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集
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
諸佛的勤苦境界,一切衆生的作爲,諸佛早已圓滿,早已行持,所以說叁大阿僧祇劫不過是爲了使一切驕慢衆生得以歸向罷了。象如來行持曆經叁大阿僧祇劫,就是發了這種殊勝、不動的心,隨順這種心性——也就是佛性,立大願以後,于叁大阿僧祇劫來行持這種大願,使一切衆生得聞、得見、得知,攝伏一切驕慢,發生最圓滿的回施,所謂地是明行足,但調禦一切世間。
一切功用 ,猶如一念
諸佛如來把叁大阿僧祇劫的功用,付一念之中,何以故?他一初發心就圓滿了。這叁大阿僧祇劫的行持是依這一念而行持的,何以故?念念不可得,但隨順衆生作種種的業、種種行,修種種的善巧、種種的幻化、叁昧、種種的福德,或現國王身、或現梵天身、或現種種差別身——罪惡身、過失身、善巧身、大身小身、變化身、醜陋身、莊嚴身、不思議身,乃至知此無量身究竟不可得,以此一念得無上正覺,以此無上正覺,回予叁大阿僧祇劫的行持,以攝護一切衆生。
猶如一念,叁世爲一念,一念可以回施叁世,在諸佛如來教化之中,是無有差別的。叁世也可以是一刹那間,可以是一念之間,衆生叁世就是叁世,叁大阿僧祇劫就是極爲遙遠,不可稱說。
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聽這樣的法,你慶慰不慶慰呢?不慶慰,麻木不仁,你就是因緣不足罷了,如此而已。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
如是覺性,本性是清淨的,怎麼會汙染呢?與前面提出的問題有相似之處。但還是不一樣,前面提出來:衆生本來是佛,那佛何以生妄想呢?這個地方何以汙染?爲什麼要重複提出來呢?警策我們。
使諸衆生迷悶不入
不入者,不入此本性清淨,現在人迷悶,什麼叫迷悶?從分別勞累中産生迷悶,從迷悶中産生分別受覺,生生不息,輪回不止。
惟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
這個地方直說本源了,把一切自業都舍棄了。因爲淨諸業障不作其他的,就直接告訴你淨諸業障直接的功用,就是但開悟法性,開悟,別無他物,但說法性,直指心源清淨,不說第二因緣了。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
聽聞這樣的人、行持這樣的人,是將來一切法界衆生的眼目,可以作一切衆生的師導、善知識、依祜主、阿阇黎。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叁請而得聞法,不叁請,無有聞法之正因。我們聽法,說天天聽,沒有什麼了不起,不作尊重因緣,不得法益,這是決定無疑的。實際這些菩薩的示現相,無非是發起我們的尊重。
在密教的修持中,每一個法會,大家至少要獻個哈達,唱個禮贊,就是法師宣化,非法師語,皆是諸佛如來聖教,具足一切功德,我等頂戴如此之教,如飲甘露,如授灌頂,如臨諸佛,如親見諸佛。所以極力歸命,贊歎供養。這樣的法益是不可思議的!
