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八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種邪見。你一直在持續,在持續。

   【修行誤區二:把身份當作自我。】

   那麼再進一步的人,就更嚴重。更嚴重就是他發現不了,他會把某一種身份當做自我,他不會把身體當成自我,他會把某一種身份當做自我。比如說在法會中你當部長,你當組長,他認爲這個部長就是我,那你當得再辛苦,也不會覺得辛苦,他把那個身份當成是我。身份實際是非常多的。比如過去,在小學的時候,成績多好,在大學時成績多好,過去打籃球打到多少分,過去我的力氣多大,過去自己有多聰明,過去自己得到什麼獎,得到什麼表揚,得到什麼表彰。這些都是自己過去的身體造作出來的,這種人就是把過去的身體當成我,把過去的自己當成我;有一些人就是把現在的身體,現在的身份當成我。所以,把過去的身體,過去的這個身體所發生的種種的行爲當成我,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爲他把過去的身體、成就當成我,這樣的話他就不會認爲現在的我有多重要,現在的自己有多麼重要。

   歲數大的人往往覺得自己過去有多輝煌,他不會再去想未來,他的未來反正時間很短,他就不會想。歲數小的人,小孩,就會想我以後會幹嘛,我長大了以後要當什麼,要念什麼大學,長大了會幹什麼事業,他老想以後的事情。其實歲數小,以後還很遙遠;歲數大的人老想過去的,過去的已經都過去了,他其實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時間不多了他也不珍惜。

   那我們現在人在幹的時候,不會說佛法要求我們怎麼幹,他只會認爲說,我們現在應該什麼身份,我現在一個什麼身份,所以我應該怎麼對待這個人,別的人應該怎麼對待我,他就會有這個毛病。這種毛病是一種世俗心態,都是一種世俗的心態不知不覺在等流,不知不覺在我們心裏邊起作用。

  【如理修行之道。】

   那麼,這個怎樣用佛法來轉化,用佛法來提升?

   一個,我們要認識到說都是跟業有關系,都是跟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有關系,跟我們的認識有關系。既然跟我們自己的業有關系,那我們就要用心才能夠改變,你不用心的話,所有人都是這樣持續下去。你用心還不夠,那我們內心是沒有力量的,內心是非常微弱的,他要靠叁寶的力量。

   然後要發大願,發大願,我們所有的心力都集結在一起。願在起作用,內心的力量就很強大,比如我發願去做一個什麼事情,那麼你的心,心心念念都是這個事情,然後就把這個事情做成了。比如我們發願,要把100卷的《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讀完,發這個願。你發願說我要把廣論讀100遍,每天都讀,他都是靠願的力量。你說我一天做五十件好事,那他就會去做。如果沒有(願)的話,他今天想做,明天都忘記掉了。這就是爲什麼佛教講願跟行都是很重要的,願心、行心。你只有把這個願發起來,然後照著我們的願去落實,才有辦法消業,不然業消不了。

   很多問題,很多不好的心態,不好的業在持續,我們根本無能爲力。我們只有通過在行持的過程當中,認清自己內心的黑暗、不足、缺陷,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得修護,自己得提升,有經驗之後,我們才能夠認清別人的問題。一個人,就比如像一部汽車一樣,人比汽車要複雜多少倍!一個人就像一架飛機一樣,飛機飛不起來,汽車開不動,你能不能修呢?一個人,他出了問題,起了煩惱,你能不能把他修好,就猶如你修汽車、修飛機一樣。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去修飛機、汽車?你要找出這個汽車和這個飛機到底哪個零部件壞掉,都要花很大的功夫,只有修汽車、修飛機的人,修過幾十年,他可能看了一眼就知道問題,剛當修理工,都要研究幾年才知道到底是哪個部位壞掉了。都不是那麼簡單,你能把原因找出來都不是那麼容易。原因如果沒有找出來的時候,你去修,只有越修越壞,因爲你憑自己的認識,認爲說可能那裏會壞了,你去修,它本來好好的,你去修,把它修壞了。跟別人講法也是一樣,他本來不需要,你硬要說給他,就會起反作用。剛剛開始他認爲是正確的,過幾天,過了一個月,就麻煩了,這個反作用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心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我們常常說我們要解脫,要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要圓滿菩提,要斷煩惱,所有的這一切,只有真正意義上面把我們內在的我執、法執放掉,才有可能。如果我們的我執、法執在自己的心意裏面,你沒有作意說,我要放掉我執、法執,是沒有用的。你只有真正去作意說,我自己所有的一切,叁業要根據佛法的標准,要根據師法友的引導,否則你聽進去的東西只有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我執和法執。這就是說,剛才我談到說,修汽車一樣。你可能聽到別的修理工說,汽車零件壞掉了,應該怎麼樣怎麼樣,你聽完以後說,不一定,我自己的方法可能更好,你把別人的道理聽進去後,會成爲增長自己我執、法執的一種助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就是這些東西都會變成自己生命中知識結構的一部分,然後來讓自己內在我執、法執堅定,內在的我慢堅強的一個助緣。這樣的話,你的學問、能力越多,就越麻煩,就越不容易解脫,束縛就越大,被這些後天的東西束縛住,就看不清楚,只是看到外在的一些形相,內在的執著看不到,認識不清楚。

