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變化,那功夫就退了。那麼你就會懷疑說別人是不是也沒有那麼好?是吧?別人會不會跟我一樣也會退?你就會以此來推斷別人,這肯定的。這個就是因爲環境的變化,所以産生了煩惱。那麼你在這個比較殊勝的環境,自己的煩惱、情緒不容易激發、引發出來,那麼你回去之後,這個環境的變化,那麼我們自己的煩惱、情緒出來了察覺不出來。他不會認爲說,這是因爲隨著環境的變化,自己的煩惱、情緒在起作用,他不容易來承認這種事實,這是很難的,就是很難有力量來承認這種觀點。這個就是凡人跟聖人、一般人跟修行人的不同,不同之處。
那你回到家裏,你用功,不斷去策勵這種對叁寶觀功念恩的心,不斷去觀察思維同行善友、叁寶的功德,我們內心當中的無明煩惱、六境的塵垢才不會沈渣泛起。如果不是這樣去修的話、去用功的話,那肯定會退。因爲一回去,你六根緣的境界不一樣了,它馬上就會退,那這樣子的話就很難辦。
乙叁、消除對立的方法(以飲食爲喻):趣自除惱
就飲食來講,常常飲食對我們味道的關系很大。我們常常說這個口味好不好,那個飯菜香不香。《佛遺教經》怎麼告訴我們對待這個問題的?《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就是我們出家衆,受諸飲食當如吃藥一樣,好吃的是一碗,不好吃的也是一碗。“趣得支身”,是爲了要支持、長養我們的肉身,來解除饑跟渴的病,因爲我們如果不吃飯不喝水,那麼人就活不下去,身體會受不了。所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面也說“民以食爲天”麼!《彌陀經》裏邊也談到“飯食經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藥師經》裏面第十一願也談到:“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彌陀經》、《藥師經》,還有我們每天中午念的供養咒,裏面都有談到飲食的問題。
那麼在我們佛門裏頭,飲食很重要。通常講的這種“*輪未轉,食輪先轉”。大家如果在廟裏頭,一頓飯沒吃飽,你坐在這裏肯定聽不進去,你口渴了,也受不了,你聽經、聽法也聽不進去。
《五燈會元》裏面有記載,有一個禅師,他上堂說法,他說:佛有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禅師說,佛有四弘誓願,我也有四弘誓願,下面人說:“你的四弘誓願是什麼?”我的四弘誓願是:“饑來要吃飯”,即肚子餓了要吃飯;“寒來就添衣”,冷了要穿衣服;“困時伸腳睡”,困了要睡覺;“熱時愛風吹”,熱的時候要吹吹風。他說這個是我的四弘誓願。我們聽起來很簡單,吃飯、穿衣、睡覺、吹風,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關鍵就是說我們人怎麼樣去作意。我們人一天到晚就是吃飯、睡覺、穿衣,吃飯、穿衣、睡覺、吹風,一天到頭就是這樣,人生活就是如此,衣食住行、行住坐臥,就是這幾個事情,關鍵就是我們怎麼用心,這是非常、非常大的學問,就是你怎麼作意,怎麼了別,怎麼分別,這是非常大的學問。
弘一大師出家以後,他有一個朋友,夏丏尊,教育學家,他去看望弘一法師,他一看吃得非常簡單,就吃鹹菜,他看他吃得津津有味,夏丏尊就問弘一大師:“吃得那麼鹹,你不會感覺到鹹嗎?”弘一大師說:“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飯吃完了以後,拿茶杯喝水,喝的白開水,夏丏尊說:“難道你那麼窮,茶葉都喝不起?”弘一大師說:“淡有淡的味道。”這個就是一種功夫,也能喝白開水,也能吃鹹菜,都是一種思想境界。
那我們就不一樣了,我們各方面都是分別,我喜歡這個,你喜歡那個,喜歡吃,喜歡不喜歡,都是一大堆,都沒有辦法趣自除惱。弘一大師,古來祖師大德,他們遇到什麼問題都是從自心來解決,趣自除惱。
有一位禅師,修行的功夫非常高,有一天中午過堂的時候,廚房裏面飯煮得非常硬,廚房裏面的人就非常害怕,侍者告訴他說:“今天飯煮得太硬,對不起。”就告訴這位大禅師。大禅師說:“我今天正想吃硬的飯。”換第二天,炒菜,非常的鹹,他又擔心得要死,侍者又送給禅師吃,說:“今天菜很難吃,對不起,炒得太鹹,鹽巴放太多。”禅師說:“我正想吃鹹的菜。”那這就是一種功夫了,你如果吃菜吃鹹了,你說我今天正想要吃鹹;今天炒菜炒淡了,你說我正想要吃淡,這就是人的一種作意,都是人的一種作意。
作意、起心動念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過堂的時候,我們要吃叁口飯,念叁句:“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所以佛法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關鍵看我們怎麼去用心。
我們能夠用善心,我們如果會用心,這些境界都不成問題,都會很快轉變。
【喻1】你遇到一個很麻煩的人,胡攪蠻纏,跟你說不清道不明,你就想:“今天佛菩薩來考驗我,給我這樣一個境界,用這樣的境界來磨練我。”你馬上心意就轉。
【喻2】你今天遇到一個人忽然間把你大罵一通,“他罵我,消我的業,成就我的忍辱波羅密”,這樣也是很好的。
【喻3】今天你過堂,行堂行到你這裏,剛好飯菜沒有了,你說“我修行修得不好,以後要加倍努力,才會有福報。”你也可以想:“你怎麼不給我行呢?你眼睛沒有看到?你是不是跟我過意不去?”
