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苗族、彜族……,很多很偏僻的這些民族中,還有這種惡習風俗。他們就是把孩子生下來以後,就隨便他了,狼吃了就狼吃了,狗吃了就狗吃了,死就死掉了,爛就爛了。我以前遇到一個彜族的居士,對我講他們家的那種風氣,就有一個專門扔孩子的溝,有這樣的因緣就把孩子扔在那個地方了,經常是有孩子哭。

  “長列方丈”,這樣一類的因緣,我們看看現在的人有保镖啊,實際很苦。我聽他們說,某某大和尚來的時候帶了多少個保镖,實際這是很痛苦的事情。以前我住在一個山上的時間,過去出家人住的地方都有部隊看守,來守護,人是很不自由。

  “或鳴笳道出”,出來的時候要大呼小喊的,過去巡撫、官員出行都要這樣,鳴鑼開道,這都是讓人們心中並不是那麼……假如說是金輪王出世,那麼遊化自在,神通變異。我們現在的人都在做些什麼呢?步步艱辛。

  “曆經催還”,現在這一類的事情,人身,好比說是身在什麼位置上,還是不自由啊。

  有如是等種種違奪。

  就是你想自由一些,想做些自己的事情,或做些寬松的事情、隨緣的事情,你是做不來的。許多人想自己做點什麼事情,是做不來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

  就是人能滿足自身的種種供佛的願望、修法的願望、聞法的願望、利生的願望,無有虧欠。像我們這個世間想供佛,我去菩提嘎耶的時候,他們說供佛,我說行,每個人去請一點珍寶來供養,大家錢花不出去,怕遇不到真東西。就是想供養的心很難圓滿地、如意地實現。在極樂世界,種種安樂相是具足的,我們可以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種種都是有很細致的描述。

  身惱

  身惱者,饑渴、寒熱、殺害等也。

  像我們這個世間,饑渴、寒熱、殺害,我們到世俗中舉目皆是,很普遍的事情。

  心惱

  心惱者,是非、得失、叁毒等也。

  心惱在這個時代太熾盛了,廣泛地消耗著我們的報德福慧,在燃燒著我們,消耗著我們心靈深處的智慧與福德,浪費著我們的生命與生命的真實的價值,你看到很多人在被自己預設的妄想痛苦地折磨著,被自己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所毒害著。那麼在凡夫地的有情若不依佛法的教法,不依佛陀的正確引導,此災此難此惱是無以舍離的,可能是個個如是吧。

  這個我們可以對待地觀察。看看這個惱,再看看極樂世界,再讀一讀《無量壽經》。我還是提倡,下去後諸位善知識在學習這個論注的時候能讀一讀《無量壽經》,就比較容易有一個對照,世尊在五惡五痛五燒中來講我們這個堪忍界,何以有情惡業報者多,行善者少,所以在此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此界無造善之機,修法之機更爲稀少,人造惡之緣比比皆是,墮落之機處處皆生。那麼這個惱患之源是處處得見呀。

  這個身心惱害在我們周遍不斷地延續。那麼極樂世界,我們看他描述是對待的:其國土從飲食、服飾,從供養、身心的受用——就是法益,莫不都沈浸在這種具足的安樂、無間的安樂、真實的安樂、清淨的安樂、無染著的安樂之中。所以“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是如實的。

  是故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昙鸾法師這種文筆的機製十分感人。從開章到結尾都是來引用天親菩薩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偈文來直接作啓發,作解釋,作收尾,令我們回歸到簡潔的教義中,不至于身心散壞,不至于漫無邊際地妄想。昙鸾法師這個教言中處處把我們推出去看一看,再把我們拉回來,拉到這個簡潔的、究竟的、隨順的法則上來。這實在是昙鸾法師注解《往生論》的一個非常智慧、非常圓滿的文法。

  我們通過這個學習對昙鸾法師、對天親菩薩、對龍樹菩薩、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這種教言機製的引導,一直回歸到一切衆生與佛不二法性中的徹底的一脈相承的清淨源頭的教言,就有一個真正的梳理與認識。近代的這些善知識們也是步步在引導我們,象近代的印光法師、徹悟禅師,再往前推,一直推到阿彌陀佛,究竟的到我們的法性中來,就是所謂的周遍法界,無不廣利,這是清淨傳承的真實安住。沒有逾越這樣的次第,從來不蒙昧這樣的東西,就是直接地究竟地給我們做無畏之施。所以說佛是施無畏者、究竟予安慰者、予衆生住無上菩提之恩師、導師、真正的大善巧者。像我們都是乘著佛陀的願力、誓願輪來受這樣的利益,若成熟不成熟,就是不成熟也是不可思議的,能聽聞都有不可思議的正因,不可思議的利益。

  

16、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門者,通大義之門也。大義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門則入。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佛如來、賢聖等衆。由國濁故,分一說叁。或以拓眉致诮,或緣指語招譏。是故願言:使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殘缺,名字亦斷。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問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是有聲聞一證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贊》雲:超出叁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诃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純是聲聞僧。或有佛土,純是菩薩僧。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爲僧,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叁證也。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聲聞即是二乘之一。《論》言乃至無二乘名,此雲何會?

   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則有藥,理數之常也。《法華經》言: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爲叁。淨土既非五濁,無叁乘明矣。《法華經》道諸聲聞:是人于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爲解脫。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叁界。叁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于淨土生。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爲聲聞。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屍迦。後雖爲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屍迦。其此類也。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見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複言無此叁名耶?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谄曲,或複儜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又如舌雖語而讷口寋吃,譏言啞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衆多爲奇。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爲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鸩鳥入水,魚蚌鹹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複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這段文字昙鸾法師解釋得很平白,也很簡單地把“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個大義門作了一個宣化。我們再來把它複述提示一下,以令我們對大乘教言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或是對阿彌陀佛國土、往生彼國有一個除疑的機會。因爲在淨土法門的教言中,除疑就是善根成熟,疑根一除,善根就成熟了。那麼這個機製就是隨順機製必然建立,法益必然現前。要是疑根未除,多生將信將疑,欲罷不能,欲信不及,這樣的人生邊地疑城,五百歲不能見佛,不能供養叁寶故,受不能供養叁寶之苦。這是疑慮所帶來的,這個就是除疑的,來宣化大乘教言。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門者,通大義之門也。

  古人說這個“也”就是個習慣吧。現代人說“之乎者也”的人就少了,基本上聽不到了。說“通大義之門也”,可能我們平時不會這樣說,這是一種文體,古代人說話可以這樣說,古代人慢條斯理的,他就比較寬容、寬松,交流得也就比較文雅,抑揚頓挫,也就是表達自己感情十分充分。不像現代人這個交流就閃爍,不正念,不深刻,不忠實,多有閃爍之心,所以急急說,惶惶說,別人解不解都說。古代人交流不是這樣,他充分體會到每一個言詞的自他受用——自受用就是自己說得很清晰,很明白在說什麼;他受用就是給別人交待得很清晰,也很完善,令對方可知可見。像我們現代人這個交流機製的確是不如古人。這個我們來看他的文字。

  大義者,大乘所以也。

  像我們現在這個大乘心,在我們漢地十分罕見。我就說我吧,我的感知,我今天上午在上面還生煩惱了。生什麼煩惱呢?自身難度,有情難化,實難交流。很多事情本來很簡單,本來沒有什麼可得失的,本來不應該受苦,很簡單很簡單的事情,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經常生退畏之心。當然阿彌陀佛一直鼓勵著我們不要退墮,不要退墮,善知識一直在鼓勵著我們不要退墮,不要退墮,但從業習上經常會生起這樣的(念…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