而我們現在的人,對法的輕慢,他不得法益,何以故?他總認爲是某法師講,某人講,是個人嘛!人怎麼能講法呢?這樣,你本身就不得法益,你這個概念已經沒有法益了,真是可憐啊,與大利失之交臂。以分別心聽法,只能得相似少份言辭之加持,不得真實功德之歸命。這個恭敬最主要還是放下自我罷了。
禮佛,叁請,就是放下自我,包括身家性命,色身倒不重要,主要是知見,自我的知見,說命根可斷知見難舍啊,我們許多人他可以拿命給你,但是你要動搖他的知見,要他放下知見,那是不可能的。說命根易舍,知見難離啊!是故,歸命、叁請,就是反複讓我們放下自己的知見,放下知見是真正的恭敬,以無所得心、以清淨心、以不分別心來聽法。
在密教有聽法的格式的,你入道場先要把這個東西(編注:指欲聽之經文。)會背的,不會背不許你聽法;你不供養,不許你聽法;沒有結緣灌頂,不許你聽法,沒有什麼好說的。聽法第一步就是恭敬,他不是恭敬某一人,而是恭敬你那個本源光明心,恭敬你心地那個法王。你說這個法師又小又醜的,那你就得個人相,如此而已。
所以學佛極難啊,看著易呀。這些菩薩爲我等示現這種教化。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
宣化者爲世尊,你就是得到世尊的加持;宣化者爲法師,你會得到法師的加持;宣化者是一個你輕視的人,你就會得到輕視的加持,你得到輕視;你誹謗,得誹謗的罪報,得誹謗的加持。善哉,各個隨類而得,隨需分配。
這個地方,世尊是隨順衆生的,教誨也是唯心的。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特別震撼人:過去有一個摩诃羅比丘,摩诃羅在梵語中意爲老愚癡,就是不知受戒,不知安居,不知自恣,不知誦戒,不知犯持,不知大小,不知輕重,不知開遮,不知羯摩,一切法益都不知。這個摩诃羅愚癡到啥程度呢?別人說尊者、法師,請你給我說法,他聽到這個都會掉淚,沒有一句話能說出來,無一法可說。
(此處省略提婆達多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應供,因爲過去僧人有兩種因緣:一者托缽,一者應供。何爲托缽,就是不知到哪兒能討到一缽飯,給什麼就吃什麼,這叫乞食托缽。釋迦佛亦是如是,雖然他證得佛陀了,也是這樣做。再一個叫應供,何爲應供,就是到預定好去受人供養,予人說法。
此摩诃羅碰到應供的因緣了,分配到這兒了,因爲這是佛定的一種製度,僧製。過去的比丘,應供,必然要說法,這是格式。象我們那個“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布施故,後必受安樂”,這四句偈子,是佛教比丘的一種普通的說法的方式,應供必說法。托缽可以不說法,托缽本身就是在說法。說無染無著,雖一缽之食也是來自他方,無積無存,心無挂礙。本來乞食就是導師相、安穩相、無挂礙相,所以他本身不必說法。但是應供者必然要說法。
這個老摩诃羅,要去應供,心開始發慌。因爲應供他一定要說法,他生大怖畏。應供時,別人就把飯食頂上來,他隨口對頂飯的人說“你放下、放下吧!”此頂飯人一聽,一思惟,“是啊,我這麼苦,再不放下,我幹什麼呢?”聽到第二個放下之時,下面這個頂飯的人已證得須陀洹果了,心生歡喜,心中說偈子贊歎此老摩诃羅,而這老摩诃羅正在發抖呢!于是他就逃跑了,偷偷跑回寺院了。頂飯者正欲說偈子贊歎,擡頭一看,此老摩诃羅已不知去向,他想,尊者已施神通回去了,于是修大供養,到寺院中去找這個老摩诃羅,說我要供養尊者,此摩诃羅對其師父言:我不會說法,我沒有給他說法,我苦啊!其師父是阿羅漢,告之曰:你莫慌,你是善巧者,你已使對方得度,你在說法!
此老摩诃羅見對方心結已開,證得須陀洹果,自己心結亦開,當下即得阿羅漢果,證得無漏,說四句偈子:“我生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這真讓人掉淚呀!過去人證果真簡單呀,沒有什麼啰嗦;修法也簡單,一聽即行,沒有勞慮的言辭,不象我們這樣勤苦。
哪個是善知識呢?莫作我講,莫作他講,你要尊重你那個自心,你那尊敬的心,可以使你成佛道的!
告淨諸業障菩薩言
大恭敬,本來也就是淨諸業障,無有分別也可以淨諸業障,不依眼見耳聞因緣,也叫淨諸業障。善哉,善哉,不可思議呀!
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谘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爲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四相看清,要不看這四相,我們很難、很難學習佛法,因爲現在的人多在四相中運用所謂地佛法。
認四顛倒爲…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