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六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淨相來建立我們內在、內心的清淨,這是主要的。如果說我們不借外在的、佛寶的清淨莊嚴相,我們內在是沒有相的,都是幻相,都是世間法的幻相、假相,那人就迷茫,人就痛苦。這些本身就是修行,非常的重要。這是佛身。

  ◇語功德 那麼語功德呢?“語功德者”,100頁最後一行,“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刹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這是我們如何來憶念佛陀的語功德。“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維摩诘經》裏面講的。“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刹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就是說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講普通話的、講英語的、講日語的、講韓語的,同一個時間他都能夠得到攝持,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能夠隨意滿足不同語種的衆生。語言都是一種工具,他不是本體,不是本質。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就是說,佛陀的語功德爲什麼能夠這麼大,能夠讓這麼多人,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人都能夠了解佛法?我們可能會認爲說,你這不是需靠翻譯,從梵文、巴利文翻成中文,從中文翻成日文,從中文翻成英文,那爲什麼會有人願意去翻譯呢?爲什麼會有人喜歡去推廣呢?如果佛陀沒有這種語業的功德,他很難做到。

   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幾千卷,五六千卷,那麼多,光《大般若經》就600卷,《華嚴經》80卷,那麼多的經典留存世間,可想而知多麼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語功德,一部著作都600卷,誰能夠寫得出來?我們講個例子,《二十四史》有多少卷?光一部《大般若經》都600卷,還能夠留存世間,還要翻譯成各種各樣的文字,肯定有語功德了。有功德,人們才會去翻譯;有功德,才會去流通;有功德才會去翻印。因爲你聽到佛的音聲,聽到佛法,能夠得利,能夠解脫,這是不一樣的。

   大家到我們寺廟裏面來,聽到念經的聲音,聽到唱誦的聲音,聽到佛號播放的聲音,人的心情都不同,是不是?聽到“阿彌陀佛”,聽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聽到“觀世音菩薩”,我們人的心態都不一樣。如果提到一個曆史上面的人物,內心肯定不會有這種感覺。隨便一個人,隨便一個時代,哪一個很有成就的人,你肯定想這個人很了不起,但他爲什麼不能得到傳播呢?最有名的,比如說老子,孔子,甚至過去很多曆史上面的皇帝,世世代代,年月日,一年又一年,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天又一天,會有那麼多人來稱揚他的名號,並且百念不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佛才能具足,菩薩才能具足。世間上面,沒有耐心天天去念一個人的名號,做不到;你就是用錢雇他,也做不到,不會做這麼無聊的事情。那佛菩薩就能夠做到。你看,信佛的人也好、不信佛的人也好,他遇到問題,遇到困難,遇到危難的時候,他馬上想起菩薩、佛,是不是?我們常常講“臨時抱佛腳”,爲什麼要臨時抱佛腳?大難來臨的時候要抱佛腳?這個時候人沒辦法,只有靠佛。我們學佛的人比較有智慧,他不能到臨時,那來不及了,我們是時時憶念佛的身功德、語功德,這是不一樣的。這都是有原因的,都不是偶然的。

   從此我們要去建立佛的語功德,如果我們聽不懂,或者說我們對佛的身語功德不能很深的體會,那我們再往下,對意功德和業功德就更難了。爲什麼這麼講?因爲身語都是有形相的,有形相的功德我們都難以相應,後面的意功德跟業功德就更難,更不容易,更不容易建立起來。

  ◇意功德

   意功德,101頁倒數第一段,“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庵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佛具足一切種智,“應如是念”,就是我們要常常憶念、思維佛陀的智慧的功德。佛陀的智慧功德,他對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夠通達,都能夠了知。既然佛陀的智功德能夠對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種種的業,過去未來都能夠了知,那我們現在有祈求,現在有啓白,佛就會知道,他本身具有這種功德。你沒有祈求,沒有啓白,佛也知道。我們有祈求,我們有啓白,我們有憶念,我們有這麼去思維,那我們就能得到感應,我們就能夠得到加倍。如果沒有,我們就得不到。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因爲佛的境界不同凡人,我們不能以凡人的一個境界來測知。

   佛有悲功德,倒數第二行最後,“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爲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爲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衆生,常起大悲恒無間斷。應隨憶念。”“如諸有情爲煩惱縛,無所自在”,我們人不自在,我們人有問題,就是因爲有煩惱。能仁就是佛陀,“亦爲大悲系縛無所自在”,佛有大悲心,如果看到衆生有苦,他就會起大悲心來救拔我們,救拔苦難的衆生,這就是佛本身所具有的悲功德。我們這麼憶念的目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真正有苦難,我們真正有煩惱,佛來救度,佛會來救度。佛爲什麼會來救度?因爲他具有大悲心。

