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才能令我们内心的力量常恒相续。如果我们没有数数忆念思维的话,那我们内心的这种力量是很微弱的,内心的力量是间断的,不能常恒相续,不能猛利,所以修皈依的缘由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一直修,一直用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皈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如果你能在这方面把握到,“善了解”,“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宝功德”,都是三皈的功德,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就是由三宝组成的,佛法僧,三宝的概念、三宝的形相建立起来,当然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可以归到三宝,都会归到佛、法、僧功德里。三宝的总纲建立起来,其他的法类、其他的经论都能够变成自己的教授。如果三宝的行相、概念建立不起来,这些语言是现不起教授的,如果谁说“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我自己的理解”,这跟三宝就没有关系了。世间上的名言假相的幻相,跟佛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把世间的名言幻相当成是佛,这个内心是没有力量的,是不能持久的,这是非常微细的心相上面的差别。如果我们没有长期用功、修心,体会不出来,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用功久了,体会深刻了,就比较容易理解,我说的就比较容易理解。

  

  乙三、破除此中邪执分别

   再看一段。103页,“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你认为说,我观察来修心、修皈依,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出来的,佛、法、僧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功德?“于修行时,而弃舍者”,自己修行的时候没有如此去修皈依,没有去忆念、去思维,就会变成障碍。“是遮此等积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 ,如果你这么认为说是分别的话,是人的分别心分别出来的话,那么你就不会去集聚资粮,净罪集资,那么你这个门径就会被遮挡掉。它都一层一层下来的,我们只有真正去忆念思维,这个建立起来,才不会自己内心分别说,“这些都是人为写出来的,他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你一旦这样想的话,我们的资粮就不能积聚,罪障就不能得到净治。

   “故於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这是很大的,我们暇满的很大障碍,就是对三宝的功德无法忆念、无法思维,我们都是分别,邪执分别,就是观察修我们会把它当成分别,邪执分别,这就是修不进去的原因。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如果我们能常时修持,忆念思维,那么我们的心就会随着我们的修心在转,(随着我们的)忆念、思维在转。刚开始的时候,修皈依较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慢慢进步了,就任运了,他看到所有的三宝行相,就能够任运转,就是他看到就会转,不需要去作意,三宝清净庄严的行相,自然而然不可亵渎。

   “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於临终时任生何苦,然虽念佛终不退失。”如果我们能够“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佛具足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业功德,你随自己的内心当中忆念佛的这些功德,你说我也希望得到这些功德,我现在没有,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我要去学,那就发菩提心,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一切昼夜,因为你都这么忆念,你都这么思维,那么你的心就跟佛相应,跟法相应,见法就是见佛。“於临终时任生何苦”,临终时,无论遇到什么境界,无论什么苦,因为昼夜都与佛相应,昼夜都与法相应,所以心随佛去,心忆念佛、心思维佛的这种念力终不退失。念力不退失,所以你下一辈子肯定不会有问题。人的生死就和昼夜一样,白天就是生,晚上就是死——睡觉睡得不知道,就是死了,你昼夜恒得见佛,昼夜恒常与法相应,那当然你临终的时候,随念佛终不退失,菩提心不退失。所以我们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的方法,都是很实在的,道次第不可逾越是有原因的,不能乱修。你乱修,肯定是错,就修不下去。

   本页最后一行,“若不观察,随心爱乐,惟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若不观察”,如果我们对三宝的功德不是这样来观察修的话,“随心爱乐”,随着我们自己心的爱好,随我们自己心的兴趣,随我们自己心的习气,“惟乱于言”,对所有的佛法,他都是混乱的,学得越多,心思越乱。“若非尔者”,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如果不是不观察修,那么就是观察修。“若非尔者”,前面是“若不观察”,那么现在“若非尔者”,若非不观察,那么就是观察,就是观察修,忆念、思维,“内返其意,详细观察”,反观自心,详细观察三宝功德。“极为谛实”,真真实实的,他是真的,他是真实功德,那你内心就会非常有力量。

   “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这非常不容易的,对佛的功德体会、忆念、思维,是很难的,因为很难,所以我们就应数数去思维,就要励力引发,产生定解,“至心定解”。我们要对佛功德产生定解,不容易的事情,非常难非常难,如果我们定解,很多事情都好办。我们不能产生定解,就是因为我们有业障、有罪障,我们资粮不具足,所以不能发定解。

   “此若生者”,如果产生定解,“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对法,对僧,“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我们对佛产生定解,自然而然对佛所说的法产生定解,对法有定解,自然而然对僧产生定解,“是则皈依至于扼要”,这就是皈依的扼要。对佛产生定解,然后再对法跟僧产生定解。那么,不能定解怎么办?“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我们要励力,要勇猛精进。

   “此若无者,即能变心意皈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如果我们没有定解,皈依心培养不起来,那就很不好办。这种皈依心,这种定解都没有培养起来,那我们转变心意的能力,这种皈依“且无生处”,都没有产生、出生、存在的机会、条件,不存在。“况诸余道”,何况其他的法,更不可能。就是,佛的功德生不起来,法的功德更不可能。所以我们认为说,我有法就可以,不需要佛的功德——很多东西都很荒谬——我们不需要僧的功德,都是对佛法的分分理解,不是一个完整的,那个内心力量是非常不足的。

   所以我们学道次第,学广论、学佛法,我们要根据经论上面的教授,不能自己随便理解一通。随便理解一通,只会自己耽误自己,最后你讲出来又耽误别人,不仅没有功德,弄不好还有罪过,以后会成业障,都有可能。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