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所
此八種識能自由自主,不系屬于他者,故名爲心王。而有與心王相應,又系屬于心王者,則有五十一種,共名曰「心所」。今講心所,分爲六位:
┌ 一、遍行五 ┐
│ 二、別境五 │
心所六位 ┤ 叁、善十一 ├ 五十一
│ 四、根本煩惱六│
│ 五、隨煩惱二十│
└ 六、不定四 ┘
一、遍行─謂此種心所,到處可以相應,故名遍行。而此相應之義,例如眼見花,乃眼識分別此花之境。若彼時因見花而歡喜,即知有隨眼識所起之喜受心所,此遍行心所,又分五種,今略依看花爲例解之:
(一)觸-------------------眼識初接觸花
(二)作意----------------接觸即起看見的意
(叁)受-------------------作意見了即有感受
(四)想-------------------感受苦樂後則想象
(五)思-------------------想象了則思維造作
任何心王起現行,此五種心所皆能與之和合而助其作用,是謂「遍行」。
二、別境─此亦有五類:
(一)欲------------------緣所樂之境而發欲求
(二)勝解---------------緣決定境能了解
(叁)念------------------憶念以前之境界
(四)定------------------緣所觀察境令心得定
(五)慧------------------緣所親境而能簡擇
叁、善十一
(一)信------------------正信佛法
(二)慚------------------對己自慚
(叁)愧------------------對人生愧
(四)無貪---------------不貪名利等 ┐
(五)無嗔---------------遇苦不怒 ├ -又名叁善根
(六)無癡---------------明了事理 ┘
(七)勤------------------精進修行
(八)輕安---------------吾人身心輕快安適
(九)不放逸------------約束自己不敢放棄
(十)行舍---------------行而能舍不起執著
(十一)不害--------------不損害衆生
四、根本煩惱六
(一) 貪 ┐
(二) 嗔 ├-與善心所中叁善根相反
(叁) 癡 ┘
(四) 慢------------------我慢等
(五) 疑------------------狐疑不決
(六) 惡見---------------或再分爲身見邊見等五種
五、隨煩惱─分爲小中大,共二十種:
忿--------------忿怒
恨--------------懷恨不忘
覆--------------覆藏罪過
惱--------------對逆境熱惱
嫉--------------嫉人榮利
十小隨- 悭--------------匿財不舍
诳--------------假诳于人
谄--------------谄媚他人
害--------------損害有情
憍--------------憍傲
二中隨- 無慚-----------于己不知羞慚
無愧-----------對人不知愧恥
掉舉-----------暴燥
昏沈-----------昏昧沈下不任作事
不信-----------與信相反
八大隨- 懈怠-----------與勤相反
放逸-----------與不放逸相反
失念-----------與念相反
散亂-----------與定相反
不正知--------謬解事理
六、不定─共有四種。其性不定爲善、亦不定是惡等:
一、悔--------如悔不賭博是惡,悔不讀書是善。
四不定- 二、眠--------休養精神爲善,失時過多屬惡。
叁、尋--------將謀一事,心中尋求。
四、伺--------此即尋求較細者。
大概以前所講爲「心王」及「心所」,吾輩聽講之後,應思索一下:何謂心王?何謂心所?心王者即八種識。八識何由而起?是皆由藏識中種子發生一切現行,則前七識皆依第八識爲根本也。七八兩識非吾人所能見者;而表現于外之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皆由此根本識傳出而起作用。設若此藏識不存在,則外六識亦失其效用,即中庸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等是也。由此可知前五識如五窗戶,因各窗形相不同,則所出之作用亦異。然其發源于藏識則一也。亦如此電燈,雖可各處發光,而實出于一總電池。簡言之,則一心而有八種不同之作用,即名八識。又,講唯識即是吾輩考查心之作用,共有若幹。然究竟除此八種識之外,尚有別作用否?須知不止此數,蓋八識心王,不過爲主要之作用耳,其余之心所則爲心王之眷屬。所謂附屬作用,完全隨心王而起者也。昨講五十一種心所,實則心所尚不止此。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破除八萬四千煩惱。當如此亦不過簡單言之,使人易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