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衆生自我蒙昧故,流轉于六道叁界之中。佛以悲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愛樂有情。這個“無緣”者,實在無衆生可得,是爲無緣,是以悲憫有情。實在是同體故,同一法性,尊重有情,令其離苦得樂。那麼這個樂趣非是假設,非是造作,非是對待。所以在聖在凡,不能徹知,唯佛與佛,究竟親證。淨土一法的宣化實難實難就在于此,稍有造作,即墮無明。舉心即乖,動念即錯,遠離根本道業之成就,此處但是皈依、隨順而得安住。若有證悟,此人不得入;若人無證悟,此人不得入;若人能隨順,必得入。這是淨土一法的根本教言。若不如是者,不名無上道;若不如是者,不爲佛所親證。
我們大部分現前的善知識都讀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下半卷,釋迦牟尼佛本師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告誡我們,佛智是不可測度的,一切凡聖菩薩不可測度,一切愚癡有情不可測度,但有隨順方便,必得成就。所以“若有衆生,聞我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爲具足無上大利,這就是隨順滿足。所以“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看看下面的文字,看昙鸾法師如何來解釋。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在清淨句下面,總相下面有十六句分別說。我們一開始講的時間提到智俨法師有一切法之六觀相,總相與別相。那麼這十六句是別相說,也就是分別說,分別說來解釋這個清淨功德,令一切有情真實安住。所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難”者,我們都知道在佛法中不造作,但是隨順,決無難緣可得。若是造作業相,業相沈淪,必然受種種苦患。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中,有人造作善之苦,所以輪回天、修羅、人,善道之中;有人造作地獄、餓鬼、畜生,那麼墮入叁惡道之苦;有人造作六度萬行,造作所謂的四谛法之真實、十二因緣之善巧,那麼稱爲菩薩界、聲聞、緣覺叁聖界。雖是聖,亦不究竟。所以“無諸難”之“難”者,對這九界有情來說,佛所觀察,皆是難緣。我們講九界癡暗冥,佛光明所徹照故,了知十方九界,皆有所苦。苦,但有別名故,所以叁惡道衆生是極苦之難,叁善道有情是不能製止輪回墮落之難,叁聖道是不能究竟成就菩提之難。難雖有異,畢竟是難啊。諸佛如來遠離此身心惱,所以阿彌陀佛究竟于無上覺,回施于衆生。所以以果地覺爲因地心,令衆生“永離身心惱”,就是九界之惱患。
這個“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佛在經典上說: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這個勿住珍寶成就牢獄,像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就是當來之佛,他有什麼難呢?他有什麼珍寶牢獄呢?世尊就這樣告訴他,說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多有菩薩,欲聞此法,而不能聞,有一億菩薩因爲不聞此法而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如實語、誠實言,諸佛如來莫不是誠實言、真實語成就者。沒有異語、绮語、離語,更沒有差別不相應語,但說誠實言。那麼世尊于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所宣化此語,那就是所謂的菩薩之難,不得究竟圓滿的菩薩之難。我們作爲一個凡夫來說,我要有菩薩難更好啊,那你不要奢望這個,因爲什麼?你凡夫難、善難、惡難尚未逃離,你不要貪圖這個。
現在由于佛有大誓願力故,攝化我等,但是隨順,此生必于無上道得不退轉,這是佛願力所攝,願力回施,願力給予,願力加持故。非我等自身福德,但顯法性,法性無有自他。若是我們依自他而別,那麼這個就是分別心智、造作心智、對待心智而生起的。那你不能隨順阿彌陀佛,在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因緣之時,自他一時消融。那我們就回歸到所謂的無對待的無量光佛刹,清淨無礙心智中,得生這樣的國土,安住這樣的解脫與自在,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力。此是難思議之智、無礙之智、歡喜之智、超日月光之智、無對待之智、焰王光之智所建立,非是我等虛妄心智推測所能涉足了解的。
所以這個法則不是來麻醉我們。若是了解世尊所說的四依法中,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了義教言來觀察此淨土教言甚爲令世人應該尊崇的,或者說令九界有情應該尊崇的。所以世尊告訴阿逸多菩薩,告訴阿難,設滿世界充滿大火,亦當過此火去聞此法,何以故?這樣的教言難得難聞難遇故。世尊說了九個“難”字,遇此法則甚難,得遇此法能信順者難之又難。
