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八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种邪见。你一直在持续,在持续。

   【修行误区二:把身份当作自我。】

   那么再进一步的人,就更严重。更严重就是他发现不了,他会把某一种身份当做自我,他不会把身体当成自我,他会把某一种身份当做自我。比如说在法会中你当部长,你当组长,他认为这个部长就是我,那你当得再辛苦,也不会觉得辛苦,他把那个身份当成是我。身份实际是非常多的。比如过去,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多好,在大学时成绩多好,过去打篮球打到多少分,过去我的力气多大,过去自己有多聪明,过去自己得到什么奖,得到什么表扬,得到什么表彰。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身体造作出来的,这种人就是把过去的身体当成我,把过去的自己当成我;有一些人就是把现在的身体,现在的身份当成我。所以,把过去的身体,过去的这个身体所发生的种种的行为当成我,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他把过去的身体、成就当成我,这样的话他就不会认为现在的我有多重要,现在的自己有多么重要。

   岁数大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过去有多辉煌,他不会再去想未来,他的未来反正时间很短,他就不会想。岁数小的人,小孩,就会想我以后会干嘛,我长大了以后要当什么,要念什么大学,长大了会干什么事业,他老想以后的事情。其实岁数小,以后还很遥远;岁数大的人老想过去的,过去的已经都过去了,他其实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时间不多了他也不珍惜。

   那我们现在人在干的时候,不会说佛法要求我们怎么干,他只会认为说,我们现在应该什么身份,我现在一个什么身份,所以我应该怎么对待这个人,别的人应该怎么对待我,他就会有这个毛病。这种毛病是一种世俗心态,都是一种世俗的心态不知不觉在等流,不知不觉在我们心里边起作用。

  【如理修行之道。】

   那么,这个怎样用佛法来转化,用佛法来提升?

   一个,我们要认识到说都是跟业有关系,都是跟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关系,跟我们的认识有关系。既然跟我们自己的业有关系,那我们就要用心才能够改变,你不用心的话,所有人都是这样持续下去。你用心还不够,那我们内心是没有力量的,内心是非常微弱的,他要靠三宝的力量。

   然后要发大愿,发大愿,我们所有的心力都集结在一起。愿在起作用,内心的力量就很强大,比如我发愿去做一个什么事情,那么你的心,心心念念都是这个事情,然后就把这个事情做成了。比如我们发愿,要把100卷的《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读完,发这个愿。你发愿说我要把广论读100遍,每天都读,他都是靠愿的力量。你说我一天做五十件好事,那他就会去做。如果没有(愿)的话,他今天想做,明天都忘记掉了。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讲愿跟行都是很重要的,愿心、行心。你只有把这个愿发起来,然后照着我们的愿去落实,才有办法消业,不然业消不了。

   很多问题,很多不好的心态,不好的业在持续,我们根本无能为力。我们只有通过在行持的过程当中,认清自己内心的黑暗、不足、缺陷,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得修护,自己得提升,有经验之后,我们才能够认清别人的问题。一个人,就比如像一部汽车一样,人比汽车要复杂多少倍!一个人就像一架飞机一样,飞机飞不起来,汽车开不动,你能不能修呢?一个人,他出了问题,起了烦恼,你能不能把他修好,就犹如你修汽车、修飞机一样。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修飞机、汽车?你要找出这个汽车和这个飞机到底哪个零部件坏掉,都要花很大的功夫,只有修汽车、修飞机的人,修过几十年,他可能看了一眼就知道问题,刚当修理工,都要研究几年才知道到底是哪个部位坏掉了。都不是那么简单,你能把原因找出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原因如果没有找出来的时候,你去修,只有越修越坏,因为你凭自己的认识,认为说可能那里会坏了,你去修,它本来好好的,你去修,把它修坏了。跟别人讲法也是一样,他本来不需要,你硬要说给他,就会起反作用。刚刚开始他认为是正确的,过几天,过了一个月,就麻烦了,这个反作用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我们常常说我们要解脱,要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要圆满菩提,要断烦恼,所有的这一切,只有真正意义上面把我们内在的我执、法执放掉,才有可能。如果我们的我执、法执在自己的心意里面,你没有作意说,我要放掉我执、法执,是没有用的。你只有真正去作意说,我自己所有的一切,三业要根据佛法的标准,要根据师法友的引导,否则你听进去的东西只有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我执和法执。这就是说,刚才我谈到说,修汽车一样。你可能听到别的修理工说,汽车零件坏掉了,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你听完以后说,不一定,我自己的方法可能更好,你把别人的道理听进去后,会成为增长自己我执、法执的一种助缘,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就是这些东西都会变成自己生命中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然后来让自己内在我执、法执坚定,内在的我慢坚强的一个助缘。这样的话,你的学问、能力越多,就越麻烦,就越不容易解脱,束缚就越大,被这些后天的东西束缚住,就看不清楚,只是看到外在的一些形相,内在的执着看不到,认识不清楚。

