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法、學唯識,就是要來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學得好玩的,他是能夠對自己的身心,對別人、對佛教有用處。
我們常常講要用法,怎麼來用法?就是這樣來用法。用法,不是機械的一個概念說“我們要去用法”,就猶如說,我們要把電腦打開,把電視打開,現在電腦已經短路了,電視機信號不強,裏面有故障,有很多問題,那怎麼辦?你要修理、要清理。不修理、不清理,電腦、電視、計算機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正常的發揮。我們修行都是如此,我們的“電腦”時時刻刻都會有病毒,經常要進行殺毒,經常要斷煩惱,否則煩惱一起現行,人的行爲、人的心態、人的精神面貌都會出問題。所以需要天天聞法,天天學法,不學就不行。不學,煩惱就會出來,各種各樣的邪知邪見就會出來,各種非理作意就會出來,各種問題、毛病、麻煩都會出來。
丙二、與法相應故破除邪見
我們常常自己學不下去、修不下去、工作做不下去、在道場裏面不能安住,都會歸咎于別人。這不是別人給我們造成的。
跟某某人有違緣,或者說這個道場沒有什麼法可學,都是一些邪見。做得好的,自己用功、安住、發心、努力,覺得有成就感,等等,往往會歸功于自己,擔任一個什麼職務,自己比別人強;工作遇到問題、遇到困難、遇到障礙,這些都是別人給自己造成的障礙。也就是會把成績歸功于自己,把問題歸功于別人、歸咎于別人。佛法剛好是相反的,要把成績、要把功勞歸功于叁寶、歸功于大衆,人心態就會好。如果老把成績歸功自己,人就會有問題,這個就是起心動念的差別處。我們把功勞歸功于叁寶、歸功于大衆,不等于說我們的成績就少了,反過來說,功德(反而會)放大;如果把這個功德僅僅歸功于自己,你功德就非常小。你把這個問題歸咎于別人、歸咎于大家,你就把這個問題放大、把困難放大,把障礙放大,那麼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天天心裏都難受。“我這麼忙,你怎麼不幫幫我,你遇到了你都不幫幫我”,現在我們哪一個部組都沒有人,哪一個部組都這樣。實際上面我們現在的義工比參加法會的人還多,一個人招呼一個人都容易,怎麼會忙呢?這都是很奇怪的,怎麼會忙?很多東西都是自己亂忙一通,哪裏會那麼忙?根本不需要那麼忙。
所以我們需要去反省,需要去檢查,檢查我們自己內心一些問題。一個人也好,一個寺廟也好,一個社會也好,都是相依共存,都需要有序發展。什麼叫有序?有序就是法,因緣所生法。有序才能發展,無序怎麼發展?春夏秋冬倒過來,春天、秋天、夏天、冬天,植物都不能生長,是不是?你蓋房子,也是有次第的,人學佛法也是有次第的,做事也是有次第的,一切都是有次第的,次第的本質就是法。你看起來好像沒有次第,其實都是有次第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事物都是有次第的,都是有秩序的。
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會覺得,應該很好地保護自己,乃至說,我們外在的一種態度,爲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都顯示出擔心被別人傷害的這種狀態,實際上面,我們整個人的身心都是無明煩惱,都是黑暗。你有沒有自我保護,對方都能夠感覺得出來。我們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想就怎麼做,這個(才)跟佛法相應,但是我們不容易做到。
甲叁、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我剛才講半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做到,不是很簡單。那怎麼辦?那就要學佛法,需要叁寶對我們的幫助,吸取能量。那麼皈依就非常重要。皈依叁寶,就要靠叁寶的力量,就要靠叁寶對我們的幫助,才能夠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
皈依叁寶,有叁種應該學,有叁種不應該學,《廣論》裏面都有。
乙一、叁種遮止
翻到《廣論》107頁,“若皈依叁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皈依,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這就是叁種遮止。
“皈依叁寶,是謂正近事”,優婆塞、優婆夷,佛弟子。先叁種不應作,然後叁種應作;先叁種不應學,然後叁種應學。這裏第一段,談到了叁種不應作。哪叁種呢?
