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五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五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五章 盡虛空是蓮座

  此明任物自真,稱之爲神。不爲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應現,名之爲通。

  再來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諸位學佛想走大乘路線、認識佛法是什麼東西?基本上要特別注意。《華嚴經》講到普賢境界要我們明白什麼呢?明白“任物自真,稱之爲神”。“任物”,一切外境、萬物。比如我們坐在這裏,左右周圍不管什麼,一切都是物,你放任自在,心裏不起分別,內外不離,一切幻的即是真的,這是“任物自真”;用中國文字解釋這個境界,就是神的境界。明朝詩人有兩句詩,講人生做人的道理:

  足根立穩千秋定,心境空時萬象現。

  希望諸位年輕的同學記住這兩句古人的詩。人生的哲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建立一個人的人格,不要因爲環境而動搖,功名富貴、有錢無錢、有地位無地位是次要的事,人格要建立。“足根立穩千秋定”,這是大定,不要以爲打坐才是定。那麼,拿做功夫來講,我把它改一個字:

  意根立穩千秋定,心境空時萬象現。

  一個人心境、意念一空,森羅萬象與我什麼相幹!這就是普賢的境界。所以說,一般認爲中國哲學非常難,因爲中國的文哲不分,哲學思想表現在文學意境中的非常多。當然,爲了文學境界,你也可以把“心境空時萬象現”,改成“心境空時萬象虛”,學文的一定喜歡用這個字,但是不好。心境也空、萬象也空,萬象非心境所空之空,而是心空無我之翳障時,萬象自顯,便入普賢的境界。

  剛才說明“任物自真,稱之爲神”,像這些句子是悟道成道最重要的句子,你們要特別注意!

  “不爲不思”,神的境界也就是明心見性。上面告訴我們,文字是幻術,不要被幻術名詞騙去,用“神”字替換明心見性的“性”,不要認爲一個“神”字不是道,這是觀念被文字的幻術所騙,這些都是名詞,透過名詞背後,你了解了那個東西就對了,不要被名詞綁住。所以說“任物自真,稱之爲神”,這個時候,“不爲不思”,無爲的境界,再也不要加思維分別,那麼,這個現象就“不定不亂”,這是普賢叁昧,如果有一個定的境界,意境已經被一個東西綁住了。

  “不定不亂,不來不去”,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任智遍周”,你自性的智慧功能普遍存在。每個人生命本有的真智慧,這個智慧能夠了知一切,萬象皆知,而都沒有動過。“任智遍周”,周遍無所不在。“利生自在”,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這個叫做自在。

  “知根應現,名之爲通”。什麼叫神通?上面講個“神”,這裏講個“通”,你把“任物自真,稱之爲神,知根應現,名之爲通”四句連起,“神通”便解釋完了。“知根應現,名之爲通”,稱那個能知之性,無所不應,此心像明鏡一樣,物來一照就有現象,物去則不留。

  你的知性之根應現無方,沒有固定的,這樣就叫做通。鏡子不留一點塵渣,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方稱普賢的所行叁業作用及座境。這個道理明白了,就曉得一切萬法本閑。禅宗祖師有一句話:“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一切法本來清淨,覺得不清淨是我們自己在胡鬧,自己有分別心。無分別心——萬法本閑。

  禅宗史上有一典故:唐末五代時,韓國新羅有位元曉和尚(618~686)來到中國學禅,後來回到韓國寫下著名的《起信論疏》,爲一代祖師。當時交通不便,他從福建上岸,到江西一帶找師父,夜裏在亂山中行走找不到地方,只好在山裏就地打坐,口渴沒有水喝很難過,手往身邊一摸,摸到一個小瓢,再摸有水,端起就喝,啊!好清涼、好舒服,菩薩感應,給我甘露。

  早晨睜開眼一看,“我的媽呀!死人的天靈蓋。”死人頭骨爛了翻過來像個小碗,接了雨水。他一看喝的不是甘露,一惡心就嘔吐出來。嘔吐什麼?“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一切都是唯心自鬧,因此他悟道了。這是中韓文化史上有名的禅宗典故。

  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方稱普賢所行叁業作用及座。

  所以說“萬法本閑,唯人自鬧”。如果我們了解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的差別,這個差別是唯心的,是心理的思想、意境、觀念不同所變出來的,所以人的觀念一固執太可怕。懂得這個,才談得上了解普賢菩薩所行叁業的作用,普賢身口意叁業怎麼樣?座位境界怎麼樣?

  盡虛空是蓮座

  如十地菩薩座體,但言滿叁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普賢座量,量等虛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

  我們看畫像,普賢菩薩的座位上有座蓮花在大象背上,《華嚴經》上說普賢菩薩的座位有多大?佛經上說普賢菩薩的座位“量等虛空”,虛空有多大,他的座位就有多大!到今天爲止,太空科學、天文學如此發達,不敢說虛空有多大!只了解到宇宙是無限地擴張,現在科學名詞稱這個宇宙爲無限擴張的宇宙,拿佛學道理來說就是無量無邊,沒有辦法摸到它的邊際。

  那麼,普賢菩薩的座位等虛空,周遍法界。我的菩薩!您千萬站住,不要坐下,如果坐下,我們沒得站的地方,都被他蓋住了!所以佛經上說阿彌陀佛的舌頭是廣長舌相。成了佛都有叁十二相,舌頭又寬又長!多長多寬?阿彌陀佛一講話,舌頭吐出來量等叁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您千萬不要說話,一說話我們衣服都曬不幹了!叁千大千世界都被他遮住了!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佛法,你怎麼辦?