   我們沒有學佛以前,我們不相信有一種看不到的力量能夠來救度。不信宗教的人,認爲看不到,怎麼會有一種看不到的力量來救自己?就很難相信。如果我們學佛法的人,學的比較久的人,他就會相信。我們往往到關鍵的時候就會有人出來幫忙,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就會來幫,關鍵的時候會有人幫忙。但不能說所有的事情都找佛去,你說:“佛啊,給我送一碗飯吧!”“佛啊,給我找一件衣服穿!”佛哪管這些事情?佛變成我們的服務員,這怎麼行?“佛啊,今天這個洗衣機不好。”這些都是不對的事情!佛是幫助我們解決生死輪回的問題,他不是解決世間的問題。給你送幾件衣服,一碗飯,這是很容易的事情,你隨便打一個電話人家就給你送來,不需要去找佛。這樣也去找佛,佛也忙不過來(笑)。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很多人都是拿世間法來求佛,佛肯定不會管這些事情,佛是管大事的,管大事因緣,“佛以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這個才是真正的大悲心。所以佛菩薩他不會滿足我們的情緒上面的要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會滿足的是我們佛法方面的要求,他不會滿足我們情緒上面的要求,因爲人的情緒就是煩惱,佛如果再忙我們人情緒上面的要求,那煩惱上就再加煩惱,那就更煩惱;執著上面再加一層執著,就更執著,更不容易解脫,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業功德

   再看業功德。102頁,第一段。“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一個是“任運”,不加任何條件,自然而然;一個是“無間”,無有間斷,“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正在饒益一切有情。“此複由于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能化者,時時刻刻饒益有情,任運無間,但是“所化之別”——衆生的條件、根機不一樣,“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就是說條件具足、根機成熟了,佛都會來化度。

   我們常常說具相不具相,具相不具相,就是要達到“堪能化”,夠這個條件,佛才會來度化。如果我們的條件不夠,佛給我們講,我們接受不了,肯定接受不了。不要說佛跟我們說我們接受不了,就是人跟我們說,法師跟我們說,你的父母給你說,你也不一定能接受。當法師的,當父母的,都有體會,他都首先看你會不會聽,你會聽才和你說,你不會聽他肯定不跟你說,說了起反作用。那再看說到什麼程度,說幾分,說幾句,都要考慮考慮。爲什麼很多世間上面的父母,本來是好心,卻越說越麻煩,最後父母跟子女的怨越來越重?這就是“堪能化者”的條件不具足。

   第二個就是我們當法師的也好,在家人當父母的也好,沒有具足佛陀的業功德,如果業功德具足,就會知道,知道怎麼來表達,才容易接受,這就是業功德。

   就像昨天晚上的普茶晚會一樣,本來我們一個小時,最後四個小時,四個小時話大家還沒有講完,四個小時坐下來你不會覺得很長,對不對?很快就過去。如果你一個人,讓你關在佛堂,從7點到11點,很少人能做到,能夠做到你也很難受,人的心是很不可思議的。你在一個菜市場、一個車站,人也很多,你在那邊等,等幾個小時也很難受。等火車,等飛機,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坐在那裏,心裏都非常難受。爲什麼會如此差別呢?就是因爲業功德不同。大家的發言,你能聽得進去,能聽得懂,能夠接受,時間就很快;如果你不能接受,你內心在拒絕,內心在排斥,那麼你的心力也就在損耗,在散亂,這個時間就很慢。你一直在接受,一直在增長功德,乃至甯靜,乃至于有定力,時間就過的很快。天人的時間跟我們人間時間不一樣,極樂世界的時間跟我們娑婆世界的時間不一樣,極樂世界的一晝夜等于娑婆世界的一劫。時間概念,心不相應行法,它是一個假法,純粹是人內心的一種感覺,我們內心的感覺是沒有標准的,一個幻相。

   那麼,我們怎麼樣來培養“堪能化”的條件,就顯得非常的重要,這些就是我們需要去淨治罪障,需要去積聚資糧,我們常說淨罪集資。它一步一步,都是層層相應的,如果我們罪障不淨、資糧不具足,那我們就不堪爲佛陀引化。

  

  乙二、攝彼等意

   再往下看,倒數第二段,“此是略說念佛道理”,就是簡單來說,“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維,則勢猛利常恒相續,余二寶德亦複如是。”就是從身語意業來思維、憶念佛的功德,我們要數數憶念思維,要憶念,還要思維,這樣的話,我們的內心的力量才能猛利…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