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left">看我們現在悟的是啥覺心?淨的啥覺心?人我是非的心多一些吧!善惡的心多一些吧!我煩惱、我智慧的多一些吧!我取、我舍多一些吧!那跟這個東西不相應!以淨覺心去教化別人,自以爲是,不叫淨覺心,那叫狂妄心、增上慢心、自以爲是心、自以爲有所得心,此是邪慢人呀。

  

“取靜爲行”,善哉啊!這話真是不可思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啊!認爲自己有法是狂心,認爲自己罪惡是狂心,認爲自己輪回是狂心,認爲自己出離生死是狂心。“取靜爲行”是善巧,這是一種根性。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澄(chéng、dèng皆可),使液體中的雜質沈澱分離。

  

這才看到覺與識,受、想、行、識皆是煩動、躁動、取舍之動、幻化之動、無益之動。“覺識煩動”能徹見、能照見、能運用、能發起,在這個地方能體驗出這樣的因緣。

  

靜慧發生

  

靜慧,我們知道,儒家的孔子在其文章中如是說“齊家、治國,先當靜心。靜心、修心、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編注:《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現在的人狂妄顛倒啊!以躁亂心、狂妄心、虛慢心認爲是佛法,以鬥爭心視爲利益,在末法時代的確是這樣的,顛倒啊!尤其一些所謂的大德——自以爲是自己是大德,到處教化人、去度人,這樣的所謂的大德,或者想爭取作一個大德的名聞利養者,現在徧天下都是這樣的人,這話不好聽,這的確是末法時代的一個大特征。

  

所以我們要出離這種因緣——名聞利養的沾染、好強鬥勝的沾染,若不然,不出修羅心,不要說其它法了,往往看到的不是靜慧發生,是狂亂發生,有時看到這樣的因緣只有舍棄,沒有第二個因緣了。這可能也是一種自力的怯懦吧!希望大家能運用圓覺性。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依、正二報的這種幻化因緣,別人再暴躁也好,別人再修羅也好,別人再顛倒也好,也都是沒有什麼意義了。

  

也可以說不作表示,不作因緣。所謂的滅者知是空中幻華,也不會執空中幻華,別人執空中幻華,我們生煩惱了。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輕安獲得的人的確身心柔軟,沒有與別人鬥爭的因緣,不會發生鬥爭,不會去進攻別人的,沒有鬥爭的因由,因由都沒有。所以毗婆舍那、奢摩他的成就,會使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也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照觸此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

  

剛烈之人沒有佛法,除非一些特殊的教化,示現的這種大驕慢、大剛烈。這也是爲了度化驕慢、剛烈衆生,或者示現大嗔恨,度化嗔恨衆生。但這是有威德者才能使的,一般的衆生,不能這樣用,一用就多墮入這種真正的過失了。所以真正的柔軟者,衆生需剛烈就表現剛烈,需驕慢就表現驕慢,需嗔恨就表現嗔恨,需柔軟表現柔軟,這叫真正的隨順柔軟,但這樣的人極少,極少!這叫大威德成就者。我們都知道,蓮花生大士就是這樣的大威德者,乃至奪人身命,他也是身心柔軟的,大家看看蓮花生大士的故事就知道。

  

身心柔軟,不是怯懦,不是看事就逃跑,不是什麼事都是好、好、好,點頭哈腰,這不叫柔軟,這叫怯懦,這叫無明,這叫膽小怕事,跟柔軟不是一回事,要分清!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

  

如來心就是法界心、不動心、平等心、光明心、威德心、攝護心、利益心!也可以說無量的名詞,這個所謂的如來心,最主要表現在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上。這叁種心可以囊括。

  

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這是所謂的一類性,叁種差別性,這是第一種差別。這樣可出離生死苦海,得無上饒益,見于法性,也就是佛性。

  

是修法名爲奢摩他,說止、說寂靜都是可以的,說正受都是可以的,不翻譯最圓滿,因爲這一詞含多義,沒法翻譯,這種叫法使我們區別于世間的所謂止,這個止可以止一切過失,揚如來的法性真實,跟一般的名詞有差別。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這又是一類。

  

“知覺心性”,按古德的話就是靈性,靈性有取和舍,有淨緣,也有濁緣,有染緣,這不是所謂的佛性,是有起有作的,這種覺心性及根塵都是幻化的、起滅的,所以說這個覺心性可以稱爲靈性吧!這樣說比較方便,我們說靈魂、覺受這一類的說法。

  

“皆因幻化”,都是幻化而來的。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即者,隨順這種根塵與覺性心發起的即起幻化,不是說菩薩要以愛染心,以幻化心生起的幻化,不是!隨順衆生故而起的幻化。這個差別很大,因爲衆生的輪回與愛憎、與分別、與我取、我有而發起的生死輪回,所謂的妄許幻化,自以爲有幻化,自以爲有差別,這個地方是衆生的執著叫我執,或者叫法執,幻化之執。

  

“即起幻化”,是諸菩薩的方便悲心,這是依願而立的,隨順衆生,欲度幻化衆生,怎麼辦呢?隨順衆生幻化而起幻化,入衆生夢中,方能度脫夢幻衆生,要不然不能度化。這是一種善巧方便。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或現嗔、或現慢、或現愛、或現威德、或現怯懦,現種種相,或以畜生身、惡鬼身。我們晚上放蒙山,有的地方放焰口。最初因緣是有一次阿難打坐時看到一個脖子很細象針一樣,肚子很大的鬼相,特別醜陋難看,口中吐火焰,和阿難說,你叁日之後要像我一樣,阿難馬上生大恐怖,這都是幻相,這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顯現的幻相,叁十二應都是大悲的幻相,什麼身都可以顯,後面阿難啓教才有我們蒙山大悲的運用,或者焰口或者水陸。