所以一切境界都看我們怎麼作意。我們常常作意都是有問題,我們的六識有問題。
【喻4】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人,前面人走得慢,後面人又急,又想走快,我們也可以作意說:“前面的人對我們後面的人也是一種考驗,讓我們能夠不要那麼著急,慢慢走。”如果說我們走路走慢了,前面人走路走得快,我們自己走得慢,我們就想,“哎呀,我們平時動作太慢了,給人家距離這麼遠,我們都趕不上。”
這個就是說,把所有的境界都回歸自己的心,這也是一種用功的方法,就不會在種種的境界裏産生對立,産生分別,産生隔閡,産生鴻溝。
如果我們去埋怨社會,外在的境界,本身我們就是在造業,你起心動念,說話、行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在造業,造業的話,外在、對方也會有感受,又接受了你的行爲,你的表達方式,那這個業就越來越重、越來越深,就不能解脫。只有回歸到我們的心裏,才能解脫。解脫道都是從這麼來的,都是從回歸到自心才能解脫。菩提道,就是自己解脫的方法,再介紹給別人,然後別人也能夠得到這種解脫的方法,就是菩提道,自覺覺他。
這種解脫,不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落實、不能實現、不能感受,是能夠感受的。如果不能感受,那我們修行、用功、學佛,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就不可能得到什麼利益。是能夠感受得出來的。
解脫什麼?就是解脫煩惱,解脫痛苦,解脫業,惡業。超越,才能夠解脫。解脫了種種束縛,脫離了種種障礙。
解脫都是我們內心的功夫,不是外在有什麼繩子把我們的手腳綁起來,是我們內心被種種煩惱系縛,內心被自己種種情緒系縛。我們在廟裏用功,本身就是解脫,我們用這種方法能夠讓自己內心不斷得到解脫,不斷得到自在,得到輕安,得到喜悅、祥和,這種感受不同。
甲二、自誓皈依不言其余,盡形壽勵力勤修
我們翻開廣論105頁,第二段,一直到106頁第一段,念一遍。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爲師,依般涅槃爲正修法,歸依僧伽爲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毗奈耶廣釋中說。由不言余而歸依。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于叁寶執爲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余大師與此相違。殊勝贊雲:“我舍諸余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爲尊,無過具功德。”又雲:“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贊雲:“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于說法獅,尊教此衆生。”贊應贊亦雲:“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余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余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余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余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乙一、由自誓受而歸依者
好。我們昨天談的是叁寶功德的差別相,今天談的是自己皈依,我們自己要發誓,自己要發願來受皈依。我們念叁皈依,“誓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己發誓要皈依,這是很重要的。自己要求皈依,我們自己要受皈依,“由自誓受”,我們自己要發誓,發誓之後就不能改變,不要改變,不會改變,來受叁皈依。
“謂由誓受依佛爲師”,那我們發什麼誓呢?發什麼願呢?依佛爲師,“依般涅槃爲正修法”,依法爲師,“歸依僧伽爲修助伴”,依僧爲師。這是叁寶,“由如是門而正歸依”。
佛,涅槃,僧伽,助伴,就是說僧伽、出家衆是我們修行、證到涅槃的助伴,幫助我們修行獲得涅槃。我們自己本身也好,出家衆也好,都是根據法來修行,法是佛說的,法才能夠讓我們到達涅槃,證得涅槃。所以出家衆、在家衆,法都是一樣,戒律不同,修的法都是一樣,都是爲了證到涅槃。修的法,每個人修到什麼程度,修…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