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十六講)
【原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種。
甲一、破斥世間妄見,樹立佛法正見
心法,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大概地說有八種。
我們學佛法的人,學唯識的人,我們能夠學到說人的心有八種,再細分其實不止。如果不學佛法的人,他很難認識清楚說,我耳朵聽,眼睛看,有什麼不同,這個心有什麼不同,他講不清。他只知道說聽話反正用耳朵聽,看東西用眼睛看,理解很簡單。如果我們學了唯識以後,就(會知道)不是這麼簡單,是一個非常深細的一個過程、形相。
我們長久以來最大的錯誤,正是因爲“我”,“我的”——我的書包,我的書本,我的鋼筆,我的茶杯,等等。那麼,書包也好,鋼筆也好,茶杯也好,筆記本也好,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我們接觸到的,這僅僅是事物的假相,事物本身的幻相而已。乃至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呈現,也是幻相,也是假相,如夢幻泡影。如何從假相認識到它的真相,如何從它的幻相認識到它的實相,這就需要修行。
諸法的實相,諸法的真相,真相、假相都是相,一個不同的相;實相、幻相也是相,相跟相是不同的。叁寶就是諸法的真實相,涅槃就是諸法的真實相,世間法都是假相、幻相、無常相、變化相,一旦我們說到“我”、“我的”的時候,“我”跟“我的”都不是諸法的真實相,也不是諸法的本質,它僅僅是諸法的幻相、諸法的假相。多生多劫以來,無始劫以來,就是因爲我們把幻相、假相當成實相,所以在輪回。
【外在的一切都是“我執”所折射出來幻相】
小孩子的時候,肚子餓了,口渴了,著涼了,他不會說話,那他怎麼辦?他會哭。一兩個月、兩叁個月的嬰兒,父母一看小孩一哭,他就能夠推測到,這個時候他需要什麼。他想:現在氣候比較涼,他可能是著涼了;現在氣候比較熱,他可能有點熱;他算一算時間,哦,可能有幾個小時,要喝奶,要吃喝。他就是以這種感覺來推測。這是什麼感覺呢,就是對幻相的感覺。當父母的看見小孩的表情,一種哭聲,他哭得很厲害,就說明這個問題很嚴重;哭得不厲害,說明這個問題不是很嚴重。再長大一點,兩叁歲、叁四歲、四五歲,他會說話,他需要買玩具啊,要買零食啊,買衣服啊,等等。再大一點,上好一點的學校,好的用具用品等等。這些就是說,人從小自己的思想觀念是在物質方面折射出來的幻相,內在是人的我執,“我”有需求,“我”需求些什麼,在不同的時期他需求的東西不一樣。
我們一旦成年了,30歲、40歲,成家立業,思想觀念成熟了,他從自己的思想觀念所折射出來的,都是自己的一些知見,自己的一些觀念,自己的一些認識,他以這個爲主。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會覺得這個事情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去做。這個雖然也是“我的”,這個“我的”是人的精神層面,就不是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幻相。我自己,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寺院,我的民族,我的國家,我的信仰,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心裏面折射出來的種種的幻相。
【學佛就是幫助我們破除我執、法執,建立正確的內心結構】
我們有一些幻相是正確的,有一些幻相是錯的。每一個人所熏習到的種子,多生多劫,長期以來,那麼它起的現行也不一樣。你接觸的人,你結交的朋友,你接受的信息,就會形成你心理的狀態、心理的結構。心裏的狀態、心裏的結構形成了,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你思維的模式已經形成,因爲你內心當中,所儲藏的、所擁有的,就是這些種子,就是這些境界。我們人就會照著自己內心的思維的體系、思考的模式,來做思維、來做分析、來做判斷,所以不能解脫,法執。這樣的人是比較有思想的人,沒有思想的人,大部分的人,他的心理活動過程是沒有意義的,是不斷在重複的,這是大部分的人。就是日複一日,他自己不會感受到意義,就是佛法沒有在我們內心當中真正建立起來,就是精神層面的價值,還沒有認識到,還沒有建立起來。學佛法要幫助我們建立這些知見,堅固這些知見,對叁寶的信心,佛法的觀念,培養非常好的等流,很好的思維的模式,很正確的思維的狀態,非常健康的心理的結構,這些都是我們的修行。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裏面說的,他不是隨便說的,的的確確都是幻相。我們不僅僅很多思想狀態,無意義的幻相,一直在重複,在這些幻相當中,我們還附加上去自己很多的情緒,這些情緒就是人的煩惱。這些情緒、煩惱伴隨著我們的一生,乃至伴隨著我們的多生,伴隨著我們的生生世世。你如果不修習、不用功的話,這些習氣一直跟著我們走。也就是,我們內心的活動的狀態和心理的結構都是一種情緒性的結構。還有一種是知識性的、理智性的結構,這種理智是世間的理智,還不是佛法的、內心的結構。我們修心,目的就是要建立內在的、系統、完整、正確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結構。這種心理正法的結構建立起來以後,就不會爲世間的妄見所困,你建立不起來,那肯定就是情緒,肯定就是煩惱。