  

這個地方是順應化現,啓教化現。因爲他沒有貪業,也沒有嗔業,也沒有惡鬼之業,這地方差別很大,一定要把這地方深深地把它區分開。衆生隨業流,菩薩隨的是願力而示現的這種因緣。差別是很大的,也可以說是根本的差別吧!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即開導幻衆,不一樣的。有的人說是非是爲了度化是非衆生,有的人說是非的確心裏面存有是非,那就是根本差別了。有的人生煩惱是生煩惱,有的人生煩惱是隨順。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例子:有的人看到別人煩惱,自己便不能忍受,就去勸別人。幹什麼呢?勸別人不要煩惱,太苦了!有的人看不到別人煩惱,自己會生煩惱。所以過去一些古德因爲衆生示現煩惱,比衆生煩惱還要大、還要貪、還要嗔、還要癡,何以故?爲了度化此類衆生。或者顯現墮落相,如提婆達多,那是大權再來,他方古佛,他方菩薩再來,示現生墮地獄,告訴我們破法會如此之害。所以釋迦佛說:若聞提婆達多品,是人不墮地獄,不受磨難,何以故?都是示現故。但因爲衆生執著實有罪業、實有煩惱、實有差別,那他會在幻化中産生墮落的業流,不能出離。這個差別,我們要從心底裏善自分別,善自觀察,可以運用。

  

爲什麼人真會有鬥爭呢?就是把這個人定到某個罪惡上;爲什麼人會計較呢?就是認爲人實有這樣的過失,人要實有過失,那人也就輪回沒有止境了,那佛道也不能成了。如是幻化之業,就可以開化。與人說無生法忍是則名爲報佛恩;與人說無上道,說不動不轉,說清淨法性,是則名爲報佛恩;與人啓發無上菩提因,是人名爲報佛恩,是知恩者。佛在經典上許多處,都是這樣宣化我們,對我們教化的。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什麼叫大悲輕安呢?因爲隨順衆生,知實無苦報,自己沒有這樣的苦報,好比說大悲觀世音菩薩,示現面燃大士,這種所謂的惡鬼相,這是以大悲引發出來的同體作業,他示現這種惡鬼相,這個地方會有無量的善巧與方便,這個善巧方便就是輕安處。

  

我們都知道這個安樂的因緣是有許多差別的,饑者,飽食他就得到輕安了;渴者,以得水而得輕安;修法者,以法的滿足而得輕安;求神通的人,得到自在神通而得輕安;求無上道業者,發起法性的隨順,究竟的安穩,光明的徹入而得輕安;大悲者,以種種變化度脫衆生而得輕安。

  

內發大悲輕安。所謂內發,就是隨順,以自己的願力,隨順種種衆生。我們很多人讀過《地藏經》,婆羅門女因爲自己母親故去,就便賣家産,塑一佛像,稱念此佛名號,得入地獄,見地獄種種苦,大鬼王與之說:“衆生有兩種因緣可入地獄:一者願力;二者業流,你是因爲什麼呢?”她說我是因爲念佛,念佛可以隨佛的願力入地獄而不受地獄的輪回流轉壓迫。所以念佛的名號,佛力的給予不可思議。

  

《地藏經》也是講的名號功德,也是所謂地佛力的加持,或者菩薩力的加持。這種加持力,可以仗借這個因緣,象我們不會飛但我們可以坐飛機一樣,可以跨越大河峻嶺到他方。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教化,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能明白,那學淨土法門就很容易了。“不依修持而得善利!”就不會誹謗了,現在的人基本上依修持爲因緣還感覺到可靠,相信佛、相信飛機能載負的人還是很少,認爲自己哪一天能飛才可以,你哪一天能鍛煉能飛,那時間太漫長了。自己製造一個飛機也可能要很久,但你坐上飛機不離刹那就可以起飛,可以到遠方。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

  

這是菩薩的善巧,六度萬行不離大悲,要離大悲就會取自利因緣,若菩薩沒有大悲那墮入聲聞道了。我們知道八地菩薩已得不動因緣,他就要取滅度,這時諸佛便會現金色身相,勸他:“善者!法子!莫取滅度,要發起無上的法益,圓滿究竟的道業。”勸化其住世。

  

我們知道釋迦佛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橫觀于法界,一觀一看,就要取滅度,爲什麼呢?因爲他說我法甚深、甚深!一切衆生難知、難聞、難行、難信,我若說法,衆生多生誹謗,所以要取滅。是時,大梵天——大梵天皆爲四地菩薩或四地菩薩的教化實施——勸贊釋迦佛,請佛住世轉*輪,說善哉!善哉!世尊當爲我等說法、施教。這時無量的天、他方的菩薩皆來勸請。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說的這樣的教化,要不勸化,釋迦佛也取滅了,因爲證得這個佛性真實了,他不得不去滅度,因爲沒有衆生的勸的因緣。所以請佛住世不會散壞,不請佛住世,佛即取滅度。怎麼呢?衆生不需,那要是衆生不需他就講法,那就有起有作了,成爲自己的染著了,他有法塵,反而墮入其它因緣,墮入外道了。

  

啥叫外道?他心外生起法了,因爲法性無作無起故,廣大光明故。這差別是很大的!現在大家要是不讓我念《圓覺經》而我念《圓覺經》,那我也認爲我得《圓覺經》什麼利益了,可能也是罪惡吧,就沒有意義了,給大家帶來的都是汙染的東西。許多人沒事找事給人說法,教導別人,基本上都是罪惡的加持,傷害別人的因緣,使別人多生悲傷,不能得真實的利益。

  

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因爲一切幻化者,示幻者,度脫幻者,皆不可得,因爲幻不可得故,是故名爲菩薩,能自覺覺他。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