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苗族、彝族……,很多很偏僻的这些民族中,还有这种恶习风俗。他们就是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就随便他了,狼吃了就狼吃了,狗吃了就狗吃了,死就死掉了,烂就烂了。我以前遇到一个彝族的居士,对我讲他们家的那种风气,就有一个专门扔孩子的沟,有这样的因缘就把孩子扔在那个地方了,经常是有孩子哭。

  “长列方丈”,这样一类的因缘,我们看看现在的人有保镖啊,实际很苦。我听他们说,某某大和尚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个保镖,实际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以前我住在一个山上的时间,过去出家人住的地方都有部队看守,来守护,人是很不自由。

  “或鸣笳道出”,出来的时候要大呼小喊的,过去巡抚、官员出行都要这样,鸣锣开道,这都是让人们心中并不是那么……假如说是金轮王出世,那么游化自在,神通变异。我们现在的人都在做些什么呢?步步艰辛。

  “历经催还”,现在这一类的事情,人身,好比说是身在什么位置上,还是不自由啊。

  有如是等种种违夺。

  就是你想自由一些,想做些自己的事情,或做些宽松的事情、随缘的事情,你是做不来的。许多人想自己做点什么事情,是做不来的。有如是等种种违夺。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就是人能满足自身的种种供佛的愿望、修法的愿望、闻法的愿望、利生的愿望,无有亏欠。像我们这个世间想供佛,我去菩提嘎耶的时候,他们说供佛,我说行,每个人去请一点珍宝来供养,大家钱花不出去,怕遇不到真东西。就是想供养的心很难圆满地、如意地实现。在极乐世界,种种安乐相是具足的,我们可以读《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种种都是有很细致的描述。

  身恼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

  像我们这个世间,饥渴、寒热、杀害,我们到世俗中举目皆是,很普遍的事情。

  心恼

  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心恼在这个时代太炽盛了,广泛地消耗着我们的报德福慧,在燃烧着我们,消耗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福德,浪费着我们的生命与生命的真实的价值,你看到很多人在被自己预设的妄想痛苦地折磨着,被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毒害着。那么在凡夫地的有情若不依佛法的教法,不依佛陀的正确引导,此灾此难此恼是无以舍离的,可能是个个如是吧。

  这个我们可以对待地观察。看看这个恼,再看看极乐世界,再读一读《无量寿经》。我还是提倡,下去后诸位善知识在学习这个论注的时候能读一读《无量寿经》,就比较容易有一个对照,世尊在五恶五痛五烧中来讲我们这个堪忍界,何以有情恶业报者多,行善者少,所以在此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此界无造善之机,修法之机更为稀少,人造恶之缘比比皆是,堕落之机处处皆生。那么这个恼患之源是处处得见呀。

  这个身心恼害在我们周遍不断地延续。那么极乐世界,我们看他描述是对待的:其国土从饮食、服饰,从供养、身心的受用——就是法益,莫不都沉浸在这种具足的安乐、无间的安乐、真实的安乐、清净的安乐、无染着的安乐之中。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是如实的。

  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昙鸾法师这种文笔的机制十分感人。从开章到结尾都是来引用天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偈文来直接作启发,作解释,作收尾,令我们回归到简洁的教义中,不至于身心散坏,不至于漫无边际地妄想。昙鸾法师这个教言中处处把我们推出去看一看,再把我们拉回来,拉到这个简洁的、究竟的、随顺的法则上来。这实在是昙鸾法师注解《往生论》的一个非常智慧、非常圆满的文法。

  我们通过这个学习对昙鸾法师、对天亲菩萨、对龙树菩萨、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这种教言机制的引导,一直回归到一切众生与佛不二法性中的彻底的一脉相承的清净源头的教言,就有一个真正的梳理与认识。近代的这些善知识们也是步步在引导我们,象近代的印光法师、彻悟禅师,再往前推,一直推到阿弥陀佛,究竟的到我们的法性中来,就是所谓的周遍法界,无不广利,这是清净传承的真实安住。没有逾越这样的次第,从来不蒙昧这样的东西,就是直接地究竟地给我们做无畏之施。所以说佛是施无畏者、究竟予安慰者、予众生住无上菩提之恩师、导师、真正的大善巧者。像我们都是乘着佛陀的愿力、誓愿轮来受这样的利益,若成熟不成熟,就是不成熟也是不可思议的,能听闻都有不可思议的正因,不可思议的利益。

  

16、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寋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这段文字昙鸾法师解释得很平白,也很简单地把“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大义门作了一个宣化。我们再来把它复述提示一下,以令我们对大乘教言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或是对阿弥陀佛国土、往生彼国有一个除疑的机会。因为在净土法门的教言中,除疑就是善根成熟,疑根一除,善根就成熟了。那么这个机制就是随顺机制必然建立,法益必然现前。要是疑根未除,多生将信将疑,欲罢不能,欲信不及,这样的人生边地疑城,五百岁不能见佛,不能供养三宝故,受不能供养三宝之苦。这是疑虑所带来的,这个就是除疑的,来宣化大乘教言。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

  古人说这个“也”就是个习惯吧。现代人说“之乎者也”的人就少了,基本上听不到了。说“通大义之门也”,可能我们平时不会这样说,这是一种文体,古代人说话可以这样说,古代人慢条斯理的,他就比较宽容、宽松,交流得也就比较文雅,抑扬顿挫,也就是表达自己感情十分充分。不像现代人这个交流就闪烁,不正念,不深刻,不忠实,多有闪烁之心,所以急急说,惶惶说,别人解不解都说。古代人交流不是这样,他充分体会到每一个言词的自他受用——自受用就是自己说得很清晰,很明白在说什么;他受用就是给别人交待得很清晰,也很完善,令对方可知可见。像我们现代人这个交流机制的确是不如古人。这个我们来看他的文字。

  大义者,大乘所以也。

  像我们现在这个大乘心,在我们汉地十分罕见。我就说我吧,我的感知,我今天上午在上面还生烦恼了。生什么烦恼呢?自身难度,有情难化,实难交流。很多事情本来很简单,本来没有什么可得失的,本来不应该受苦,很简单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经常生退畏之心。当然阿弥陀佛一直鼓励着我们不要退堕,不要退堕,善知识一直在鼓励着我们不要退堕,不要退堕,但从业习上经常会生起这样的(念…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