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相来建立我们内在、内心的清净,这是主要的。如果说我们不借外在的、佛宝的清净庄严相,我们内在是没有相的,都是幻相,都是世间法的幻相、假相,那人就迷茫,人就痛苦。这些本身就是修行,非常的重要。这是佛身。
◇语功德 那么语功德呢?“语功德者”,100页最后一行,“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这是我们如何来忆念佛陀的语功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诘经》里面讲的。“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就是说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讲普通话的、讲英语的、讲日语的、讲韩语的,同一个时间他都能够得到摄持,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能够随意满足不同语种的众生。语言都是一种工具,他不是本体,不是本质。
“应思惟此希有道理”,就是说,佛陀的语功德为什么能够这么大,能够让这么多人,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人都能够了解佛法?我们可能会认为说,你这不是需靠翻译,从梵文、巴利文翻成中文,从中文翻成日文,从中文翻成英文,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去翻译呢?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去推广呢?如果佛陀没有这种语业的功德,他很难做到。
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几千卷,五六千卷,那么多,光《大般若经》就600卷,《华严经》80卷,那么多的经典留存世间,可想而知多么不容易。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语功德,一部著作都600卷,谁能够写得出来?我们讲个例子,《二十四史》有多少卷?光一部《大般若经》都600卷,还能够留存世间,还要翻译成各种各样的文字,肯定有语功德了。有功德,人们才会去翻译;有功德,才会去流通;有功德才会去翻印。因为你听到佛的音声,听到佛法,能够得利,能够解脱,这是不一样的。
大家到我们寺庙里面来,听到念经的声音,听到唱诵的声音,听到佛号播放的声音,人的心情都不同,是不是?听到“阿弥陀佛”,听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听到“观世音菩萨”,我们人的心态都不一样。如果提到一个历史上面的人物,内心肯定不会有这种感觉。随便一个人,随便一个时代,哪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你肯定想这个人很了不起,但他为什么不能得到传播呢?最有名的,比如说老子,孔子,甚至过去很多历史上面的皇帝,世世代代,年月日,一年又一年,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天又一天,会有那么多人来称扬他的名号,并且百念不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佛才能具足,菩萨才能具足。世间上面,没有耐心天天去念一个人的名号,做不到;你就是用钱雇他,也做不到,不会做这么无聊的事情。那佛菩萨就能够做到。你看,信佛的人也好、不信佛的人也好,他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危难的时候,他马上想起菩萨、佛,是不是?我们常常讲“临时抱佛脚”,为什么要临时抱佛脚?大难来临的时候要抱佛脚?这个时候人没办法,只有靠佛。我们学佛的人比较有智慧,他不能到临时,那来不及了,我们是时时忆念佛的身功德、语功德,这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有原因的,都不是偶然的。
从此我们要去建立佛的语功德,如果我们听不懂,或者说我们对佛的身语功德不能很深的体会,那我们再往下,对意功德和业功德就更难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身语都是有形相的,有形相的功德我们都难以相应,后面的意功德跟业功德就更难,更不容易,更不容易建立起来。
◇意功德
意功德,101页倒数第一段,“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佛具足一切种智,“应如是念”,就是我们要常常忆念、思维佛陀的智慧的功德。佛陀的智慧功德,他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够通达,都能够了知。既然佛陀的智功德能够对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种种的业,过去未来都能够了知,那我们现在有祈求,现在有启白,佛就会知道,他本身具有这种功德。你没有祈求,没有启白,佛也知道。我们有祈求,我们有启白,我们有忆念,我们有这么去思维,那我们就能得到感应,我们就能够得到加倍。如果没有,我们就得不到。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因为佛的境界不同凡人,我们不能以凡人的一个境界来测知。
