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如此圓覺遠超覺受想行識,可以運用覺受想行識來接度衆生,以此因緣是爲圓覺——圓滿的覺性。
乃至十法界,了無差別,但是一真回施,地獄天宮皆是淨土,以此破法、成法、護法、攝法、貪瞋癡慢疑惡見與諸佛的戒定慧,六度萬行,同等同等。如是之見是爲圓覺之見、了無差別之見、光明純淨之見,破一切邪知分別,是爲圓覺。
這個地方不是混淆,是真實所在。如有一人作夢,在夢中作種種善惡之夢,但其它衆生了無所見,醒悟衆生沒有夢境。諸佛如來是醒悟衆生,了無夢境,了無差別。所謂貪瞋癡慢疑,乃至說諸佛成就的清淨法益,乃至菩薩六度萬行。汝等差別皆是夢,皆是幻業。以此因緣,使我們一切衆生出離幻業差別,歸于一切智,成就種相,稱爲“圓覺”。圓覺不可具說,不可言辭,但假于言辭,接度有緣。稱爲“圓覺”。
“修多羅了義”,
“修多羅”
是契經,是契機契理的教化;隨順衆生的教化;能拔除衆生出生死苦海的教化;能拔二乘斷滅心的教化;能予菩薩一乘真實的教化;能攝護叁惡道衆生出離叁途的教化;能使叁善道遠離放逸、貪欲、遠離爭鬥這種教化;能使叁聖道迅速完成無上菩提的教化;是爲“修多羅了義”。
“了義”,
是唯一乘,非二乘、叁乘,更非五乘。叁乘五乘之說,但是方便說、權巧說。以權開權顯實,爲攝護衆生——怯懦衆生故。
“修多羅了義經”,
“經”者,
如此無上的路徑,欲拔一切衆生苦本,欲使法界同歸一乘佛法,同圓佛道,是爲“經”。途徑之意,貫穿之意。我們粗略地把它解釋一下。
“唐罽(音寄)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這是譯經的叁藏法師的名字。罽賓是一個國家的名字。“沙門”,我們說求戒,勤修戒定慧,遠離貪瞋癡,是爲沙門。現在對出家人的統稱一般都稱爲沙門。在印度,外道也稱沙門。“佛陀多羅”,沒有翻譯,這是他的名字,這個叁藏法師所譯。
正文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我們看文字,正題。
“如是我聞”。
依龍樹菩薩對經的判法。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這一段文字是六種成就的誠證。這個地方沒有指明具體的地方。
“如是”,
是傳承真實義,是諸佛教化不動義。“如”者,本如安穩,在佛不增,在凡夫不減之時,就是“如”。“是”者,一切根本,無動無轉,教化真實。“如是”是諸佛親口所宣,諸佛親證果德,也稱爲“如是”,如是傳承下來,非臆斷,非我設計,非我修證,但是諸佛的傳教真實。稱爲“如是”,非我設計出來的。
“我聞”,
一般說阿難親從佛聞,現在我們這個“我聞”是大家聞,真實不虛故,如此聖教非從虛妄心中生出,是如來光明藏中流出來的智慧教化,稱爲“如是”;傳承純淨無汙,是爲“如是”。“我聞”者,現前一切衆生得聞之義不生疑惑,谛聽思惟,隨順教化,是爲“我聞”。如是“我”可以稱爲“流布我”,也可稱爲“凡夫我”。因爲阿難是凡夫代表,多聞第一是凡夫代表,代表一切衆生來聽受教化。
“如是我聞”是尊重意、流布意,不是邪慢意,這個“我”,“我”有邪慢我,衆生以五蘊,以音聲爲我,是爲邪慢我。這個地方的我是流布我,是法的流布的教化,非驕慢我。諸佛如來親證清淨光明,不動不轉,如是純淨傳播,這個“我”是如是接受,如是隨順,是爲“我”,叫流布之我。
“如是我聞”這是六證之一。
“一時”,
我們現在也是如是法會之一時,所謂的一時,就是俱足聽法之因緣,有說法者,有聽法者,因緣圓滿地契合,大家能發起向往與運用,恭敬谛聽,不浪費自己的寶貴的法緣,那稱爲“一時”。就是佛說法之一時,非我們說法之一時,我們假這個因緣罷了,顯現佛的說法,是爲“一時”。如此“一時”不可散壞,成就攝護之意。此“一時”和彼“一時”利益同等。
釋迦牟尼佛說法之時,跟我們現在說法之時是一樣的。何以故呢?此“一時”無有間斷,叁際不限。因爲啥呢?諸佛說法橫貫叁際,普攝于過、未、現在。
爲什麼能有這樣的大功德呢?因爲佛是究竟智者、一切智者,能攝護一切衆生故。
“婆伽婆”
說法之主,亦即世尊,一般多不翻譯,因爲十號的功德。婆伽婆有法身攝護法界,遍于一切處之教化,不好翻譯。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這就是說法的根本教化,這個“大光明藏”也就是說法處。說《圓覺經》不能在某一地、某一處。何以故?如是以法身攝護于法界,不能說在哪一點,也不能說耆阇崛山,也不能說給孤獨園,也不能說在某一處。何以故?如此圓覺大方廣之教,普攝于過去、未來、現在,普攝于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不能說某一處,這個正是處,神通大光明藏正是處。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我們看解釋,因爲應用莫測是爲神,無障礙是爲通,大光明藏即一真法界。“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衆生,一切諸佛本源之地。衆生從未離開過,諸佛亦未在這個地方增加什麼東西。
“叁昧正受”,
這個正受的教化因緣是不可思議的,過去翻譯過來說是“定”。實際這個“受”是“正受”,不能翻譯,叫作“叁昧”,“叁昧正受”。“定”在某一種特殊的境界中的運用是爲“正受”,或者是“叁昧”。
我們現在凡夫地的衆生,往往自己的定力不夠,不昏沈就掉舉,不掉舉就無記,不能出此叁因,所以沒有正受,很難得正受。昏沈、掉舉、無記正是衆生業流,不能自製,正是正受沒有發起。所以說入于這種光明藏,得以叁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一切如來——衆生是如來否?其實衆生本體亦是如來。衆生迷惑于這種業流,或者說被業流所左右,不能自製,不能超越無記、掉舉、昏沈,就會墮于所謂的業流之中,不能得以莊嚴住持。這種莊嚴與光嚴的住持,正是一切如來的再現。