   我們修行、學佛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內心得到覺悟,內心得到覺醒。一個覺悟的人,他就不需要語言,眼睛看一下可能比說話更有用,他可能就都明白,就能解決。他一到佛堂裏面看到佛像,煩惱就沒有了,他就跟法相應。他去拜一下佛,在這裏磕叁個頭,問題就沒有了,馬上恭敬心、皈依心生起來,他就跟法相應。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可能討論了一大堆概念,在你的心識裏面都落下了無數塵埃,你在討論的時候覺得很有收獲,很有體會,因爲那個時候你自己的心是動的,動的時候,也有苦受也有樂受,你聽了相應,産生樂受,你回去以後,這些樂受的影子,這些聲塵就去不掉了,你回去怎麼能夠更好呢?你只有聽到這些佛法以後,再能夠讓自己生命的層次進一步提升。昨天的研討,哪些同修講的對自己很有幫助,我們應該照著做,你就去憶持了,就去思維了,就去觀察了,那麼你的行爲就發生變化。你如果一直沈溺在這種境界當中,那就麻煩了,就被這種境界束縛,就覺悟不了,提升不了。

  甲二、演說叁寶功德差別

   我們看廣論104頁,最後一段話,最後一段一直到105頁第一段結束,我們念一遍:“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叁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爲業,勇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叁寶功德,如雲:「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複依一補特伽羅,及依衆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這段要講的是我們如何來認識、知道、了知了知叁寶功德的差別相,然後産生皈依心,來皈依。“如攝分說,由知叁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佛寶、法寶、僧寶,他們不同的功德而正皈依,這裏又分成六種不同的功德的差別相。

  相差別第一種是相差別,“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是佛寶相,成佛了,稱之爲佛寶。“即彼證果,是法寶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一個是能證得菩提,證得菩提的人,證到佛的果位,一個是所證的果。“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佛證的果,法,就是佛法,教法,根據佛法來修行的人,就是僧寶相,佛法僧叁寶。這是相差別。

  業差別業差別呢,“如其次第,善轉教業”,這個是佛寶相,“善轉教業”就是善于轉*輪,教化衆生,這個是業差別的“佛”;第二是“斷煩惱苦所緣爲業”,這個是法,法能夠斷煩惱,能夠斷苦,也就是你如果去緣它的話就能斷(煩惱),緣法才能夠斷煩惱,緣法能夠斷苦,這種業就是法。“勇猛增長業”,這個是僧。僧寶能夠讓我們的善法勇猛增長。真正斷煩惱斷苦靠法,法是佛說的,佛轉*輪說的。這是叁寶業的不同。

  信解差別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對佛,親近承事;對法應樹什麼呢,“希求證得”;對僧呢,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這個就是對于叁寶信解的差別,我們應該怎麼信,應該怎麼解,怎麼來樹立。對佛寶,我們就是去親近承事,對法寶希求證得,證得法的功德,證得佛果;親近承事佛。對僧寶,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種信解,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是很重要的,六合,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也就是說同證一法身,同證擇滅之理。共住,也就是說,共住的這些僧寶是和合的,都是同一法性,他都是爲了要求法,都是爲了要修法,都是爲了要證法。那麼就是說,我們要樹立這樣的信解,這一點特別重要。

  【破除邪執:分別、黨執】

   法師也好,義工也好,居士也好,首先要信,要理解,要了解,要知道說出家法師都是爲了要求法,爲了要證法,爲了要修行,爲了要成賢成聖,爲了要成佛的。大家在一起,在同一個界內,在同一個寺院裏面共住,是和合的。和合共住,同一法性,我們要有這樣的最基本的信解。有了這樣的基本信解之後,我們作爲俗衆的一員,居士,我們要恭敬所有的法師,就不能有分別心。一有分別心的話,就不好,就跟這個原則違背。

   很多廟裏面管理不好,有問題,或者說不能很好地提升,跟在家的居士有很大的關系。很多居士認爲這個法師給我講法,…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