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就恭敬他;這個法師哪天我問的問題解答得很好,我就對他特別的恭敬、供養。你不明白,我們僧團當中每一個人是有分工的。今天你來了,這個法師出來接待你,給你說法,他是代表僧團的,有些人在幕後,在工地、在廚房、在教室。如果我們有這個分別心,僧團就不容易和合。第二,我們居士也會,這種分別心的話,功德就非常小。
再推廣,一個廟裏面安立,他的師父是某某,他的師父是某某,很多黨執就是這樣引起的,在哪裏皈依啊。本來都是佛弟子,小的來講,我們界內都是和合僧,大的來講,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和合僧,我們應該要樹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樣的信解。如果我們自己去想象說,哪些出家人是怎麼回事,哪些出家人修什麼法,哪些出家人……那你對叁寶的恭敬心怎麼能夠培養起來?
一個廟,這個廟念佛,那個廟坐禅,那個廟學教,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不可能什麼都學,也學不過來。就猶如一個學校一樣,它有很多科系,每個學校裏面有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特長,一個學校裏面不可能所有的專業、所有的課都開,不可能,我們就不能去分別了。這個學校開什麼課,有什麼特長,你就好好學,你不要去問他說,“你爲什麼不開那個課呢?”這跟你沒什麼關系。很多人很奇怪,這個廟裏面教這個,他說:“你爲什麼不教另外一個?”那我們也可以問他:“你爲什麼不學這個課程?你跑這裏來爲什麼不學?”這都是很簡單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很多的分別心,莫名其妙想出來的,這都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需要樹立一個對叁寶的信解,最基本的信解,否則無形當中就會把很多居士層面的事情帶到寺廟裏來。因爲居士很多,一百個人裏面有一兩個,就會弄得很麻煩,每個都如此,那我們幾千上萬的,每天都會有點垃圾的,這個非常重要的。
我講課專門找問題講,專門講問題,沒有問題我就不講了,大家不存在這個問題,就不說,有問題才說。
◇修行差別修行差別者,第四個,“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對佛應修供養承事正行;對法,“應修瑜伽方便正行”,就是相應;對僧,“應修共受財法正行”,大家都是一樣的,共受財法,都平等,供齋,大家都一樣。
前一段,過去我們法會期間,菜煮得太多了,廚房的人太辛苦,這次我給賢健法師說,從此之後,全部羅漢菜,你吃也就吃,不吃也沒有。反正只有一個菜,一個菜裏面什麼菜都有,這樣的話,你就沒有分別心了,你就不擔心說行堂來給你打什麼菜,喜歡不喜歡吃,反正喜歡也是這個菜,不喜歡也這個菜,大家平等,就不會有分別心。過去我們常常聽說,“去晚了,好菜都沒有了,原來不喜歡吃的菜,現在打了。”今後不會有這個問題,廚房的人也高興,他說我們現在煮一次就可以,否則菜太多了,做幾個小時,多少活,根本忙不過來。還是過去的廚師比較有智慧,羅漢菜。恢複到這個傳統上。
◇隨念差別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叁寶功德。”這個我們已經說過了。“如雲謂是佛世尊等。”就是世尊等。
◇生福差別 “第六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人增上,法增上,人裏邊就包括佛跟僧,“生最勝福服,佛及僧二是依初義”,依初的補特伽羅,“此複依一補特伽羅”,一補特伽羅就是佛,“及依衆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四個人以上名爲僧,“生長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這是說叁寶不同的功德,或者說功德的差別相,我們應該怎麼來對待,它就告訴我們怎麼用功,怎麼信解,怎麼來培養,怎麼來樹立這些最基本的信念,這很重要。
所以我們到這邊來,我們要供僧,不要供養個人,這最好。用于供僧,大家都有。一塊錢,供養常住,所有的人都得到,功德就很大,供一個人只有一份功德,這個很重要,也符合這個原則,當然我們法師收完了以後也再給你轉供養常住。
所以,這些文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都很實用,佛法不是純粹理論化,告訴我們很多下手處,很多實際用功的方法,只是說我們有沒有去注意,我們有沒有真正去學它,這很重要。
甲叁、以耳識爲喻演說如理修行的內涵
【內心建立佛法正知見,才能轉化八識所接收的信息,轉塵垢爲清淨。】
比如大家聽我這麼講,靠耳根,靠耳識,我講出來的話,聲音,通過你們的耳根聽進去,産生了別,耳識了別這個聲音,意識再分別,這個講得好,或者講得哪裏有問題,你都聽得出來,由此可見耳識對我們修道、入門的重要性。
