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间,众生自我蒙昧故,流转于六道三界之中。佛以悲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爱乐有情。这个“无缘”者,实在无众生可得,是为无缘,是以悲悯有情。实在是同体故,同一法性,尊重有情,令其离苦得乐。那么这个乐趣非是假设,非是造作,非是对待。所以在圣在凡,不能彻知,唯佛与佛,究竟亲证。净土一法的宣化实难实难就在于此,稍有造作,即堕无明。举心即乖,动念即错,远离根本道业之成就,此处但是皈依、随顺而得安住。若有证悟,此人不得入;若人无证悟,此人不得入;若人能随顺,必得入。这是净土一法的根本教言。若不如是者,不名无上道;若不如是者,不为佛所亲证。
我们大部分现前的善知识都读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下半卷,释迦牟尼佛本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告诫我们,佛智是不可测度的,一切凡圣菩萨不可测度,一切愚痴有情不可测度,但有随顺方便,必得成就。所以“若有众生,闻我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就是随顺满足。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看看下面的文字,看昙鸾法师如何来解释。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在清净句下面,总相下面有十六句分别说。我们一开始讲的时间提到智俨法师有一切法之六观相,总相与别相。那么这十六句是别相说,也就是分别说,分别说来解释这个清净功德,令一切有情真实安住。所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难”者,我们都知道在佛法中不造作,但是随顺,决无难缘可得。若是造作业相,业相沉沦,必然受种种苦患。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中,有人造作善之苦,所以轮回天、修罗、人,善道之中;有人造作地狱、饿鬼、畜生,那么堕入三恶道之苦;有人造作六度万行,造作所谓的四谛法之真实、十二因缘之善巧,那么称为菩萨界、声闻、缘觉三圣界。虽是圣,亦不究竟。所以“无诸难”之“难”者,对这九界有情来说,佛所观察,皆是难缘。我们讲九界痴暗冥,佛光明所彻照故,了知十方九界,皆有所苦。苦,但有别名故,所以三恶道众生是极苦之难,三善道有情是不能制止轮回堕落之难,三圣道是不能究竟成就菩提之难。难虽有异,毕竟是难啊。诸佛如来远离此身心恼,所以阿弥陀佛究竟于无上觉,回施于众生。所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令众生“永离身心恼”,就是九界之恼患。
这个“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在经典上说: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这个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像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就是当来之佛,他有什么难呢?他有什么珍宝牢狱呢?世尊就这样告诉他,说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多有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闻,有一亿菩萨因为不闻此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如实语、诚实言,诸佛如来莫不是诚实言、真实语成就者。没有异语、绮语、离语,更没有差别不相应语,但说诚实言。那么世尊于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所宣化此语,那就是所谓的菩萨之难,不得究竟圆满的菩萨之难。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来说,我要有菩萨难更好啊,那你不要奢望这个,因为什么?你凡夫难、善难、恶难尚未逃离,你不要贪图这个。
现在由于佛有大誓愿力故,摄化我等,但是随顺,此生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是佛愿力所摄,愿力回施,愿力给予,愿力加持故。非我等自身福德,但显法性,法性无有自他。若是我们依自他而别,那么这个就是分别心智、造作心智、对待心智而生起的。那你不能随顺阿弥陀佛,在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福德因缘之时,自他一时消融。那我们就回归到所谓的无对待的无量光佛刹,清净无碍心智中,得生这样的国土,安住这样的解脱与自在,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力。此是难思议之智、无碍之智、欢喜之智、超日月光之智、无对待之智、焰王光之智所建立,非是我等虚妄心智推测所能涉足了解的。
所以这个法则不是来麻醉我们。若是了解世尊所说的四依法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了义教言来观察此净土教言甚为令世人应该尊崇的,或者说令九界有情应该尊崇的。所以世尊告诉阿逸多菩萨,告诉阿难,设满世界充满大火,亦当过此火去闻此法,何以故?这样的教言难得难闻难遇故。世尊说了九个“难”字,遇此法则甚难,得遇此法能信顺者难之又难。
