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十九講)
【原文】鼻識。
“鼻識。緣香塵爲境,以生了別,隨所依根立名鼻識;亦可隨自所緣境立名香識。”
甲一、以鼻識爲喻開演修行內涵
乙一、鼻識對我們的影響
前天我們談到了眼識,昨天談到了耳識,今天談到鼻識,眼睛、耳朵、鼻子。眼睛、耳朵、鼻子,僅僅是根,眼根、耳根、鼻根,那我們談的是識——眼識、耳識、鼻識。眼識、耳識、鼻識要産生作用,必須通過眼根、耳根、鼻根,來緣相應的境界——色境、聲境、香境。鼻識,緣的香塵。也就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對我們影響很大,耳朵聽到的東西對我們影響也很大,鼻子聞到的東西,聞到了一種味道,唯識的語言叫香塵、香境,五境的香境,色、聲、香、味、觸。我們現在的語言是氣味,放到唯識裏說氣味(叫)香塵。
燒香,那香出來,我們能夠聞到香的氣味;炒菜,菜也是有氣味的;煮飯,大米飯、面條、饅頭、面包,它都有一種氣味。我們鼻子聞到了這種味道以後,知道說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是自己適應的還是不適應的,自己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在很多社會上面的人,買很多的化妝品,那也是一種氣味,化妝品裏面都是一種味道;如果東西壞了,菜一壞了,那麼就會有一種味道;比如衣服經常不洗,那麼它也會散發出一種不好的味道;比如發黴了,它也會有種味道。那這個對人都會有影響,對人的身體有影響,對人的修行也會有影響。
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影響?這是因爲我們了別以後産生了分別,認爲這個味道好,人就容易貪求、執取,執取這種香塵;如果味道不好,人的心就産生遠離、産生痛苦。比如我們聞到這個炒辣椒的味道,有些人不適應,他就不容易接受。
氣味,(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容易遇到的問題,只就是說我們沒有很認真去考究,香塵究竟對于我們修道有哪些幫助,或者有哪些影響。
乙二、結合現行分析問題根源——心的對立
丙一、根境識的對立
佛法講的是不二法門,最高的境界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沒有對立。
我們六根對六境,産生六識,六根對六境就是對立了,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對立了。因爲我們看到、我們聽到、我們聞到、我們舌頭嘗到、我們身體接觸到、我們意根當中都分別,不是說都是我們需要,也不是說都是我們喜歡的,有喜歡的有需要的,也有不喜歡的,也有不需要,多余的,各種情況都有,有喜歡自己做的,也有自己不喜歡做的。
就(比如)說我們參加法會期間,你可能坐在那裏時間長了,人就喜歡站起來;站久了,就喜歡坐下來;甚至在佛堂裏面時間久了,他就想到外面去走一走;我們走累了,他就想回來坐一坐。這些都是我們根跟境的一種對立,對立起來。
那你再放大呢,就是說,人與人也會有對立,我的、你的、他的,都有對立。我、你、他,別人,對你而言他也是一個境界,因爲我們首先自己根對境會有對立,就自己常常跟自己都是會有對立的,那麼你再去放大,再去擴散出來的就是與人對立,與事對立,與物對立,與所有的外境都會有對立。
比如說,我們早上四點鍾起來,排班、用早齋,那麼你心裏想著時間一到,四點鍾一到你就起來,但你的身體起不來,它就會很對立;你過齋的時候,可能說我們應該要吃多少,要吃一碗,那麼你這個色根,你不想去吃,那麼飯吃不下去,它也是一種對立。
這些對立就是因爲我們一直産生種種的沖突和分別,在這些根、境、識上産生的對立。有對立,就會有隔閡,心裏面就會有隔閡。
有隔閡,就比如說,吃米飯的人天天吃米飯,他看到饅頭他就不喜歡吃,他就有隔閡了;喜歡吃饅頭的,他看到米飯,他就不想吃,他就有隔閡了;喝牛奶的人,他天天喝牛奶,他看到豆漿就不想喝,他也是有隔閡了;喜歡喝豆漿的人他不喜歡喝粥,行堂一看是粥,他就不喜歡喝,那他就有隔閡。
隔閡,再深一點,再嚴重一點,問題再大一點,就會産生鴻溝。産生鴻溝就是說,那鴻溝的話,就是更寬廣,問題就更大。
我們要解脫,要到彼岸,就要跨越這個鴻溝,就是各種各樣的對立。各種各樣的對立都是各種各樣的分別,都是分別心分別出來的,分別、對立、隔閡、障礙,引起的鴻溝。
那麼這些問題呢,我們在理論方面能夠都解決到,或者說理論方面我們能夠認識得到,我們能夠認可,但在實際上面,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是無法做到的。無法做到不對立、不隔閡。是難以做到的。如果我們能做到,就解脫了,你做不到,那麼就被束縛,被各種各樣的分別心、對立心所束縛、所障礙。
就是因爲我們人首先有種種的攀比、對立、分別的心,就會把我們自己完整的人生,肢解得支離破碎。這個就是需要通過佛法的修證,改變我們內心,樹立佛法的正知見,然後我們六根緣六境産生六識的時候才不會出問題。
丙二、六識與本人的對立