平時也是如此,可能會得到正面的作用,也會得到負面的作用,得到反面的作用,都跟我們的耳識有關系。如果我們對佛法有了最正確的認識,比如說對叁寶,有了最正確的認識,正知見樹立起來,並且我們能夠憶念、執持、觀察,這樣我們就不會被自己內心中虛妄的聲塵所蒙蔽,否則我們心裏面也會有這些虛妄的塵埃,聲音的塵垢,就會出現。佛法就猶如光明一樣,光明出來了,內心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就沒有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最容易回憶起來的,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這些聲塵。我們很少能夠說,這在是哪一本書,哪一行,第幾頁第幾行,應該怎麼講,這個經文多麼好,很少人這麼去懷疑。一般人沒事他就想著,要麼自己胡思亂想一通,要麼就想某某人哪天給我講的話,這個話很不好。他老記著這些不好的,他一直在(串習)。這個不好的,反過來,要把它變成好的。雖然此時此刻沒有人跟你說話,但是你心裏邊,你耳朵裏,這個聲塵一直在起作用,因爲你聽了以後,就變成你的聲塵,這個聲塵落到你的心裏,隨時都會放出來。那麼我們現在要讓就佛法的、好的、清淨的、叁寶的,把他現起,不好的東西要去除,所以需要忏悔,需要淨罪積資。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因爲我們以妄想心、分別心、執著、情緒,我們聽到佛法的聲音,看到佛法的境界,就會誤以爲真,因爲你看到的是相,這些相再和我們內在的煩惱、情緒、分別混合在一起,就會變成一個聲音的魔像,就會變成一個魔出來,他自己不知道,或者說變成一個什麼形象出來,然後我們內心上面又去執取這個魔像。你一聽魔可能很害怕,魔是什麼意思?魔就是障礙的意思。魔它是梵語,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就是障礙,你內心很多障礙。學佛法學錯了,內心出現了障礙,就是著魔,內心有障礙,就是著魔,很簡單。如果人都發瘋了,那就是魔很厲害。你有障礙,人就有點不正常,至少說,身心不會輕安、自在,心裏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負擔。
所以我們內心當中聽到、看到這些境界,一切都是在熏習,熏習我們過去聽到的聲音,歌曲、唱誦等等,正面的、負面的,他就會變成一種幻相來困惑。我們天天去想,它就會變成一種困惑。
如果我們了解、覺悟、覺察了我們內心當中有無明、煩惱、塵垢,就不會在內心的相上用功,就會在人的心上用功,而不是在我們心的相上用功。因爲心相的出現,是因爲我們的心識,你認爲這個相好,你一直想去保持它,一直想去延續它,肯定執著。執著,今天,明天,後天,肯定就出問題。只有我們內心不斷提升,不斷在清淨的法相上面更深一層地去體悟,更深一層去覺悟,然後慢慢慢慢,與此相應,法界等流,清淨叁寶的種子就越來越多。如果不是的話,我們這些相就障礙了我們自己的內心。
【聽聞勝利】
所以耳識也好,眼識也好,鼻識也好,都是有這些作用。因爲這樣的原因,所以聽聞很重要。
《聽聞集》裏面講:“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都是靠聽聞,聽聞都是靠耳識。什麼叫做“由聞知諸法”呢?因果、善法、惡法,事法、理法,斷惡修善,所有出六道輪回,了知無常苦空,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聽到諸法之後,才有辦法來分別,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惡法,哪些是無常法,哪些是……才能夠分別出來,如果我們不聞法,我們就不知道諸法。我們只有聞法,才能夠斷惡,才能夠“遮諸惡”。只有聽法才能夠斷無義,斷無義,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當中很多沒有意義的行爲,只有聽聞佛法以後才知道哪些有意義,哪些沒意義,知道哪些有意義去做,哪些沒有意義不去做,無義就斷了。“由聞得涅槃”,由聞,聽聞諸法,親近真實相,才能夠得到涅槃。所以,聽聞是非常重要的。
《涅槃經》裏面也說:“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爲四?”離開了四法要得涅槃,不可能。一親近善友,第二專心聽法,第叁系念思惟,第四如法修行。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于大般涅槃。也就是,我們要得到涅槃,由聞得涅槃,我們要恒常不間斷地修這四種法。親近善友,即親近善知識,親近同參道友;然後隨著師長、隨著同參道友來專心聞法;然後聽到法,自己再去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去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這就是修行。因爲這樣子的因緣,我們慢慢慢慢就會靠近涅槃。
【破斥邪見:不從善知識處聽聞,以爲自己看書就是修行。】
所以我們所談到的“由聞知諸法”,不是說自己隨便拿一本書就叫聞,這個聞必須是從親近師友、親近善友的過程當中聽到的,這個時候法師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他告訴你這些內容就是法,我們要專心聽,然後要系念思惟,然後要照著所講的去做。
如果我們沒有親近善知識,那我們這些法不是聽聞來的,是我們自己看來的。我們自己看來的,就同我們自己的業相應,同我們自己的習慣相應,也有可能同我們自己偶然的情況相應。偶然的情況下,比如什麼書,隨便翻起來看一下,“哎,這個挺好”,你跟他相應,他不一定對你的問題,只是說在今天偶然的情況下,隨便翻一下。到明天的時候,這本書你可能又不看了,又換一本,“這段寫得很好”,看幾天又不看了,又換一本。
如果一個有修有成就的法師、大德,你看起來他沒有條理,他是經驗上的引導,而不是理論上面的引導。經驗上的引導和理論上的引導是不同的,經驗上的引導就猶如說,我們大家在這裏修行,就猶如在實驗室做科學實驗,一步步怎麼做,理論上的引導就猶如在教室裏上課,這個是不同的。自己看書就好像自己拿科研的書去閱讀,你不能說一點用處沒有,但這是不一樣的。所以爲什麼說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爲什麼說明師難遇難求,道理就在這裏。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八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