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集
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
诸佛的勤苦境界,一切众生的作为,诸佛早已圆满,早已行持,所以说三大阿僧祇劫不过是为了使一切骄慢众生得以归向罢了。象如来行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发了这种殊胜、不动的心,随顺这种心性——也就是佛性,立大愿以后,于三大阿僧祇劫来行持这种大愿,使一切众生得闻、得见、得知,摄伏一切骄慢,发生最圆满的回施,所谓地是明行足,但调御一切世间。
一切功用 ,犹如一念
诸佛如来把三大阿僧祇劫的功用,付一念之中,何以故?他一初发心就圆满了。这三大阿僧祇劫的行持是依这一念而行持的,何以故?念念不可得,但随顺众生作种种的业、种种行,修种种的善巧、种种的幻化、三昧、种种的福德,或现国王身、或现梵天身、或现种种差别身——罪恶身、过失身、善巧身、大身小身、变化身、丑陋身、庄严身、不思议身,乃至知此无量身究竟不可得,以此一念得无上正觉,以此无上正觉,回予三大阿僧祇劫的行持,以摄护一切众生。
犹如一念,三世为一念,一念可以回施三世,在诸佛如来教化之中,是无有差别的。三世也可以是一刹那间,可以是一念之间,众生三世就是三世,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极为遥远,不可称说。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听这样的法,你庆慰不庆慰呢?不庆慰,麻木不仁,你就是因缘不足罢了,如此而已。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如是觉性,本性是清净的,怎么会污染呢?与前面提出的问题有相似之处。但还是不一样,前面提出来:众生本来是佛,那佛何以生妄想呢?这个地方何以污染?为什么要重复提出来呢?警策我们。
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不入者,不入此本性清净,现在人迷闷,什么叫迷闷?从分别劳累中产生迷闷,从迷闷中产生分别受觉,生生不息,轮回不止。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这个地方直说本源了,把一切自业都舍弃了。因为净诸业障不作其他的,就直接告诉你净诸业障直接的功用,就是但开悟法性,开悟,别无他物,但说法性,直指心源清净,不说第二因缘了。
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听闻这样的人、行持这样的人,是将来一切法界众生的眼目,可以作一切众生的师导、善知识、依祜主、阿阇黎。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请而得闻法,不三请,无有闻法之正因。我们听法,说天天听,没有什么了不起,不作尊重因缘,不得法益,这是决定无疑的。实际这些菩萨的示现相,无非是发起我们的尊重。
在密教的修持中,每一个法会,大家至少要献个哈达,唱个礼赞,就是法师宣化,非法师语,皆是诸佛如来圣教,具足一切功德,我等顶戴如此之教,如饮甘露,如授灌顶,如临诸佛,如亲见诸佛。所以极力归命,赞叹供养。这样的法益是不可思议的!
而我们现在的人,对法的轻慢,他不得法益,何以故?他总认为是某法师讲,某人讲,是个人嘛!人怎么能讲法呢?这样,你本身就不得法益,你这个概念已经没有法益了,真是可怜啊,与大利失之交臂。以分别心听法,只能得相似少份言辞之加持,不得真实功德之归命。这个恭敬最主要还是放下自我罢了。
礼佛,三请,就是放下自我,包括身家性命,色身倒不重要,主要是知见,自我的知见,说命根可断知见难舍啊,我们许多人他可以拿命给你,但是你要动摇他的知见,要他放下知见,那是不可能的。说命根易舍,知见难离啊!是故,归命、三请,就是反复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知见,放下知见是真正的恭敬,以无所得心、以清净心、以不分别心来听法。
在密教有听法的格式的,你入道场先要把这个东西(编注:指欲听之经文。)会背的,不会背不许你听法;你不供养,不许你听法;没有结缘灌顶,不许你听法,没有什么好说的。听法第一步就是恭敬,他不是恭敬某一人,而是恭敬你那个本源光明心,恭敬你心地那个法王。你说这个法师又小又丑的,那你就得个人相,如此而已。
所以学佛极难啊,看着易呀。这些菩萨为我等示现这种教化。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
宣化者为世尊,你就是得到世尊的加持;宣化者为法师,你会得到法师的加持;宣化者是一个你轻视的人,你就会得到轻视的加持,你得到轻视;你诽谤,得诽谤的罪报,得诽谤的加持。善哉,各个随类而得,随需分配。
这个地方,世尊是随顺众生的,教诲也是唯心的。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特别震撼人:过去有一个摩诃罗比丘,摩诃罗在梵语中意为老愚痴,就是不知受戒,不知安居,不知自恣,不知诵戒,不知犯持,不知大小,不知轻重,不知开遮,不知羯摩,一切法益都不知。这个摩诃罗愚痴到啥程度呢?别人说尊者、法师,请你给我说法,他听到这个都会掉泪,没有一句话能说出来,无一法可说。
(此处省略提婆达多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应供,因为过去僧人有两种因缘:一者托钵,一者应供。何为托钵,就是不知到哪儿能讨到一钵饭,给什么就吃什么,这叫乞食托钵。释迦佛亦是如是,虽然他证得佛陀了,也是这样做。再一个叫应供,何为应供,就是到预定好去受人供养,予人说法。
此摩诃罗碰到应供的因缘了,分配到这儿了,因为这是佛定的一种制度,僧制。过去的比丘,应供,必然要说法,这是格式。象我们那个“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布施故,后必受安乐”,这四句偈子,是佛教比丘的一种普通的说法的方式,应供必说法。托钵可以不说法,托钵本身就是在说法。说无染无着,虽一钵之食也是来自他方,无积无存,心无挂碍。本来乞食就是导师相、安稳相、无挂碍相,所以他本身不必说法。但是应供者必然要说法。
这个老摩诃罗,要去应供,心开始发慌。因为应供他一定要说法,他生大怖畏。应供时,别人就把饭食顶上来,他随口对顶饭的人说“你放下、放下吧!”此顶饭人一听,一思惟,“是啊,我这么苦,再不放下,我干什么呢?”听到第二个放下之时,下面这个顶饭的人已证得须陀洹果了,心生欢喜,心中说偈子赞叹此老摩诃罗,而这老摩诃罗正在发抖呢!于是他就逃跑了,偷偷跑回寺院了。顶饭者正欲说偈子赞叹,抬头一看,此老摩诃罗已不知去向,他想,尊者已施神通回去了,于是修大供养,到寺院中去找这个老摩诃罗,说我要供养尊者,此摩诃罗对其师父言:我不会说法,我没有给他说法,我苦啊!其师父是阿罗汉,告之曰:你莫慌,你是善巧者,你已使对方得度,你在说法!
此老摩诃罗见对方心结已开,证得须陀洹果,自己心结亦开,当下即得阿罗汉果,证得无漏,说四句偈子:“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真让人掉泪呀!过去人证果真简单呀,没有什么啰嗦;修法也简单,一听即行,没有劳虑的言辞,不象我们这样勤苦。
哪个是善知识呢?莫作我讲,莫作他讲,你要尊重你那个自心,你那尊敬的心,可以使你成佛道的!
告净诸业障菩萨言
大恭敬,本来也就是净诸业障,无有分别也可以净诸业障,不依眼见耳闻因缘,也叫净诸业障。善哉,善哉,不可思议呀!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四相看清,要不看这四相,我们很难、很难学习佛法,因为现在的人多在四相中运用所谓地佛法。
认四颠倒为…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