趣中,佛法味之乐最为上、最彻底、清净、不可毁坏、无衰无变。那么此类宗教生活的机制、信仰、恭敬的守护,于纯正智慧延续的熏习,乃至说宗教生活、宗教的法味、在精神上的生活法味,自己能完善地调整自我,认识自我。那么最粗重的也就是物质生活比较粗重一些。那么在这个法味之乐中,佛法味为最上味,能令我们远离世间的逼迫、无常苦的逼迫,乃至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的逼迫,能使人进趣于圣法之乐,或者说归于圣法之乐,成就真正的乐趣,无染无著,广利有情。

  

15、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我们都知道昙鸾法师是一个大儒,所以他的文字十分简练,他依止这种文风。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因为这十七种国土庄严的心地的次第的引导,令我们由深到浅,因为佛法的法味,能令有情“永离身心恼”,何以故呢?佛法法味的真实现前,远离了造作,远离对待,远离生灭法则,顺性安立故!具足圆满故!清净真实故!所以“永离身心恼”,身心的逼迫,能令有情安住于无尽的法乐之中。这个法乐当然是有三昧亲证者,有慈悲拥有者、智慧得见者,这一类善知识所常受用之乐。

  再一个就是像我们依止阿弥陀佛净土教言以往生大利,随顺佛力故,如顺水乘舟,一日千里,是十分省力的一个所谓任运往生的功德,不假心智善恶造作,不假凡圣分别对待,但安住随顺法而得满足。这样的一种所谓借佛力远离自身善恶无记的衰恼、造作的衰恼,而随顺法性,就是在弥陀的报德中随顺法性,随顺弥陀的报德之愿,乘着弥陀的报德之力得见法性,不劳自身的虚妄造作、善恶取舍、凡圣对待,令一切身心恼患一时消融。所谓差别的恼患、善恶的恼患、高卑的恼患、得失的恼患,乃至无穷无尽不可言尽之对待恼患,一时荡尽。

  常乐佛法之乐,就是所谓的正定之聚,以仗借佛力故,佛住持法界故,令一切有情安住正定之聚,以仗借阿弥陀佛愿力而得满足安住,乃至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亦依佛力故,自他二利,现前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依佛愿力而得自在力,所谓依佛愿为自命故。虽是凡夫身,常行无上道,自他二利,无所畏惧。何以故?此处非世间善恶,非无记对待,非凡圣所摄,但依佛愿力故,令一切众生心智平等,远离差别是非热恼,远离三毒逼迫,进趣菩提,安住不动。那么这样一切身心的恼患,必然自然地脱离。

  我们在这个世间的修行,功夫的变异、高低、凡圣的差别,令众生生恼;富贫的差别,令众生不安;是非的侵害,令众生感觉到无常的逼迫;这个恼患是无量无边。何以故?皆以二元心智不能平等守护故,减损自己的清净法性的根本安乐,就是妄造人生,妄造六道,妄造九法界乃至十法界之差别。这个“妄”若息即是一真;若不息,十法界必然现前。虽然各有取用,但皆依法性。回施法性,即得一真,永离身心恼患,得毕竟安乐。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之人,要是不能依止这样的心智,于法则修持,那就依自己无始以来的善恶是非无记的熏习,流转于六道而不能自拔,无力自拔故。何以故?我们凡夫心智若不能有增上力与这个借缘的加持或者说随顺,我们所有的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无非是颠倒与对待,是无有出离之正因的。

  这不是我们来强制假设这个三界之苦,实在是旷劫以来一切有情皆沉沦于此,诸佛智者早已觉察了知,无所障碍,于此法则彻底无疑地得到了亲证。这个亲证是无有疑虑的,是没有丝毫蒙蔽的,没有丝毫的假设与推测,是如实,是真实,是平实,是踏实,是广泛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是所谓法性周遍的认知。我们称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十号圆具故,所以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实际这是佛德之福报。

  那我们作为一个有情,往生彼国,乃至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得到的果报,决定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亦是“正觉华化生”,非是我们善恶是非九界差别心智、道德、修持力、差别力、凡圣罪恶之力所能延续出来的。他是在绝待清净光明心智中,如实而光明所显现,但是彻彰法性,表达法性之真实、诸佛之亲证。所以我们随顺佛愿,依佛果地觉作因地心,来酬报我们无始以来的一切业缘有情,实际就是自身的依正二报,来回归到我们的法性中来,就是仗借阿弥陀佛的大光明智德照耀本源心智,就是本源国土,阿弥陀佛无量光佛刹。因阿弥陀佛这个无碍心智的成就是旷无量兆载永劫的顺性发愿建立,利益有情建立,无量兆载永劫的不断熏修、实践,不生嗔觉、害觉、欲觉,不生嗔想、害想、欲想,乃至于一切众生从不生违逆伤害诋毁之想,但有利益世间之心智,但有令一切众生归于无上道之心智,所以能建立这样清净的十七种庄严的国土。

  当然清净是它的总相,所以下十六句,次第引导,令我等安住于法性之真实,这真实来自于弥陀的报德光明摄化,令我等生起决定信心与随顺,安住无疑。所以现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住不退转不是某人说,是法性无始以来,无有蒙蔽,无有毁坏,无有建立,无能增减。极大之恶不能减损之,极大之善不能增长之,正是指法性之清净与平等。所以阿弥陀佛以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亲证于此,十方诸佛赞叹守护亲证于此,以平等回施十方众生。所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来爱乐世间有情。这唯一的大事因缘,就是阿弥陀佛所建立的国土,所立的誓愿,就是为了使我们得到所谓的成就无上菩提这样的一个最上乘机制。那么这两句话实在揭开了净土法门的实质,就是予一切众生真实之乐,令一切众生安住无疑,没有丝毫的蒙蔽,没有丝毫的造作,没有丝毫的得失,平等一味。

  这个“永”者亘古亘今,法性本然。如此光明普照…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