我們內心當中情緒性的結構狀態,有些比較粗,有些比較細。比較細的人,他表達的方式就比較溫和,比較粗的人,他就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麼。比較粗的人,他表達的方式就比較直接,比較簡單。比較細的人,他會認爲說你這個人說話怎麼沒有禮貌,是不是?這是肯定的。他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語言不一樣,內心的狀態、內心的結構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這很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狀態和不同的結構,有粗細之分,有世間法和佛法之分。如果我們內心是佛法的結構,那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非常的從容,非常的淡定,非常的喜悅、快樂。如果我們是世間的結構,我們就會有分別,我們就會有高下,我們就會有不平,我們就會有痛苦跟快樂,這是肯定的。如果我們內心如果是這些狀態,有高有低,有苦有樂,有種種的不平,那都是錯的,我們的心還沒有轉過來。世間心要轉到佛法的心,(就要)修心、修行,只有這一條路。
皈依的法門,即是在修心,修皈依本身就是在修心,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完全、系統、正確的、豐富的內心結構體系和我們生命的狀態,這就是佛法非常重要的部分。
甲二、了解佛寶功德,數數憶念勤修皈依
乙一、分別解說佛寶功德
昨天我們談到叁寶的功德,從總的來談叁寶的功德,那我們今天接下來談佛的功德。那麼佛有哪些功德?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意功德裏面又可以分爲智功德與悲功德。
◇身功德 佛身有什麼功德呢?我們大家翻開廣論100頁。倒數第二段,“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贊所說,而憶念之。”佛身的功德我們要常常去思維,去憶念,正思念諸佛的相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此亦應如喻贊所說,如雲:”——我們把相莊嚴尊身那一段,我起一句,我們大家把那一段念一遍——“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爲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爲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好了。
這段文字非常的殊勝,也非常的優美,是對佛身功德的描述,世間上面的文字是難以做到的,世間上面寫小說的人寫不了這麼高的水平,所有的文學作品對一個人相好莊嚴的描述沒有到這麼高的水平,這不可能。爲什麼我們論裏面能夠寫出來,就說明他有去思維,他有去想,想佛菩薩有多麼的莊嚴。你看這個佛,所有的佛,“佛面猶如淨滿月”,都一樣,只是他的手印不一樣。菩薩的臉面就不同,他代表不同的意義,當然也是非常的莊嚴。羅漢就不同,羅漢就比較稀奇古怪,他爲什麼稀奇古怪?他功德還不夠。五百羅漢,五百個模樣,當然羅漢也很了不起。那佛呢,就功德圓滿。
我們這個華嚴叁聖回來,我們這麼多人,整個廟裏面,出家衆、居士、義工,大家都自發地來迎接、禮請,大家都有來迎,把他護持到我們這個佛堂裏面,然後供起來,我們每天都在這裏頂禮膜拜,天天拜。這都是很了不起的。你在家的時候,不要說你能夠天天向你父母禮拜,你每天問候一下都不容易做到,是不是?佛對我們的功德比父母的要大了多少倍。現代人有時候看父母看多了都看煩了,看佛他不會,對不對?這就是有功德,他有功德能夠讓這麼多的人看到後生歡喜心,頂禮膜拜,供養贊歎,他是有功德的。不僅一個廟,多少個廟,不論中國外國,大家都膜拜,這個是有他的原因的,就說明佛身具足功德。從這裏面我們也可以反推出來,佛對我們功德的意義,對我們的加持。佛像,也是佛的化身,也是法身。廟裏面供了佛像,大家都能得到佛的光明的庇佑,這種光明可能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慢慢可以感受,不同的人感受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去)拜佛,我們(要)去憶念、思維佛身功德。
佛身功德爲什麼擺在第一位呢?因爲我們一個人,內心當中需要有一個形相,佛無形無相,是很難思維的,你說你怎麼思維佛是怎麼存在的,什麼狀態?(有了形相,)那我們內心即刻就不一樣,心相(就)比較容易建立,佛的種種功德就容易會在我們內心當中安立,借這個相來修我們的心,借外在的相來建立我們內心的相,借外在的清…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