我們常常說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心裏的問題,都不是因爲別人引起的。那我們要去觀察我們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六識就是我們的思想活動的過程,它是一個過程。識,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他所呈現出一種什麼狀態,眼識什麼狀態、耳識什麼狀態,乃至意識什麼狀態。
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很有思想,這個人很有頭腦,思跟想,思心所,想心所,思心所是在行蘊裏面,想心所,色受想行識,那麼你的思想和你的本人是有區別的,你思想只是你這個人所擁有的思想,你心裏面的思跟想。這個人有經驗,經驗非常豐富,“有經驗”同“有經驗的人”是不同的,經驗就是經驗,有經驗的人,就是說這個人很有經驗,這個人有思想,有思想的人。那麼拜佛也一樣,拜佛的人;念經,念經的人;忏悔,忏悔的人;修觀,修觀的人。那我要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在修觀的時候,或者說你在思想的時候,如果說我自己知道說我現在在修觀,或者說我自己知道我現在在思想,我在思考問題,那麼,思考問題的人和思考就是一種對立。
打比我坐在這裏講,你們坐在這裏聽,如果你知道你自己坐在這裏很安靜地聽,那麼“你聽”和“你聽課的人”兩個是有對立的。如果你坐在這裏聽,忽然間你聽得都忘記自己了,那你才消除你“耳朵聽”和“聽的人”這樣子的一種差別,這種對立才消除,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聽,也不知道說是誰是能聽、誰是所聽,誰是聽、誰是聽的人。因爲首先我們自己聽本身就有對立,聽和聽的人就對立了,這說明人不專心;然後你聽的人和我講的人又是對立的,所以你就很難相應,相應不起來。對不對?相應就沒有對立了,完全就分不清楚,就是非常非常地專注,我們常常講禅定、專注,這樣子進入一種無分別狀態,那實際上面我們很難達到,我們能夠達到的也是極其短暫的。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六識和你自己本人本來就對立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在起作用,和你自己本人本來是分裂的。比如說講,我不應該這樣想它就這麼想,我不應該這麼看它就這麼看,他心裏很清楚,乃至說自己知道我這樣想是對的、這樣說是對的,這樣想是不對的,這樣說、這樣看是不對的,他也知道。
【對立的後果:把觀察到的境界當成自己的境界,又用自己的煩惱和情緒來感知外在境界。】
正是因爲我們自己本人和我們自己的六識常常對立,所以常常會産生差異,常常會産生分歧,那麼這個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所發現的各種問題、矛盾的根源,就會把我們自己觀察到的境界當成自己的境界。
我們自己所觀察到的境界當成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境界然後就會當成是別人的境界。我們六根去緣六境,然後就産生自己的境界,産生自己的境界以後,那我們就會認爲這個境界就是外在的境界。那我們自己來緣外在的境界本身,我們自己已經就有對立了,對立的時候我們再加上分別說這些內在的六塵就是外在的六境,很多問題都是因爲這樣子産生。
你所緣到僅僅是外在境界的假象,到你心裏的時候,就變成了我們自己內心的“真相”,自己就認爲說是真相。反過來說,就對外在的種種的境界,我們産生遠離、排斥、分別,這是我們一般的人他都是靠這樣子生存、生活,他都是這麼活過來的,一生都是這麼活。那麼也就是說通常的人都是通過自己的煩惱,通過自己的情緒來感知、來認識外在事物的存在,通過煩惱、通過自己的情緒來認知、來了解、來感知外在事物的存在。
佛法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是說,不能用情緒,不能用煩惱來感知和認識外在事物的存在,所以修行的時候就是培養我們內在的自性光明的啓發,我們內心如果充滿光明,內心具足智慧,那我們所有的看法都會不一樣。如果我們內心黑暗、內心無明,那麼就是我們的情緒、煩惱在起作用,最後我們得出來的答案就不同。
【以法會爲喻分析對立現行。】
就比如我們這幾天共修來說,大家的收獲很大,也有很多的體會。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得出一個答案說:這些法師、義工、同修大家非常地發心,大家非常地用功,很有感恩心,天天都感恩。覺得別人也不錯,大家都很優秀,條件也很好,然後自己就得出一個答案說:因爲自己身邊的人都很好,所以我自己也很好,他自然而然就會這樣。那你回到家裏以後,一天、兩天、叁天……那你自己就會發現,啊呀!自己並沒有那麼好,還是有…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