  普賢菩薩座位量等虛空,是個大蓮花藏。《華嚴經》看這個宇宙是一朵蓮花,不是植物園的蓮花,八瓣、六瓣不算數,是一千片花瓣的千葉蓮花,且重重無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花瓣上生出蓮葉,有一千葉。每一葉上又生出一朵蓮花,又是一千朵,這個宇宙是那麼地層層疊疊,一體相連,發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叫“華藏世界”。

  所以佛法的宇宙觀實在同現在的科學宇宙有關,科學不了解這一點,如果了解應該有新的發現。佛法這個觀念屬于科學中的什麼?學科學的青年注意,不要太落伍,這個屬于理論科學,理論科學是科技整合的基礎科學,把物理、化學、太空、電子等等學科全部歸納起來,理論科學接近于哲學,可以說是一種科學哲學。

  普賢菩薩的座位,量等虛空,“一切法界大蓮花藏故”,這是講什麼道理呢?剛剛講若真有這麼一個座還真是可怕,我們沒有地方坐了!當然我們也很高興能坐在普賢菩薩的位下。這是要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經典上所謂“座”,是立足點,也可說是一個座標,你要把這個開發智慧的“大目標”認清楚。如何認法?

  “明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普賢菩薩的境界、座位那麼大!凡夫看不見,即使到達十地菩薩,其智慧也是有限,不能等同普賢菩薩。普賢與文殊二位菩薩在佛學上稱“等妙二覺”,文殊是等覺,其智慧與佛一樣;普賢是妙覺,他的行,起妙有的作用。天臺宗有空假中叁觀,凡夫境界叫假觀。菩薩境界叫幻觀;大菩薩境界叫妙觀。凡夫是假有;菩薩是幻有;大菩薩境界是妙有,真空生妙有。那麼,它的差別在哪裏?智慧的成就。所以說普賢菩薩的座位那麼大,是因爲他的大智慧;反之,心量沒普賢之大,也就不可能達到大智慧的成就。

  以此來升此位如許乖宜,入出如許不可說叁昧之門,猶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賢菩薩大自在故。

  普賢菩薩的境界有那麼大,因此以普眼菩薩的境界看不見。普眼菩薩想爬到這個境界坐一坐,看看座位放在哪裏都找不到!你說座位放在哪裏?我們把東西放在哪裏最找不到?把鑰匙放在口袋裏,結果東南西北到處拼命找,啊哈!原來在口袋,我們都有過這個經驗,如果連這個經驗都沒有,這輩子好像白做人了!

  世界上最妙的事,東西找不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裏面。譬如我們都曉得學佛要明心見性,這有什麼難!凡是一個人活著一定有個心,有個性,可是你就是見不到,等于騎牛覓牛。找自己的東西最難!所以普眼菩薩找普賢菩薩的境界,永遠找不到。

  “如許乖宜”,“如許”是中國古文的形容詞,意即“無限”,等于現代白話“很多”,不要把“如許”解釋成“好像許可”。“乖”是錯誤;“宜”是合適,總而言之,不值自己心量的境界,像普眼菩薩拿眼睛去找,怎麼都不對,反正就是不合適。

  “入出如許不可說叁昧之門,猶有寂用有限障”,這樣無限量的普賢境界,普眼菩薩爲什麼出出入入各種叁昧都找不到?普眼是“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法界是空的,可是“妙有”卻看不見,“有”的這一面不懂,所以他只曉得寂用。只知“空”的一面,是偏差、有限、有障礙的,沒有認得十地果位,因普眼菩薩比警賢菩薩差了一點。

  後普賢善薩大自在故。普眼始終跟在普賢後面,普賢站在哪裏看不見,因爲普眼向外追求.換言之,他講了半天,經典文字那麼細膩的描述,普眼始終找個到普賢,因爲他向外馳求,不能回轉來找自己。諸位要注意這些不只是理論。現在是講教理,亦即經教,經教用故事表達也好,用理論表達也好,它的目的是使你了解自己。

  夢想成真

  故叁求普賢,叁重升進。卻生想念,方始現身。

  特別注意這一段,尤其是老前輩的朋友!他說這位普眼菩薩找普賢菩薩找了叁次沒有找到,不但普賢菩薩人在哪裏找不到,他的蓮花寶座、白象在哪裏都不知道,連影子都沒有。

  “叁重升進”,一層一層深入去找,找不到,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合掌懇切祈求普賢菩薩慈悲現身。普眼菩薩最後走這個路子。

  “卻生想念,方始現身”,普眼念頭一動,佛經和《莊子》一樣,多半是寓言故事,可以演電影、電視。昨天有位報館社長打電話給我,告訴接電話的同學叫我一定要去看“釋迦牟尼佛”這部電影,這位同學說老師閉關不想去看,但他自己一定要看。結果他說糟得一蹋糊塗,簡直是糟蹋佛教,所以又跑來一定要我去看看。

  我說這個東西沒什麼糟蹋不糟蹋的,拿現有…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五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