第一種就是不皈依諸天。只皈依佛,不皈依諸天。“終不應皈依,諸余天神等。”天、神等等,就是皈依佛寶。也就是說,你今天要受皈依,首先你自己要想清楚說,我要皈依佛,就不能皈依別的教主。在印度呢,他有大自在天啊、梵天啊等等這些天神,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宗教。各種宗教都有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我們佛教的教主。你不能說,我現在信基督教,也信佛教,這就說明,我們的信仰不虔誠。信佛教就不能信別的教,但你可以跟別的教的教徒做朋友,這是兩回事。做朋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皈依別的教的教主。所以我們要皈依的同修,首先要想清楚,你現在是皈依佛,其他的一切天神,一切神都不皈依,不是說我現在不皈依,以後也不皈依,一輩子都不皈依,只皈依佛,永遠不變。
第二個是皈依法。皈依法呢,應離殺害心。對于有情衆生,要舍離殺害之心、損惱的心。“損惱殺害諸有情”,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法對所有的衆生份上來體現。佛法要利益所有的衆生,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想說,我要舍離損惱有情的心,那麼就不叫做皈依法。什麼叫做皈依法,反過來說,就是你不能有這種起心動念,去損人、去害人,不僅是人,諸有情,這種心,螞蟻、蒼蠅、蟑螂啊等等,這些心,都不能有,才能夠長養我們人的慈悲。如果說,我們一邊皈依法,一邊我們沒有這種舍離損惱諸有情的心,那就不是皈依法。
(第叁)“皈依僧,與諸外道不應共住”,與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不共住,你共住就會受他影響。
【破除“學我”的邪執】
我們常常講,要親近叁寶,因爲親近叁寶,我們功德才能增長。有些人說,我是居士,自己學就可以。居士自己學,你功德沒有那麼大,能量沒有那麼大,肯定不一樣。居士,叁五個人,十個八個可以,超過叁十個、五十個你就很難講,你肯定學不下來。叁十個、五十個你試試看,一百個、兩百個你試試看,都會亂成一團糟。是不是?你不要說社會上面的一個居士,你住在廟裏面的居士,你天天學,都會有很多的問題,煩惱都調不過來,內心都對立。社會上面的人,大家的心跟心是很遠的,表面客客氣氣,實際說的話都不搭杠,對不對?各說各的,講什麼法?反正大家就是你好我好,客氣,一個禮拜聚一起,就等于聊聊天一樣,聊完了回去,受益,你有什麼問題啊、毛病啊肯定是不夠的,人的行爲改不過來,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皈依是有標准的。你先不遮止這叁種應該止的,就不符合皈依的要求,《廣論》裏面是這麼說的。至于我們很多個人想法,他不代表這個佛法的標准。你個人可以說,我這麼理解,如何如何,這是你個人的理解,不是經論裏邊的要求,你個人的理解跟經論裏邊的要求不能混爲一談。所以我們就要搞清楚,要遮止叁種不應該學的。
乙二、叁種應學
下面《廣論》又告訴我們叁種應該學的。107頁,第二段。
第一,“謂于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爲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皈依佛,佛已經滅度了,哪裏(還)有佛呢?怎麼皈依呢?佛像,佛像就是佛。佛像,無論是泥巴塑的、紙繪的、石頭打的、木頭雕的,無論是莊嚴,或者是不莊嚴,都不應該譏毀。“置塵險處”就是,不能有很多的灰塵,衛生不幹淨啊,或者放在一個不安全的地方,不安全的地方,佛像會損壞。有灰塵的地方,就是不幹淨、不衛生的地方,不清淨、不莊嚴的地方。“及押當等”,不能拿佛像去作抵押,拿到當鋪裏面去當。有金的佛像、有玉的佛像,這個佛像是古董,可能沒有錢的時候,拿去抵押,這些都是不允許的,不可以用錢來寄轉。“不敬輕毀”,就是不恭敬,“皆當斷除”。“應當執爲是可敬田,猶如大師。”也就是我們看到佛像,“猶如大師”,大師就是佛。我們眼前木頭雕的佛像,你說他是佛嗎?他是佛。爲什麼說他是佛呢?佛的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佛有叁身,法報化叁身,法身遍一切處,法身是法。你如果把佛像當成佛的話,那就是佛的法身,就是法了,就是佛了。你如果把它當成木頭,那就不是。
曆代祖師大德做佛像的目的、供奉佛像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容易觀想,如果沒有佛像,我們就不容易觀想。我們看到佛像本身,就是需要我們這麼去觀想,而不是說佛像本身是不是佛,我們要把它觀想成是佛,我們要這麼想,我們要這麼作觀、我們要這麼作意,這個就是皈依了。我們(這麼觀想,)才會有殷重心、虔誠心、恭敬心,信心才能夠培養起來。這個就是修皈依,就這麼修。不是說哪裏有佛啊?這是佛像,哪裏有法?皈依,不是說把它念叁遍就是皈依,它是告訴我們,經論裏面告訴我們,你就是要這麼想。你不這麼想,就是你皈依沒有做好,你方法不對路,叁寶的形象建立不起來,叁寶的功德不能憶念,我們人的心都是煩惱,煩惱擋道。
第二應該學的是法,108頁第一段的中間,“雖于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爲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哪怕四句的經文,我們都應該要恭敬。最少,四句在印度來講是最少(的意思),(四句以上)才能成話。“又應斷除一切不敬”,就是對所有的經文、經卷,都應該斷除一切不敬。爲什麼《廣論》裏面告訴我們,佛法告…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