   我们修行、学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内心得到觉悟,内心得到觉醒。一个觉悟的人,他就不需要语言,眼睛看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用,他可能就都明白,就能解决。他一到佛堂里面看到佛像,烦恼就没有了,他就跟法相应。他去拜一下佛,在这里磕三个头,问题就没有了,马上恭敬心、皈依心生起来,他就跟法相应。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可能讨论了一大堆概念,在你的心识里面都落下了无数尘埃,你在讨论的时候觉得很有收获,很有体会,因为那个时候你自己的心是动的,动的时候,也有苦受也有乐受,你听了相应,产生乐受,你回去以后,这些乐受的影子,这些声尘就去不掉了,你回去怎么能够更好呢?你只有听到这些佛法以后,再能够让自己生命的层次进一步提升。昨天的研讨,哪些同修讲的对自己很有帮助,我们应该照着做,你就去忆持了,就去思维了,就去观察了,那么你的行为就发生变化。你如果一直沉溺在这种境界当中,那就麻烦了,就被这种境界束缚,就觉悟不了,提升不了。

  甲二、演说三宝功德差别

   我们看广论104页,最后一段话,最后一段一直到105页第一段结束,我们念一遍:“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段要讲的是我们如何来认识、知道、了知了知三宝功德的差别相,然后产生皈依心,来皈依。“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佛宝、法宝、僧宝,他们不同的功德而正皈依,这里又分成六种不同的功德的差别相。

  相差别第一种是相差别,“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是佛宝相,成佛了,称之为佛宝。“即彼证果,是法宝相”,佛所证得的果是法宝。一个是能证得菩提,证得菩提的人,证到佛的果位,一个是所证的果。“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佛证的果,法,就是佛法,教法,根据佛法来修行的人,就是僧宝相,佛法僧三宝。这是相差别。

  业差别业差别呢,“如其次第,善转教业”,这个是佛宝相,“善转教业”就是善于转*轮,教化众生,这个是业差别的“佛”;第二是“断烦恼苦所缘为业”,这个是法,法能够断烦恼,能够断苦,也就是你如果去缘它的话就能断(烦恼),缘法才能够断烦恼,缘法能够断苦,这种业就是法。“勇猛增长业”,这个是僧。僧宝能够让我们的善法勇猛增长。真正断烦恼断苦靠法,法是佛说的,佛转*轮说的。这是三宝业的不同。

  信解差别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对佛,亲近承事;对法应树什么呢,“希求证得”;对僧呢,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这个就是对于三宝信解的差别,我们应该怎么信,应该怎么解,怎么来树立。对佛宝,我们就是去亲近承事,对法宝希求证得,证得法的功德,证得佛果;亲近承事佛。对僧宝,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种信解,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是很重要的,六合,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也就是说同证一法身,同证择灭之理。共住,也就是说,共住的这些僧宝是和合的,都是同一法性,他都是为了要求法,都是为了要修法,都是为了要证法。那么就是说,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信解,这一点特别重要。

  【破除邪执:分别、党执】

   法师也好,义工也好,居士也好,首先要信,要理解,要了解,要知道说出家法师都是为了要求法,为了要证法,为了要修行,为了要成贤成圣,为了要成佛的。大家在一起,在同一个界内,在同一个寺院里面共住,是和合的。和合共住,同一法性,我们要有这样的最基本的信解。有了这样的基本信解之后,我们作为俗众的一员,居士,我们要恭敬所有的法师,就不能有分别心。一有分别心的话,就不好,就跟这个原则违背。

   很多庙里面管理不好,有问题,或者说不能很好地提升,跟在家的居士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居士认为这个法师给我讲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