佛有悲功德,倒数第二行最后,“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应随忆念。”“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我们人不自在,我们人有问题,就是因为有烦恼。能仁就是佛陀,“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佛有大悲心,如果看到众生有苦,他就会起大悲心来救拔我们,救拔苦难的众生,这就是佛本身所具有的悲功德。我们这么忆念的目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有苦难,我们真正有烦恼,佛来救度,佛会来救度。佛为什么会来救度?因为他具有大悲心。
我们没有学佛以前,我们不相信有一种看不到的力量能够来救度。不信宗教的人,认为看不到,怎么会有一种看不到的力量来救自己?就很难相信。如果我们学佛法的人,学的比较久的人,他就会相信。我们往往到关键的时候就会有人出来帮忙,需要帮忙的时候他就会来帮,关键的时候会有人帮忙。但不能说所有的事情都找佛去,你说:“佛啊,给我送一碗饭吧!”“佛啊,给我找一件衣服穿!”佛哪管这些事情?佛变成我们的服务员,这怎么行?“佛啊,今天这个洗衣机不好。”这些都是不对的事情!佛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他不是解决世间的问题。给你送几件衣服,一碗饭,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你随便打一个电话人家就给你送来,不需要去找佛。这样也去找佛,佛也忙不过来(笑)。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很多人都是拿世间法来求佛,佛肯定不会管这些事情,佛是管大事的,管大事因缘,“佛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悲心。所以佛菩萨他不会满足我们的情绪上面的要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会满足的是我们佛法方面的要求,他不会满足我们情绪上面的要求,因为人的情绪就是烦恼,佛如果再忙我们人情绪上面的要求,那烦恼上就再加烦恼,那就更烦恼;执着上面再加一层执着,就更执着,更不容易解脱,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业功德
再看业功德。102页,第一段。“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一个是“任运”,不加任何条件,自然而然;一个是“无间”,无有间断,“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正在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能化者,时时刻刻饶益有情,任运无间,但是“所化之别”——众生的条件、根机不一样,“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就是说条件具足、根机成熟了,佛都会来化度。
我们常常说具相不具相,具相不具相,就是要达到“堪能化”,够这个条件,佛才会来度化。如果我们的条件不够,佛给我们讲,我们接受不了,肯定接受不了。不要说佛跟我们说我们接受不了,就是人跟我们说,法师跟我们说,你的父母给你说,你也不一定能接受。当法师的,当父母的,都有体会,他都首先看你会不会听,你会听才和你说,你不会听他肯定不跟你说,说了起反作用。那再看说到什么程度,说几分,说几句,都要考虑考虑。为什么很多世间上面的父母,本来是好心,却越说越麻烦,最后父母跟子女的怨越来越重?这就是“堪能化者”的条件不具足。
第二个就是我们当法师的也好,在家人当父母的也好,没有具足佛陀的业功德,如果业功德具足,就会知道,知道怎么来表达,才容易接受,这就是业功德。
就像昨天晚上的普茶晚会一样,本来我们一个小时,最后四个小时,四个小时话大家还没有讲完,四个小时坐下来你不会觉得很长,对不对?很快就过去。如果你一个人,让你关在佛堂,从7点到11点,很少人能做到,能够做到你也很难受,人的心是很不可思议的。你在一个菜市场、一个车站,人也很多,你在那边等,等几个小时也很难受。等火车,等飞机,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坐在那里,心里都非常难受。为什么会如此差别呢?就是因为业功德不同。大家的发言,你能听得进去,能听得懂,能够接受,时间就很快;如果你不能接受,你内心在拒绝,内心在排斥,那么你的心力也就在损耗,在散乱,这个时间就很慢。你一直在接受,一直在增长功德,乃至宁静,乃至于有定力,时间就过的很快。天人的时间跟我们人间时间不一样,极乐世界的时间跟我们娑婆世界的时间不一样,极乐世界的一昼夜等于娑婆世界的一劫。时间概念,心不相应行法,它是一个假法,纯粹是人内心的一种感觉,我们内心的感觉是没有标准的,一个幻相。
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培养“堪能化”的条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去净治罪障,需要去积聚资粮,我们常说净罪集资。它一步一步,都是层层相应的,如果我们罪障不净、资粮不具足,那我们就不堪为佛陀引化。
乙二、摄彼等意
再往下看,倒数第二段,“此是略说念佛道理”,就是简单来说,“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维,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就是从身语意业来思维、忆念佛的功德,我们要数数忆念思维,要忆念,还要思维,这样的话,我们的内心的力量才能猛利…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