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集
禮佛足者,
舍棄自己的一切執著,歸向清淨不動的總持之尊,即所謂地頂禮佛。頂禮佛足者,但是整體的加持,圓滿地給予。因爲一切衆生本具佛性故!假于佛的提攜教化,使我們全體的照見自己。象我們拜佛一樣,我們放一個佛像,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令我們生歡喜,不過是啓發我們自心的圓滿,如此而已。若不如是,墮入外道迷信之中了,象鬼神教一樣。
今天早上有個居士給我講,說我們的這個鞋子把佛給熏臭了,這個意思。是啊,我們九孔常流不淨,沒有一竅是流淨物的,常熏法界,作爲分別,所以說有不淨之氣,這是輪回之根。
何以爲淨呢?何以爲以戒定真香方能普熏法界,利益群蒙,什麼叫戒定真香呢?清淨平等的智慧,是爲戒,是爲戒香;無作無起的是爲定香;廣大方便的回施,于無差別中實施種種差別夢幻教化,度脫夢幻分別衆生,是爲慧香,是爲悲香,是爲方便之香。
如是種種示相,皆是方便權巧之語,何臭何濁呢?過去禅宗大德深知佛性真實,別人問禅:何以爲佛?幹屎橛!(編注:【幹屎橛】 禅林用語。原指拭淨人糞之橛(即廁籌),臨濟宗爲打破凡夫之執情,並使其開悟,對審問“佛者是何物”者,每答以“幹屎橛”。蓋屎橛原系擦拭不淨之物,非不淨則不用之,臨濟宗特提此最接近吾人之物,以教斥其專遠求佛而反不知清淨一己心田穢汙之情形,並用以打破學人之執著。)此話震動天地,非是實證者不可言說!決定是謗佛之語。
聲聞教在威儀戒中有入佛塔,繞佛塔,向佛塔,不得向佛塔漱嚼、吐痰,這在沙彌戒威儀中,在居士學法中都可以學的,不准吃臭物,向往佛塔。如是無量的說法都是通過威儀欲使衆生發起對佛法的向往與恭敬,得見真實的利益,若強執事相,佛的法身,遍于法界,我們的鞋子何處放呢?我們排的不淨之物又有何投放之地?
所以說淨與不淨,皆是衆生分別心性引發出來的分別作業罷了,皆是有對之幻化,非實有此物。若實有此物,我等學佛無益!但知世間有對善惡小計,不出叁界六道,不知叁界六道之外是何物?
說這無對光明啊!就是禅宗祖師所開喻的公案:何爲佛?庭前柏樹子!何爲佛?幹屎橛!這樣的話,比比皆是。我們看禅宗祖師的話,這樣的公案特別地多,無一定向,無一濁垢,無一清淨,無佛無魔,但是光明,但是放下,但是無有執著,但是一相一行(一行叁昧和一相叁昧),直取般若,直歸王家,非是分別。
分別之善巧只是世間邏輯之善巧、善惡無記之善巧,就是六道衆生之執著,這個地方可以是隨順教,釋迦佛也實施此教。如在聲聞教中、律儀教中就是所謂地行動坐臥威儀之中,爲了攝護無善法衆生、不知佛法尊貴之衆生,發起威儀之教,使衆生皆有歸向,如是歸向是權巧引導,非是真實安立,若強執此相,反被法害,叫做法執。如是法害,反而不如一般的凡夫輕松自在。或者說雖是無明,他也有一個少纏縛的因緣,我們多了一層枷鎖。所以說,本來是欲治病者,強執于醫藥,反而受藥害。我們都知道藥一過量,會把人藥死,病不得脫,反而加重了。
現在的許多所謂學佛人,多走的是這個路,比一般世間的病人病得還要重,又多了一份法的病、藥的病,下面的四相會講這個事情,專門就講這個的,釋迦佛早就想到我們這個地方了,那我們對佛、法、僧尊重、恭敬、小心翼翼要得要不得呢?
一定要得!這是報佛深恩,使法住世的善巧所在!不是執著,執著反而成毒藥了。這作爲善巧會使更多人向往、恭敬、歸順、成就佛法的利益,這個差別是很大的,最主要是個發心問題。
前者産生執著反而會出現鬥爭、排斥、異見,認爲別人不如法的因緣會發生,心生分別,反受分別傷害的熾盛因緣。這樣是非分明的人是階級鬥爭者,不是學佛者,不是解脫者,不是得清淨平等智者,不是善妙觀察者,不是破除種種夢幻、覺醒出離者。
如是知諸幻化相,無一物可得,但以幻化相中示現恭敬,示現贊歎,示現一切隨順,以接度無知、愚昧、顛倒、狂妄衆生作爲方便。這是大威德者,是不可思議者,是佛法住世者,是衆生之眼目,是衆生之導師。這差別是特別大的。
雖是一法一行,說的是一事,運用不恰當就是天地的懸隔,一個是利,一個是害。這個地方要善自思惟,莫作人執,莫作法執。
釋迦佛在世之時,有一個大長者去禮敬釋迦佛,他特別地歡喜,沐浴、新裝,把自己的一切莊嚴具都卸下來,手持鮮花,奔佛而去,世尊見之亦很喜悅,說長者放下,其實是長者已經把花獻給佛了,長者看看自己兩手,頓時證得須陀洹果,得法眼淨。
過去人的確就是個放下,別無他物,放下什麼呢?分別、佛魔、如法非法、我正確別人不正確,可以說這就是病根吧!
