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九集

  第二十九集

  賢善首菩薩,一切流通此經者,都可以稱爲賢善首菩薩,非是某一人,亦可以以某一人顯現。因爲賢善首菩薩可以使一切衆生發起賢善的功德,賢善的利益,就是流布此經可以發揮這樣的功用,所以是名賢善首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

  非是一佛說,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那說一切諸佛都說過這個經,可以嗎?可能是可以的!但是諸佛的表現形式不一樣,說這個經典與一切陀羅尼是一樣的。就象《大悲咒》、《准提咒》都是有無量的諸佛曾宣化過,那麼這個經典是無量的諸佛宣化過,我們能看到這樣的經,聽到這樣的經題都是不可思議的。

  叁世如來之所守護

  這個經典不是一般的人守護的,也不是菩薩,也不是金剛護法,也不是鬼神,也不是守法神,就是諸佛直接守護的。此經在處,也就是諸佛住處。你說這個經,我看不到諸佛啊?佛是真語者、誠語者、不绮語者,這個地方思惟得清晰,那就有善巧了;思惟不清晰,佛這話也是誠實言,後效應在那兒擱著呢!所以說我們親近這個經典,就是親近十方如恒河沙的諸佛,等無差別!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這個教化是十方菩薩歸依處。那我們拿到這個經典也是一切菩薩所歸依處。以前我們在其它地方講宣大乘了義經典的時間,也會出現一些其它的因緣,什麼因緣呢?不可思議的境象因緣。菩薩聞此經宣化,那也會生歡喜向往的。

  象我們在這個時代學習佛法,因緣都是比較壓迫一些,過去我們知道講經法會是很莊重的,我們現在在這個房間裏面來學習,有沒有廣大利益呢?利益是同等的,只是說我們自己這種受覺上受到空間的局限或者覺受上的局限罷了。實際內涵是無有差別的。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所以說真正對《圓覺經》有一個完整的了解,或者說對四病——即作、止、任、滅的認識,那麼對叁藏十二部經典的學習,易得下手方便;對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有所行持,那對叁藏十二部一切教化的行持,也就有一個方便的認識與下手。那對十二菩薩的這種啓教因緣,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那對叁藏十二部能圓成世間、回施法界,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所以叫清淨眼目。

  能把《圓覺經》的這種教義系統地、條理地或者說相對比較分明地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那再看其它經典,其它經典的條理性、內涵很容易引發出來,也可以很容易看得到它的實質的教化。大家透過文字見不到真正的利益,那麼就被文字障礙住了。是通過文字來透露我們心的這種莊嚴、秘密、功用的,是清淨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大”,唯佛可稱,如是大是絕待之大,非是有待的、有對的大、大小對比的大。我們都知道,一尺對一寸來說是爲大,但對一丈來說是爲小,一丈對百丈亦謂之小,故知有對之大不名爲大。如是之大是絕待之大,含攝于法界,是爲大。

  安穩一切是爲“方”。

  那“廣”呢?平等的回施,無差別的回施,圓成的回施,法性的回施,乃至說種種的回施,隨順的回施因緣,都是一樣的,是爲廣。廣者,有種種善巧,種種方便,或者舍善巧舍方便,但歸真實,都可以說是廣教真實。廣教是沒有定向,方教呢?直接地帶來安穩、提攜。

  大是普等于含識,無一遺漏,無對無待。

  “圓覺”唯佛能成,唯佛能親證,一切衆生本具,一切衆生本來圓覺,本證圓覺,衆生不知,諸佛提醒,所以才出現于世實施教化。

  “陀羅尼”者,無外是總持的回施,遮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的幻化差別作業,使一切衆生頓出幻化作業的差別苦海,使我們得到安穩,所以能總持善法,遮護過失,那麼這叫陀羅尼教、總持之教。

  亦名修多羅了義

  契機契理,方便隨順,使一切衆生得殊勝的教誨,所謂地了義教誨,唯佛法界稱爲了義,象權教、聲聞、菩薩乃至種種方便那不能稱爲了義。這個地方了義稱爲圓覺了義。

  亦名秘密王叁昧

  如是“秘密”,遍含法界衆生故,能迅速圓成一切衆生故,一切衆生本來在此安住故,無有出離故,無有減損故,衆生不知,是名秘密。

  “王”者,諸佛親證,王于法界,統攝十界,是名王者。(所謂地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一直到第十個名號世尊皆是法界王者之號。如是之王,非是稱王,非是作意之王,非是高大之王,是平等之王,是饒益之王,是布施之王,是智慧第一之王,無有高下,如是運用,是爲王。如是王者,以正受回施教化的因緣,是名秘密王叁昧。