一切衆生本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隨著業流的流轉的執著,不能成就,或者被無記業流所催使,或者被掉舉被催使,或者被昏沈所催使,不能自製。不能自製就叫業流;能自製就能轉境,能轉境就是正受,正受就是如來。
正受現前,就是如來。“如”者,本源之地,“來”者,啓用真實,啓用本地真實所謂如來德相。如是之處,遠離一切覺受想行識,隨順覺受想行識,而得自在。如此自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有染汙,非是有漏。以此因緣是爲“正受”。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一切衆生本來清淨,但以妄想執著,喪失清淨法益,分別取著,種種熏染,流轉于六道,乃至出離于聖道。出離六道之後,得叁善道,雖是叁善道,亦不是究竟清淨地。如是究竟清淨覺地是諸佛所安住。
“身心寂滅”
解釋爲寂滅光。此處無生佛之假名,無自他之形相,故稱
平等本際。
本際,就是所謂的實際谛理,真實莊嚴之處。我們每一個衆生本來心地是寂滅的,我們可以看現下的一念,若善起,一刹那間也就滅掉了;若惡起,一刹那間也就滅掉了;無記起亦是如是,念念都是歸于寂滅的。
“平等本際”,因爲諸佛如來所住的常寂光土與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這是本來的、根本的利益所在。
“圓滿十方”
十方圓明,絕無差別,但在衆生的眼中是有差別的,有無量的差別因緣,無量的分別取用。
“不二隨順”
無邊無畔,無疆無隅,故曰圓滿十方,不二境也。
不二者,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是爲“不二”。若說“一”者,則不用提“不二”之詞;若說“異”就會喪失一切衆生的因果啓用,一切衆生無有出離生死苦海的因由,無成佛之正因。何以故?“異”故。無有發起之正因了,大家就會墮入所謂地自然外道之心。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與佛不二,那我就可以不修持了,也不作業了,那就放逸,墮入自然外道之中,不能成就法益。
“不二”者,一切衆生雖然貪、瞋、癡、慢、疑、惡見種種流轉,但是與諸佛本來是一體光明的。那麼就會發起大家的增上回施、增上修持、增上運用。這樣差別還是很大的。要是麻木不仁,也成爲“一”了,那就麻煩了。
如是“不二”是爲不異不同之說,如是之處,非寂滅,非不寂滅;如是“不二”非衆生心數,非斷滅相;如是“不二”能發起十法界差別因果;如是“不二”能發起諸佛如來妙相莊嚴;如是“不二”本來圓滿;如是“不二”本來俱足;如是“不二”無需運作。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說一切諸佛如來淨土,本來是互容互攝,就如所謂的谛網之珠,珠珠相映,光光相織,不錯不亂。諸佛淨土亦複如是,就象千燈萬燈一樣,光光交融,互不泯滅,互相映射,互相映照。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如是“十萬”,圓滿之數。但是說無量諸佛菩薩的功德眷屬藏,這是一種表法因緣。諸佛如來出世也需要種種眷屬來宣化陪襯,就象紅花要有綠葉一樣,諸佛如來出世實施教化亦複如是,有無量的菩薩來作眷屬莊嚴,烘托佛法的真實內涵,顯現智慧,運用種種差別。
“俱”者,這是六種成就之一——衆成就。
下面就是把上首這些大菩薩的名號爲我們作個宣化。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號智慧第一之菩薩。
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
這是《圓覺經》的上首十二菩薩。
上首者,像在殿前面這個叫班首師父,上首,與佛法的這種教化因緣,有突出的表現。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諸大菩薩的上首菩薩;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是藥師佛身邊的上首菩薩;我們釋迦牟尼佛以報身佛顯的盧舍那佛,他有上首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也叫上首菩薩。
“與諸眷屬皆入叁昧”
每個菩薩也都有自己的無量的眷屬,許許多多大菩薩都是他方的古佛倒駕慈航,以佐佑我本師釋迦宣化無上教義、最上乘教義,普攝于法界,回施有情,所以稱爲與其眷屬,各有眷屬。
“皆入叁昧”同一正受,如大日出于晴空,一時天下同一光明照射,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法會上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來攝護一切衆生,莊嚴住持,同入如是叁昧,同得如是正受。這個正受是真實平等無差別之受覺、光明莊嚴之受覺、安穩利益之受覺,非身體之受覺。不象我們現在有人練氣功說熱啊麻啊脹啊這八種觸覺,跟那觸覺天壤之別。雖然也是受覺,但是這種受覺是不可言語的,唯入者知。
就象登上過珠穆朗瑪峰上的人,上過珠穆朗瑪峰的人才能知道珠穆朗瑪峰上面的境界,跟下面的人說,只能作聽聞,不能作正受。正受者,必達之處,方能名正受,非言辭所能代宣。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