末法時代學佛要完成不動智,發生得見一切智,就是知種相方便,知一切法如夢如幻,必不可得,深證此處,方有善巧,提醒、指導利益有情。若不如是,自己多被境所轉,被外面的人的作業所轉,反而因爲別人的作業差別而墮落。
所謂地不見一切智,不爲行法人,一張嘴就錯,舉心動念即乖,張口即錯呀!這個地方我們要善自思惟。大家都是菩薩來實施種種提攜,所以此善知識給我們開一個方便,通過這個事情,來辨別這個因緣。
佛像的開啓是爲了啓發我們心靈內外的不二真實的光明——如佛的莊嚴、如佛的具足、如佛的平等、如佛的慈悲、如佛的智慧、如佛的究竟智,並不是教我們迷信,或者說要我們五體投地,不是!其實是通過這個因緣引導、啓發我們的真實的光明智慧罷了。
否則,的確佛法是迷信!現在,唯物主義者認爲佛教是迷信,爲什麼呢?許多多所謂地傳法人、宗教士在搞迷信,引導人迷信,自己迷信,什麼叫迷信呢?就不是正信,不是清晰地、明了地得見法益的信,是一種盲從的、不得已的、業流的一種信,這種信叫迷信。
如是迷信在我們中國,乃至在我們佛教界極爲昌盛!這不是衆生的過失,是所謂地宗教士的過失,所謂傳法者的過失,所謂地認爲自己是佛教徒的過失,非衆生咎!
佛教不是鬼神教,佛教有唯識宗,講萬法唯心之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如是宣化,我們每天晚上的功課都會念這樣的偈子來啓發我們的心靈,啓發我們的佛性。心靈只是對佛性的一種認識取向,心靈的東西徹底舍棄,才能得見佛性的不動、佛性的安穩、佛性的非假修證,非有來去,非鬼非神,非魔非佛,非衆生。靈性只是個啓發罷了。
“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因觀法界性”,法界有個什麼樣的性呢?“一切唯心造”,十法界皆從心想中生,法界差別唯心所作,唯心所造,這叫絕待之說,這不是究竟說。究竟說是什麼呢?法無起作,法無生滅,法無差別!所以有方便,有真實,就是有權巧與真實之說。
權巧與真實,二者不可斷、不可裂,是一體!如“伊”字叁點、鼎之叁足,不可缺一。若人說涅槃是佛法者,是爲外道,是爲邪見;若人說智慧是佛法者,是爲外道,是爲邪見;若人說解脫是佛法者,是爲外道,是爲邪見。這是佛在《涅槃經》上講的,佛法是智慧、涅槃、解脫缺一不可,如“伊”叁點,如鼎叁足,缺一不可,一缺全廢。這個地方要審思。
現在衆生執著于一些自己的知見、一些受覺、一些理論理解、一些覺知上的差別,自以爲是佛法,早已墮入心外因緣,所謂地外道知見、外道法中,或者是鬼神教中。把佛歸入象鬼神一樣的産物,佛教成鬼神教了。
現在我們走到許多地方,佛教與鬼神教分不開,就是靈性與佛性不知是何物,第一義谛與俗谛分不清,方便說與真實說分不清。分不是裂開,這是運用的過程罷了。如果認不清晰,予人說法,不光瞎卻自己的眼目,也使無量衆生的眼目瞎卻,一日錐瞎千人眼目,日日錐瞎千人眼目,你有何多的過失呢?
所以末法時代,若無善巧者,但念佛號,直歸無上覺路,但提正印,不作解、不作釋,但念南無阿彌陀佛歸于淨土。
什麼叫淨土呢?無所擇取,無所差別,同得往生,同得饒益,同時修行,無解無不解,無有言說,但勸人念佛,是爲殊勝方便,暗合道妙,不假言說,不假分別,是善巧、殊勝之處。所以說多有無文化之人,不善言說之人,勸人念佛,但歸無上覺路。
許多人不明任何理,自己也說不出個什麼,但受覺清淨明,現下得安穩、喜悅,臨終決定往生阿彌陀佛圓滿國土,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真是不可思議啊!
淨土一法,在不曉佛法這種整體教化因緣的情況下,但念彌陀佛,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若得法身活,就是不假分別,不假言說,無取無舍,但執名號,歸向萬德,成就萬德,度脫一切,同歸照…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