(編注:原文《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衆生,聞此經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吾今爲諸衆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複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那我們與這個法能不能信順呢?看自己無始以來善根,再一個看隨順因緣,再一個看阿彌陀佛的親緣的成熟與不成熟。有的善根成熟者,聞名即得利益;善根不成熟者,聞而生疑慮;善根再不成者,聞而生謗,聞而生诋毀。雖是如是,阿彌陀佛依大威德善巧故,攝種種機類有情,贊信謗疑之機類,鹹令往生彼國,畢竟攝化故,就是不舍一切衆生故,是阿彌陀佛究竟大願所設置。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是無諸難。那你說在佛法中有舍法者、謗法者、疑法者,诋毀叁寶者,這樣的人不聞叁寶的名字,況且無上道業呢?在此處,亦無難緣。阿彌陀佛亦攝不舍,所以遠離諸難。若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隨順,今隨順,當隨順者;若已謗者,今謗者,當謗者,此類有情亦得度脫,必依威德故。所以阿彌陀佛現大威德相,腳踏金剛地,就是墮入金剛地獄裏,阿彌陀佛亦令此地動搖、震動,令此墮落有情、無力自拔有情,或者說此世界散壞、彼世界尚在地獄中不能自拔之有情亦得出離。
那麼這樣的大恩德善巧,實是十方諸佛所贊歎的根本威德力所在。那麼爲什麼十方諸佛鹹來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呢?就是因爲這一點。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這樣告訴阿難,說:阿難呀,不但我今稱贊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十方諸佛亦複如是,來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
這個威神功德就在于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他這個信心實在是善根成熟的機製。所以善根成熟者,聞者即得度脫,即得成就。所以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叁種忍,住不退轉。那麼他方有情,鈍根者,聞我名號,即得菩薩二種法忍,就是信忍、順忍之善巧,這是鈍根者。
那麼他方疑毀有情呢?聞我名號種下不退菩提種子。何以故?我國無有地獄、餓鬼、畜生故。阿彌陀佛依光明名號建立清淨無量光佛刹,所傳播之處莫不是光明所照攝之處,他依名號光明、聲音光明、誓願光明、禅定光明、無礙心智的法界光明照耀著一切衆生的本源心智,來啓迪一切有情,若相應不相應,鹹攝取不舍。像昙鸾法師前面舉的例子,說阿彌陀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何以有情不見其光呢?昙鸾法師給我們作答:猶如日輪,照于四天下,盲人不見。此盲人者,盲人是何人呢?疑謗之有情,雖是如是,太陽一樣給他帶來溫暖,帶來生機,盲人在陽光下亦會得到生機,亦會得到溫暖,亦會得到外緣之無礙,自心雖然被黑暗所蒙蔽。阿彌陀佛的這個徹骨的悲心,震撼著法界,震蕩著一切贊信謗疑之有情,令其畢竟成就無上道。所以阿彌陀佛實是一切衆生成就無上道業的究竟的導師、無上的導師,必使一切衆生成就無上菩提的導師。此恩德實在是難以言說,難以稱贊,難以具說,難以總說!所以稱爲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每一個莊嚴,所謂的十七種莊嚴中的每一個莊嚴,昙鸾法師都給我們設立了這樣一個思維的模式。
佛本何故興此願?佛爲什麼要設這樣的願呢?來拿種種國土的這種苦難、障礙,這種不究竟的法則,種種的樂也是壞苦,苦苦、壞苦、行苦常逼世間有情,一切衆生在此濁惡世間,難以逃此叁苦、八苦、無窮無盡的苦,那是難以訴說。所以佛本何故興此願?是讓我們作一個無對待中的對待法則。雖是濁土淨土皆從法性中流出,若順性建立,若逆性妄設,皆不離法性,所謂的令喚醒衆生故,喚醒逆緣苦難沈淪在虛妄流轉裏的有情。爲了這個因緣,佛才設立這樣的願,非是需要這樣的願。所以佛不予聖者製戒,佛不予聖者說法,佛不予聖者安慰。何以故?他們自身的利益,自身是能運用出來的;那對愚者有情,對對待有情,佛立這樣的願,若不立這樣的願,我們無以觀察,無以審視。所以“佛本何故興此願?”每一個莊嚴功德中都這樣來給我們提出來,給我們設置。
見有國土,或朝預衮寵,夕惶斧钺。
“朝預衮寵”,就是穿得榮華富貴,作大臣正受寵愛呢。“夕惶斧钺”就是被刀斧剁掉了。這樣的事情我們會經常看到的,曆史的故事我們可以翻一翻,看一看,在大臣之位、宰官之位,種種重權在手,一時可能就被龍威把他腦袋砍下來。我們看看曆史,這個是太親切了。這舉例有這樣的國土。
或幼舍蓬藜,長列方丈。或鳴笳道出,曆經催還。
前面是說逃荒要飯的樣子,把孩子丟掉了,逃荒去了,或者丟到荊棘叢裏了,養不起啊。在我們這個世俗中,現在這個人群中,超生,非正常生産,這樣的例子還是到處都是有的。古代養不起孩子是這樣,現在在雲南這樣的機製還是很多,很多民族,黎族…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