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九集

  第二十九集

  贤善首菩萨,一切流通此经者,都可以称为贤善首菩萨,非是某一人,亦可以以某一人显现。因为贤善首菩萨可以使一切众生发起贤善的功德,贤善的利益,就是流布此经可以发挥这样的功用,所以是名贤善首菩萨。

  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

  非是一佛说,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那说一切诸佛都说过这个经,可以吗?可能是可以的!但是诸佛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说这个经典与一切陀罗尼是一样的。就象《大悲咒》、《准提咒》都是有无量的诸佛曾宣化过,那么这个经典是无量的诸佛宣化过,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经,听到这样的经题都是不可思议的。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

  这个经典不是一般的人守护的,也不是菩萨,也不是金刚护法,也不是鬼神,也不是守法神,就是诸佛直接守护的。此经在处,也就是诸佛住处。你说这个经,我看不到诸佛啊?佛是真语者、诚语者、不绮语者,这个地方思惟得清晰,那就有善巧了;思惟不清晰,佛这话也是诚实言,后效应在那儿搁着呢!所以说我们亲近这个经典,就是亲近十方如恒河沙的诸佛,等无差别!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

  这个教化是十方菩萨归依处。那我们拿到这个经典也是一切菩萨所归依处。以前我们在其它地方讲宣大乘了义经典的时间,也会出现一些其它的因缘,什么因缘呢?不可思议的境象因缘。菩萨闻此经宣化,那也会生欢喜向往的。

  象我们在这个时代学习佛法,因缘都是比较压迫一些,过去我们知道讲经法会是很庄重的,我们现在在这个房间里面来学习,有没有广大利益呢?利益是同等的,只是说我们自己这种受觉上受到空间的局限或者觉受上的局限罢了。实际内涵是无有差别的。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所以说真正对《圆觉经》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或者说对四病——即作、止、任、灭的认识,那么对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学习,易得下手方便;对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有所行持,那对三藏十二部一切教化的行持,也就有一个方便的认识与下手。那对十二菩萨的这种启教因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那对三藏十二部能圆成世间、回施法界,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叫清净眼目。

  能把《圆觉经》的这种教义系统地、条理地或者说相对比较分明地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那再看其它经典,其它经典的条理性、内涵很容易引发出来,也可以很容易看得到它的实质的教化。大家透过文字见不到真正的利益,那么就被文字障碍住了。是通过文字来透露我们心的这种庄严、秘密、功用的,是清净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

  “大”,唯佛可称,如是大是绝待之大,非是有待的、有对的大、大小对比的大。我们都知道,一尺对一寸来说是为大,但对一丈来说是为小,一丈对百丈亦谓之小,故知有对之大不名为大。如是之大是绝待之大,含摄于法界,是为大。

  安稳一切是为“方”。

  那“广”呢?平等的回施,无差别的回施,圆成的回施,法性的回施,乃至说种种的回施,随顺的回施因缘,都是一样的,是为广。广者,有种种善巧,种种方便,或者舍善巧舍方便,但归真实,都可以说是广教真实。广教是没有定向,方教呢?直接地带来安稳、提携。

  大是普等于含识,无一遗漏,无对无待。

  “圆觉”唯佛能成,唯佛能亲证,一切众生本具,一切众生本来圆觉,本证圆觉,众生不知,诸佛提醒,所以才出现于世实施教化。

  “陀罗尼”者,无外是总持的回施,遮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幻化差别作业,使一切众生顿出幻化作业的差别苦海,使我们得到安稳,所以能总持善法,遮护过失,那么这叫陀罗尼教、总持之教。

  亦名修多罗了义

  契机契理,方便随顺,使一切众生得殊胜的教诲,所谓地了义教诲,唯佛法界称为了义,象权教、声闻、菩萨乃至种种方便那不能称为了义。这个地方了义称为圆觉了义。

  亦名秘密王三昧

  如是“秘密”,遍含法界众生故,能迅速圆成一切众生故,一切众生本来在此安住故,无有出离故,无有减损故,众生不知,是名秘密。

  “王”者,诸佛亲证,王于法界,统摄十界,是名王者。(所谓地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一直到第十个名号世尊皆是法界王者之号。如是之王,非是称王,非是作意之王,非是高大之王,是平等之王,是饶益之王,是布施之王,是智慧第一之王,无有高下,如是运用,是为王。如是王者,以正受回施教化的因缘,是名秘密王三昧。

