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能令我們內心的力量常恒相續。如果我們沒有數數憶念思維的話,那我們內心的這種力量是很微弱的,內心的力量是間斷的,不能常恒相續,不能猛利,所以修皈依的緣由就是如此。所以我們要一直修,一直用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叁皈功德,此等皆能現爲教授。”如果你能在這方面把握到,“善了解”,“諸經論多是開示叁寶功德”,都是叁皈的功德,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就是由叁寶組成的,佛法僧,叁寶的概念、叁寶的形相建立起來,當然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可以歸到叁寶,都會歸到佛、法、僧功德裏。叁寶的總綱建立起來,其他的法類、其他的經論都能夠變成自己的教授。如果叁寶的行相、概念建立不起來,這些語言是現不起教授的,如果誰說“這是我自己的體會,我自己的理解”,這跟叁寶就沒有關系了。世間上的名言假相的幻相,跟佛法是不一樣的,我們常常把世間的名言幻相當成是佛,這個內心是沒有力量的,是不能持久的,這是非常微細的心相上面的差別。如果我們沒有長期用功、修心,體會不出來,也很難理解。如果我們用功久了,體會深刻了,就比較容易理解,我說的就比較容易理解。
乙叁、破除此中邪執分別
再看一段。103頁,“念觀察修,皆是分別,于修行時,而棄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于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爲大障礙。”“念觀察修,皆是分別”,你認爲說,我觀察來修心、修皈依,都是我們的分別心分別出來的,佛、法、僧是不是有這麼大的功德?“于修行時,而棄舍者”,自己修行的時候沒有如此去修皈依,沒有去憶念、去思維,就會變成障礙。“是遮此等積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 ,如果你這麼認爲說是分別的話,是人的分別心分別出來的話,那麼你就不會去集聚資糧,淨罪集資,那麼你這個門徑就會被遮擋掉。它都一層一層下來的,我們只有真正去憶念思維,這個建立起來,才不會自己內心分別說,“這些都是人爲寫出來的,他是不是有這麼大的力量?”如果你一旦這樣想的話,我們的資糧就不能積聚,罪障就不能得到淨治。
“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爲大障礙。”這是很大的,我們暇滿的很大障礙,就是對叁寶的功德無法憶念、無法思維,我們都是分別,邪執分別,就是觀察修我們會把它當成分別,邪執分別,這就是修不進去的原因。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如果我們能常時修持,憶念思維,那麼我們的心就會隨著我們的修心在轉,(隨著我們的)憶念、思維在轉。剛開始的時候,修皈依較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慢慢進步了,就任運了,他看到所有的叁寶行相,就能夠任運轉,就是他看到就會轉,不需要去作意,叁寶清淨莊嚴的行相,自然而然不可亵渎。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恒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雖念佛終不退失。”如果我們能夠“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佛具足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你隨自己的內心當中憶念佛的這些功德,你說我也希望得到這些功德,我現在沒有,我也希望能夠得到,我要去學,那就發菩提心,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恒得見佛”,一切晝夜,因爲你都這麼憶念,你都這麼思維,那麼你的心就跟佛相應,跟法相應,見法就是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臨終時,無論遇到什麼境界,無論什麼苦,因爲晝夜都與佛相應,晝夜都與法相應,所以心隨佛去,心憶念佛、心思維佛的這種念力終不退失。念力不退失,所以你下一輩子肯定不會有問題。人的生死就和晝夜一樣,白天就是生,晚上就是死——睡覺睡得不知道,就是死了,你晝夜恒得見佛,晝夜恒常與法相應,那當然你臨終的時候,隨念佛終不退失,菩提心不退失。所以我們經論裏面告訴我們的方法,都是很實在的,道次第不可逾越是有原因的,不能亂修。你亂修,肯定是錯,就修不下去。
本頁最後一行,“若不觀察,隨心愛樂,惟亂于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爲谛實。”“若不觀察”,如果我們對叁寶的功德不是這樣來觀察修的話,“隨心愛樂”,隨著我們自己心的愛好,隨我們自己心的興趣,隨我們自己心的習氣,“惟亂于言”,對所有的佛法,他都是混亂的,學得越多,心思越亂。“若非爾者”,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如果不是不觀察修,那麼就是觀察修。“若非爾者”,前面是“若不觀察”,那麼現在“若非爾者”,若非不觀察,那麼就是觀察,就是觀察修,憶念、思維,“內返其意,詳細觀察”,反觀自心,詳細觀察叁寶功德。“極爲谛實”,真真實實的,他是真的,他是真實功德,那你內心就會非常有力量。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這非常不容易的,對佛的功德體會、憶念、思維,是很難的,因爲很難,所以我們就應數數去思維,就要勵力引發,産生定解,“至心定解”。我們要對佛功德産生定解,不容易的事情,非常難非常難,如果我們定解,很多事情都好辦。我們不能産生定解,就是因爲我們有業障、有罪障,我們資糧不具足,所以不能發定解。
“此若生者”,如果産生定解,“則于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衆”,對法,對僧,“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我們對佛産生定解,自然而然對佛所說的法産生定解,對法有定解,自然而然對僧産生定解,“是則皈依至于扼要”,這就是皈依的扼要。對佛産生定解,然後再對法跟僧産生定解。那麼,不能定解怎麼辦?“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我們要勵力,要勇猛精進。
“此若無者,即能變心意皈依,且無生處,況諸余道。”如果我們沒有定解,皈依心培養不起來,那就很不好辦。這種皈依心,這種定解都沒有培養起來,那我們轉變心意的能力,這種皈依“且無生處”,都沒有産生、出生、存在的機會、條件,不存在。“況諸余道”,何況其他的法,更不可能。就是,佛的功德生不起來,法的功德更不可能。所以我們認爲說,我有法就可以,不需要佛的功德——很多東西都很荒謬——我們不需要僧的功德,都是對佛法的分分理解,不是一個完整的,那個內心力量是非常不足的。
所以我們學道次第,學廣論、學佛法,我們要根據經論上面的教授,不能自己隨便理解一通。隨便理解一通,只會自己耽誤自己,最後你講出來又耽誤別人,不僅沒有功德,弄不好還有罪過,以後會成業障,都有可能。
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六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