(编注:原文《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那我们与这个法能不能信顺呢?看自己无始以来善根,再一个看随顺因缘,再一个看阿弥陀佛的亲缘的成熟与不成熟。有的善根成熟者,闻名即得利益;善根不成熟者,闻而生疑虑;善根再不成者,闻而生谤,闻而生诋毁。虽是如是,阿弥陀佛依大威德善巧故,摄种种机类有情,赞信谤疑之机类,咸令往生彼国,毕竟摄化故,就是不舍一切众生故,是阿弥陀佛究竟大愿所设置。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是无诸难。那你说在佛法中有舍法者、谤法者、疑法者,诋毁三宝者,这样的人不闻三宝的名字,况且无上道业呢?在此处,亦无难缘。阿弥陀佛亦摄不舍,所以远离诸难。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随顺,今随顺,当随顺者;若已谤者,今谤者,当谤者,此类有情亦得度脱,必依威德故。所以阿弥陀佛现大威德相,脚踏金刚地,就是堕入金刚地狱里,阿弥陀佛亦令此地动摇、震动,令此堕落有情、无力自拔有情,或者说此世界散坏、彼世界尚在地狱中不能自拔之有情亦得出离。
那么这样的大恩德善巧,实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根本威德力所在。那么为什么十方诸佛咸来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这样告诉阿难,说:阿难呀,不但我今称赞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十方诸佛亦复如是,来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这个威神功德就在于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这个信心实在是善根成熟的机制。所以善根成熟者,闻者即得度脱,即得成就。所以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那么他方有情,钝根者,闻我名号,即得菩萨二种法忍,就是信忍、顺忍之善巧,这是钝根者。
那么他方疑毁有情呢?闻我名号种下不退菩提种子。何以故?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故。阿弥陀佛依光明名号建立清净无量光佛刹,所传播之处莫不是光明所照摄之处,他依名号光明、声音光明、誓愿光明、禅定光明、无碍心智的法界光明照耀着一切众生的本源心智,来启迪一切有情,若相应不相应,咸摄取不舍。像昙鸾法师前面举的例子,说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何以有情不见其光呢?昙鸾法师给我们作答:犹如日轮,照于四天下,盲人不见。此盲人者,盲人是何人呢?疑谤之有情,虽是如是,太阳一样给他带来温暖,带来生机,盲人在阳光下亦会得到生机,亦会得到温暖,亦会得到外缘之无碍,自心虽然被黑暗所蒙蔽。阿弥陀佛的这个彻骨的悲心,震撼着法界,震荡着一切赞信谤疑之有情,令其毕竟成就无上道。所以阿弥陀佛实是一切众生成就无上道业的究竟的导师、无上的导师,必使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的导师。此恩德实在是难以言说,难以称赞,难以具说,难以总说!所以称为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
每一个庄严,所谓的十七种庄严中的每一个庄严,昙鸾法师都给我们设立了这样一个思维的模式。
佛本何故兴此愿?佛为什么要设这样的愿呢?来拿种种国土的这种苦难、障碍,这种不究竟的法则,种种的乐也是坏苦,苦苦、坏苦、行苦常逼世间有情,一切众生在此浊恶世间,难以逃此三苦、八苦、无穷无尽的苦,那是难以诉说。所以佛本何故兴此愿?是让我们作一个无对待中的对待法则。虽是浊土净土皆从法性中流出,若顺性建立,若逆性妄设,皆不离法性,所谓的令唤醒众生故,唤醒逆缘苦难沉沦在虚妄流转里的有情。为了这个因缘,佛才设立这样的愿,非是需要这样的愿。所以佛不予圣者制戒,佛不予圣者说法,佛不予圣者安慰。何以故?他们自身的利益,自身是能运用出来的;那对愚者有情,对对待有情,佛立这样的愿,若不立这样的愿,我们无以观察,无以审视。所以“佛本何故兴此愿?”每一个庄严功德中都这样来给我们提出来,给我们设置。
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
“朝预衮宠”,就是穿得荣华富贵,作大臣正受宠爱呢。“夕惶斧钺”就是被刀斧剁掉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会经常看到的,历史的故事我们可以翻一翻,看一看,在大臣之位、宰官之位,种种重权在手,一时可能就被龙威把他脑袋砍下来。我们看看历史,这个是太亲切了。这举例有这样的国土。
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
前面是说逃荒要饭的样子,把孩子丢掉了,逃荒去了,或者丢到荆棘丛里了,养不起啊。在我们这个世俗中,现在这个人群中,超生,非正常生产,这样的例子还是到处都是有的。古代养不起孩子是这样,现在在云南这样的机制还是很多,很多民族,黎族…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