  叁昧正受現前,通過種種法益的修持都可以發起,前面的叁種法門,二十五輪都可以發明。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告訴我們《圓覺經》的整個境界是如來的境界,十二個菩薩的功德彙集到一處,來表明佛的決定境界的功德內涵。不過是通過十二個菩薩的功德來闡述諸佛的境界,什麼叫決定境界呢?諸佛的真實圓滿果德在于此。

  那麼十二個菩薩來問此叁種法益,即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以二十五種定輪作爲回施,獲得圓修,這是諸佛決定實證之果德、實證之境界、實證之法益、實證之回施。這個“決定”二字是不可置疑的,是純淨的,是決定的,是絕待的,是真實不虛的。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如來藏也就是法藏、涅槃藏、功德藏、光明藏、莊嚴藏、一切智藏,也稱爲佛性藏。那麼說的佛性自性差別,佛自性中流出來的條理,也就是所謂的法界體性智,來顯現這種功德。就是唯佛能親證,法界有十法界差別,十法界差別了不可得,是佛安住之功用,雖有差別,佛一塵不染,在此處放大光明,成就一真。

  所以十法界的宣化唯佛親證,唯佛能宣。沒有佛的宣化,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法界有十種差別相,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畜生、惡鬼法界。不管是叁惡、叁善、叁聖到一真,十法界的差別唯佛親證,所以叫自性差別。親證者,是順性得見運用因緣,決非妄想心中生出,做作幻化,非也!是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汝當奉持

  汝者,是指我們大家吧!實際一切聞佛法之人皆應行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此經唯顯如來境界

  這又反複給我們講,如來決定境界,此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能宣,這樣的經典,菩薩是不能代授的,是佛親證的境界,不到究竟佛果,難見難聞。所以這樣的功德,大功德若沒有諸佛的開顯,我們在這個地方是永遠不能得見、不能得聞,就象前面十二菩薩個個說我等得見未曾有,聽稀有法,未假修持而得善利。正是如是。

  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從初發心一直到佛地,都可以假于此法行持,決定圓滿,決定無有遺漏。真是不可思議。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

  頓教跟漸教差別是大一些。漸教,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決定的;那頓教呢?可以即生成佛。

  頓機衆生從此開悟

  這個是給我們定著根性。什麼叫頓機衆生呢?過去叫菩提薩埵,叫正定聚之衆生,能當下就放下,聽聞之時就放下,超越自己一切作業的纏縛,這叫頓機衆生。聽聞之後,無始以來的善惡作業當下就丟棄,無牽無挂,唯有法益現前。

  六祖大師一聽“應無所住而其心”,當下就把自己的一切因緣都放下,直奔法源,找《金剛經》的傳播者與印證者,什麼也顧不得了,包括自己的老母。顧不得,沒有第二個因緣,沒有顧慮因緣,爲法舍棄一切,這種向往是從自己的覺受中迸發出來的,不是自己設計的、勉強的,這叫大乘頓圓的根性,頓機。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漸修就是慢慢地來,慢慢做,一點點適應,行不行呢?進進退退吧!釋迦佛反複贊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反複呵護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一方面激勵我們出離,一方面激勵我們在這世界上修持,何以故呢?

  “在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他方佛國行道百年”,這是誠實言、真實語。在此娑婆世界修道之人往往進一退九,這也是真實之語!你但是要有佛力的住持,有增上的提攜,真是不可思議的。若是沒有他力的提攜與增上,多是進一退九之類,何以故?我們自力一到極點的時間都會退下來,這一退往往就還不如以前不修行的人,所以叫進一退九,自力之機。若仗佛力,則可行道十日比他方佛國行道千年得到的功德、善巧!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我們知道大海,百川衆流,皆盡歸此大海,大海不拒絕小河、小溪,也不拒絕大江、大流,包容一切,不作排斥,使諸一切水源入此大海,鹹同一味,無雜無別。衆生的心性就是小氣啊!所以這個教化因緣亦複如是。

  許多人讀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某些版本上包括彙集本上都有此法如大海,淨土一法亦複如是,如圓教之教,亦如大海。

  乃至蚊虻及阿修羅

  蚊虻是極小、極小的生命,阿修羅是極大、極大的生命。阿修羅有多大呢?一伸手可以遮天蔽日!稱爲大身生命。

  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我們人要是心量大,那行法也方便,修法也方便,這個地方是開我們心智的,也…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