  三昧正受现前,通过种种法益的修持都可以发起,前面的三种法门,二十五轮都可以发明。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告诉我们《圆觉经》的整个境界是如来的境界,十二个菩萨的功德汇集到一处,来表明佛的决定境界的功德内涵。不过是通过十二个菩萨的功德来阐述诸佛的境界,什么叫决定境界呢?诸佛的真实圆满果德在于此。

  那么十二个菩萨来问此三种法益,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以二十五种定轮作为回施,获得圆修,这是诸佛决定实证之果德、实证之境界、实证之法益、实证之回施。这个“决定”二字是不可置疑的,是纯净的,是决定的,是绝待的,是真实不虚的。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如来藏也就是法藏、涅槃藏、功德藏、光明藏、庄严藏、一切智藏,也称为佛性藏。那么说的佛性自性差别,佛自性中流出来的条理,也就是所谓的法界体性智,来显现这种功德。就是唯佛能亲证,法界有十法界差别,十法界差别了不可得,是佛安住之功用,虽有差别,佛一尘不染,在此处放大光明,成就一真。

  所以十法界的宣化唯佛亲证,唯佛能宣。没有佛的宣化,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法界有十种差别相,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畜生、恶鬼法界。不管是三恶、三善、三圣到一真,十法界的差别唯佛亲证,所以叫自性差别。亲证者,是顺性得见运用因缘,决非妄想心中生出,做作幻化,非也!是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汝当奉持

  汝者,是指我们大家吧!实际一切闻佛法之人皆应行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善男子!此经唯显如来境界

  这又反复给我们讲,如来决定境界,此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能宣,这样的经典,菩萨是不能代授的,是佛亲证的境界,不到究竟佛果,难见难闻。所以这样的功德,大功德若没有诸佛的开显,我们在这个地方是永远不能得见、不能得闻,就象前面十二菩萨个个说我等得见未曾有,听稀有法,未假修持而得善利。正是如是。

  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从初发心一直到佛地,都可以假于此法行持,决定圆满,决定无有遗漏。真是不可思议。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

  顿教跟渐教差别是大一些。渐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决定的;那顿教呢?可以即生成佛。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这个是给我们定着根性。什么叫顿机众生呢?过去叫菩提萨埵,叫正定聚之众生,能当下就放下,听闻之时就放下,超越自己一切作业的缠缚,这叫顿机众生。听闻之后,无始以来的善恶作业当下就丢弃,无牵无挂,唯有法益现前。

  六祖大师一听“应无所住而其心”,当下就把自己的一切因缘都放下,直奔法源,找《金刚经》的传播者与印证者,什么也顾不得了,包括自己的老母。顾不得,没有第二个因缘,没有顾虑因缘,为法舍弃一切,这种向往是从自己的觉受中迸发出来的,不是自己设计的、勉强的,这叫大乘顿圆的根性,顿机。

  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渐修就是慢慢地来,慢慢做,一点点适应,行不行呢?进进退退吧!释迦佛反复赞叹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反复呵护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一方面激励我们出离,一方面激励我们在这世界上修持,何以故呢?

  “在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他方佛国行道百年”,这是诚实言、真实语。在此娑婆世界修道之人往往进一退九,这也是真实之语!你但是要有佛力的住持,有增上的提携,真是不可思议的。若是没有他力的提携与增上,多是进一退九之类,何以故?我们自力一到极点的时间都会退下来,这一退往往就还不如以前不修行的人,所以叫进一退九,自力之机。若仗佛力,则可行道十日比他方佛国行道千年得到的功德、善巧!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我们知道大海,百川众流,皆尽归此大海,大海不拒绝小河、小溪,也不拒绝大江、大流,包容一切,不作排斥,使诸一切水源入此大海,咸同一味,无杂无别。众生的心性就是小气啊!所以这个教化因缘亦复如是。

  许多人读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某些版本上包括汇集本上都有此法如大海,净土一法亦复如是,如圆教之教,亦如大海。

  乃至蚊虻及阿修罗

  蚊虻是极小、极小的生命,阿修罗是极大、极大的生命。阿修罗有多大呢?一伸手可以遮天蔽日!称为大身生命。

  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我们人要是心量大,那行法也方便,修法也方便,这个地方是开我们心智的,也…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